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丨闵庆文:葡萄与茶,怎样诉说农耕文明互鉴?

2022-07-19 20:13: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葡萄与茶,怎样诉说农耕文明互鉴?

  作者 闵庆文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习近平主席致贺信,引发全球关注。

  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上的一则消息,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一次推上“热搜”。中国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等3项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地方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意味着那里是“原产地”吗?答案是否定的。

  外来的中国葡萄

  在全世界的果品生产中,葡萄的产量及栽培面积一直位居前列。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木纳格葡萄示范基地的葡萄晶莹剔透。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葡萄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也是最古老的果品。据专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就发现了葡萄叶和种子的化石,证明距今650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葡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早在23000万年前至6700万年前就有类似葡萄的植物。

  葡萄起源于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北美、欧洲中南部和亚洲北部。全世界所有葡萄种都来源于同一祖先,由于大陆分离和冰川的影响,使其分隔在不同的地区,进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在葡萄种之间出现了分异,形成了欧亚种群、美洲种群和东亚种群。

  中国是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六月食郁及薁(yu)”,这里的“薁”就是野葡萄。古代被叫做“蘡薁”的就是俗称的“中华野葡萄”,是分布在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的本土葡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葡萄、山葡萄,可酿酒,亦可入药作滋补品。

沈阳农业大学葡萄试验园里的葡萄。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诗经》里的这一记载,说明殷商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但这并不是现今习惯说的、日常食用的葡萄,因为后者指的是欧洲葡萄。今天中国大地上广泛栽培的葡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国的,这已为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

  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就绘有描绘采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陆续引进葡萄(蒲桃)、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可食用、又可入药的植物到国内栽培。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诗里的蒲桃指的就是葡萄。

  关于“葡萄”两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因此,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而醉,故借“葡”与“萄”两字。

  葡萄良品被引进中原后,因其富含营养、甜美可人而受到广泛喜爱。尤其是可以酿酒长期存放,既解渴又提神,立刻风靡各阶层,推动了葡萄种植和酿酒工艺向更大范围传播。

2021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宁夏馆展出的沙坡头葡萄酒。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农产品的往来与转化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葡萄已经成为中国主要水果之一,种植品种、栽培技术、相关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可以说,葡萄在中国早已完成了“本土化”改造。目前几乎在中国各地都有葡萄栽培,并形成了新疆、河北、陕西、山东、云南、河南等葡萄优势产区,但位于宣化古城内的葡萄栽培还是有所不同。

  坐落于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宣化古城,是北京西北万里长城上的屏障,素有“神京屏翰”“京西第一府”之称。历史上宣化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共存的地域,也是内地与边陲进行贸易的地方。多民族相互交融创造了宣化地区灿烂的文化,葡萄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宣化素有“葡萄城”的美誉,“半城葡萄半城钢”曾经是那里最典型的写照。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2013年,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先后被原农业部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唯一位于城市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宣化栽培葡萄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是在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辽金时期,宣化葡萄就已初具规模。

  除了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外,在目前的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还有一些并非原产地的项目。

  例如,茉莉花是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后在福州种植,宋代时已是满城茉莉飘香。绿茶在东晋时期已成为福州人栽培的重要作物,唐代时已有方山露芽和鼓山半岩茶两大贡茶。有意思的是,茉莉花和茶长期同处一地,福州人在北宋时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茶种——茉莉花茶。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于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茶文化无疑是中国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向外传播的典型代表。早在隋唐时期,茶种植和饮茶习俗就随着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而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日本静冈传统茶-草复合系统和韩国花开传统河东茶农业系统,因为茶树品种、种植技术、饮茶习俗的本土化改造,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6月,广西百色市凌云县茶山金字塔景区生态白毫茶园内,茶农在山间采摘茶叶。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耕文化交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稻米之路等,无不体现着农业文明的交流互鉴。正如有人将丝绸之路比喻为一条神奇的葡萄藤,道路的支线就是这棵连接欧亚大陆的“葡萄”枝杈,沿线的一座座城市、乡镇和村落则宛如其累累果实。(完)

  作者简介:

  闵庆文,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副主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原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 相关阅读
  • 中国经济展现较强韧性——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

      新华社新加坡7月20日电 专访:中国经济展现较强韧性——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  新华社记者蔡蜀亚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时间:07-20
  • 宁夏公布输入性鼠疫病例详情

      中新网银川7月20日电 (记者 杨迪)7月19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一例鼠疫(腺鼠疫)病例。宁夏卫健委官网日前公布该例输入性鼠疫病例详情。  患者刘某某(男,45岁,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牧...

    时间:07-20
  • 最高检发布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最高检网站消息,7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2年1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透过数据可以发现,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落实“质量建设年”要求,法律监督质量、效果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

    时间:07-20
  • 21日夜空现“月掩火星”

      新华社天津7月20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7月21日深夜至22日凌晨天宇将发生一幕趣味天象“月掩火星”,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将会幸运地观测到火星从月亮边缘逐渐走出,我国其他地区...

    时间:07-20
  • 致国家损失4.4亿 内蒙古农牧业厅原厅长孙振云受审

      中新网兴安盟7月20日电 (记者 张林虎)19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获悉,内蒙古农牧业厅原党组书记、厅长孙振云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一案在该院公开开庭审理。  内蒙古检察院兴安盟分院指控...

    时间:07-20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习近平心系文化遗产保护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时这样强调。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

    时间:07-20
  •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27例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7月1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2例(广东17例,福建6例,天津5例,北京2例,上海2例,江西2例,四川...

    时间:07-20
  • 破解“急难愁盼” 提升年轻人的幸福感

      近日,中央宣传部以及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着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青年不断提升“在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城市。笔者...

    时间:07-20
  • 更好发挥“四种形态”管党治党利器作用

      本网评论丨更好发挥“四种形态”管党治党利器作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  7月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2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

    时间:07-20
  •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保护儿童不留空白

      新华社联合国7月19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9日在安理会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公开辩论会上发言表示,国际社会保护儿童不应留有空白,必须对严重侵害儿童的肇事者予以追责严惩。  张军说,在冲突中保护儿童的...

    时间:07-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