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台媒聚焦少子化下的“人力荒”:究竟该如何因应?

2022-07-07 11:3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7日电 台湾人才哪里好?台湾人才荒的长期解方是什么?是否会掉入“失落十年”?最新一期台湾《远见》杂志就岛内人才现状做出分析。

  全文摘编如下:

  台湾人才哪里好?长期以来,总是摆脱不了“便宜论”的宿命,这波抢才大作战,虽然来得又急又猛,但在“价量原则”之下,也迎来难得一见的“加薪潮”。只不过,要彻底摆脱便宜宿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台湾人的薪资水平,在2000年之后,基本是不动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每年有调高一点,但扣掉物价上涨,大概也就不算有调了,”前“科技部长”陈良基直率地说。

  任教台大电机系多年的他,心疼年轻人长期以来“能力与酬劳”不匹配,所以,面对这波人才荒风暴,陈良基反倒持正面态度,“年轻人的薪资总算可以涨上去了。”

  根据104人力银行数据,职场新鲜人起薪,长期在新台币2.9万~3.1万元之间徘徊,平缓的像是了无生气的心电图,直到2022年,总算出现难得一见的“成长突波”,5月达到历史高点3.58万元。

  科技业抢人,带动上市柜企业加薪上看10%

  若从人才荒缺口较大的科技业来看,台积电为了扣紧员工,今年大部分员工加薪5~10%,幅度大幅高于往年的3~5%水平,引发同业连锁效应,微控制器(MCU)厂九齐科技上调27.5%、LED驱动IC厂聚积上调20%,电子业上中下游加薪讯息此起彼落,每家都怕因为“钱没给够”,员工“择他木而栖”。

  受科技业拉动,传产、机电、水泥、钢铁、生技等产业,纷纷宣告调薪。据公开信息观测站数据,今年共有超过30家上市柜企业,加薪幅度高达10%以上。

  “科技产业大约还有十年荣景,也是人才的十年荣景,这波动能至少五年可以看到整体效应,”对产业脉动理解深刻的陈良基,一面乐观看待影响,也同时务实地指出调涨之后,该留意的事。

  “薪资涨上去了,但大家不能就此放松,能力提升才是重点,”陈良基分析,如果年轻人的能力与过去差不多,也就只能接续以前的工作,继续领前人的薪水,再怎么往上调,也不会多,必须创造新能力,才能创造新价值,“薪资是现实的,我产生的价值,就等于我的价格。”

  根据“国发会”产业人口数预测,十大产业人口占比,变化不大。2030年制造业从业人口仍为28%,其次为批发及零售业(14.9%),前两项占比都略有下降;占比增加的,则是总量排名第三的住宿及餐饮业(7.4%),接续为营建工程业(7%)、其他服务业(6.8%)。

  预测模型在2021~2030年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为3%的假设下,考虑数字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效益,“国发会”预估整体最终人力需求,2030年产业需求人数约为1302.5万人。

  比对另一项数据,2030年台湾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青壮年人口),预估约为1400万人,看起来数量还够,但因为台湾长期劳动力参与率,约当六成,换算起来,人力大大不足。

  把握现在,避免掉入“失落十年”

  从六大抢才现场、三大供给难关来看,既然产业可望蓬勃发展,但根源的少子化现象不可逆,人力荒恐怕还得蔓延良久,究竟该如何因应?

  “留人,恐怕是今年人资单位更重要的议题,”国际猎头平台艺珂台湾总经理陈玉芬表示,加薪对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定,但有时即便狠下心加薪,也会带来其他的组织风险,因为它可能破坏了既有薪资结构,“你帮某群人加了薪,那组织里的其他人怎么办?”

  不平衡的心情可能蔓延,内部气氛该如何和谐,都是新的课题,还需要其他福利组合调配,全盘规划。

  此外,真的找不到人的时候,陈玉芬建议尝试更有“弹性”的聘雇方式。她举例,数字转型人才,在疫情时代需求突然变得非常大,许多企业都开征新职缺,但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养成,没办法今天要、明天就有,但转型任务还是需要执行,“任务外包”是近期看到的趋势,“人才不用自己养,共享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拉开时间的长河,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看,这些微幅调动在“少子化”议题下,都是杯水车薪。人才荒的长期解方,究竟是什么?

  日本社会自1990年起,开始进入著名的“失落十年”,甚至有“失落30年”之说,除了财经策略、社会文化因素之外,“少子化”也是经济崩溃的主因。眼见台湾很难摆脱少子化,会不会也正走向失落之路?

