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17日电(刘越)“我们没有想过,政协委员真的把我们的唠叨放在心里面。原来政协就在我们的身边。”
“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团日前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对石油共生大院委员工作站进行了现场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采访团感受到了政协委员以工作站为依托,把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组织广大委员参与基层协商和社会治理的成果。一个原本不符合市容市貌的“四不管”地带,这样“旧貌换新颜”。
采访团参观北京市海淀区石油共生大院委员工作站。主办方供图早年间的石油共生大院中部偏西平房区域是一个“四不管”地带。修车、喷漆、小餐饮等业态让环境秩序变得脏乱,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居民代表张婷回忆,“大院以前是特别脏乱差的状态,还有一个废旧的修理厂,地面油乎乎的。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太不好了,我跟我爸妈遛弯的时候一般不会来这边。”
为了落实街区规划,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广泛征求了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在地区专家智库的指导下,对石油共生大院采取了前期“疏整促”、拆违章,后期治脏治乱的整改措施。
一开始,大院的居民对此持怀疑态度,是政协委员们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基层,一回又一回的耐心聆听打动了大家。张婷说,“政协委员多次深入到我们居民当中,问我们对共生大院有什么样的需求,认认真真地听我们的唠叨,我们也没有想过政协委员真的把我们的唠叨放在心里面了。”
居民代表张婷发言。主办方供图后来,昔日的“四不管”地带被打造成了“六区一站”,包括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健康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和街区工作站,如今更是化身为坐拥工业风旋转楼梯、空中连廊、梦幻大滑梯、视觉系书店咖啡厅的“网红”新地标。
“大院改造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到这里参观,真的震撼了。”张婷发自内心地表达感谢:“对很多外人来说这是网红打卡地,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家,感谢政协领导、社区领导、街道领导,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便捷生活。”
北京市海淀区石油共生大院改造前后对比图。刘越 摄在海淀区,像石油共生大院这样的委员工作站一共有33个,后续还将动态调整、适时增加。据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勇介绍,海淀政协的建站工作启动于2020年5月,旨在把政协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刘勇表示,海淀区政协在贯彻落实区委的决策部署中,紧扣专门协商机构性质定位,深刻把握“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这一人民民主真谛,立足地区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多元平台,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有效服务全区工作大局,推动“中国式商量”在海淀形成生动实践。
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勇介绍区政协相关工作情况。主办方供图让基层协商顺起来,让民生民意聚起来,让联系群众密起来,让委员履职实起来。从抓细提案工作、抓密社情民意,到增强提案办理实效、及时上报关键信息,委员工作站的各项成果让“中国式商量”的作用更为凸显,也让政协与民众的“爱之链”紧紧联结,密不可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