  “我们正步向‘失落’的前期”,少子化议题专家、台大教授薛承泰表示,从人口结构来看,台湾15~64岁青壮年人口比率,在2013年达到高点74.0%,其后开始下落,2021年落至70.8%,与日本失落起点的1990年青壮人口69%相近,“而且台湾状况更糟糕,因为日本是长寿,而台湾是幼年人口低,将使未来劳动力衰退更快。”

  但目前台湾尚未掉入失落陷阱,原因在于外贸与宅经济牵引的总体状态不差,所以在劳动人口下落时,经济还未见明显颓势。但至2025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0.1%,成为“超高龄社会”,人口结构进入新局势,因此未来三年将是转型关键。

  薛承泰分析,“人口结构虽是危机,但危言不耸听,”因为其实现在青壮人口占七成,对产业发展来说,是非常好的人力状态,可以酌予运用。

  从劳动结构来看,台湾现在的问题是,人力的“量”是足够的,但“质”却不能对应到产业需求,这需要劳动力的价值观改变,变换到对应的产业人力缺口,这波科技产业若能做出好的示范,带动人才移动,调整“不均”问题,将有机会“少子、不失落”。

  现非劳力时代,产值不能以人数计算

  “最重要的关键,是摆脱‘人数思惟’,”长期关注台湾人才发展的前Google董事总经理简立峰指出,农业社会的家庭生得多,是因为人愈多,产能与产值才愈多;台湾过去传统制造的产业思惟,也是人愈多,产能与产值才愈多,“但现在台湾走向知识型的脑力工作,产值不是用人头计算的,现在,我们要想办法,让一个人当十个人用、一百个人用。”

  这样的办法,就是鼓励“创意”,寻找新路径,开创新商机。

  陈良基慨叹,台湾教育体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完全走向“升学”导向,40、50年前,其实还是讲究六育均衡,“现在年轻工作者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认为,那是因为人会找自己的出路。”

  升学式的教育,只专注训练人的专业,它可能得以带来工作优势、事业成功。但人毕竟是生物,当为了升学而牺牲运动、艺术等生活,终有一天,他会感觉到人生的欠缺,并不快乐,转而寻找人生实现的出路。也因为生活能力的欠缺,失去应变的韧性。

  “我们只能期待2014年底通过的实验教育三法,能不能带来影响力。现在还是少数人,如果能扩大到七、八成的学生,就能带来很大不同,”陈良基有感而发地说。

  现在的教育机制,很多内容与生活没有关系。而实验教育概念,则是回到早期教育的思惟,依照“人的基本能力”做为基础,教育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了未来生活所需,其中很重要的概念其实是“学习”本身,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技能来训练,面对变动的时代,这才是人一辈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陈良基说,“这是‘韧性’的培养”,也是少子时代,突破人数思惟,维持产业竞争力,所需的“创意”能力。

  • 相关阅读
  • 民政部对周培源基金会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

      中新网7月7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近日,民政部对周培源基金会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  经查,周培源基金会2020年度公益事业支出比例为2.57%,违反了《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基金会管...

    时间:07-07
  • 新华时评:抗战精神烛照复兴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题:抗战精神烛照复兴之路  新华社记者涂铭、田晨旭  85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人民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前...

    时间:07-07
  • 常看看宛平城墙上的弹痕

      八一锐评丨常看看宛平城墙上的弹痕  85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连日来,全国军民采取不同形式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对于广大官兵来说,铭记抗战历史,最重要的是聚力...

    时间:07-07
  • 河南卫生健康发展短板、弱项如何破解?官方给出答案

      中新网郑州7月7日电 (记者 刘鹏)中部省份河南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短板、弱项?未来又将如何破解?7日,河南官方在对外解读该省“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时给出答案。  “突如其来的新冠...

    时间:07-07
  • 教育部升级上线“24365就业平台” 提供“一站式”不断线就业服务

      为主动应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全新升级上线了“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24365就业平台”)。  “24365就业平台”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

    时间:07-07
  • 2022年“日月潭”“东江湖”海峡两岸风光风情摄影大展启动

      中新网郴州7月7日电 (张雪盈 吴抒蓉)“一潭一湖升日月,海峡两岸共潮声。”2022年“日月潭”“东江湖”海峡两岸风光风情摄影大展6日启动。此次活动奖金最高达5000元,海内外摄影爱好者均可参加。  大展由湖南东...

    时间:07-07
  • 中国检方去年批捕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案件数同比增长116.1%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7日发布一组数据:2021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案件7886件19998人,同比分别增长116.1%和94.5%;提起公诉10586件30878人,同比分别增长222.2...

    时间:07-07
  • 生态环境部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

      速览丨生态环境部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  7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  翟青:坚持把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整改情况都进行公开  生态环...

    时间:07-07
  • 新华时评:做好督察整改,守好绿水青山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题:做好督察整改,守好绿水青山  新华社记者黄垚、高敬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利剑。几年来,督察坚持严的基调,直面问题,顶住压力,动真碰硬。督察在敏锐发现问题后,...

    时间:07-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