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四)之五:许庆琦:“和合”文化如何给世界贡献治理方案?

2022-07-29 20:03: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29日电 题:“和合”文化如何给世界贡献治理方案?

  作者 许庆琦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社会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贯穿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世界与大自然。

  “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追求的精神境界与处世之道。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与西方突显对立、竞争的文化不同,中华民族从连续千年的文化实践中认识到,世间万物皆有其差异性和相异性,但重和不重争、重合不重分,认为“和合”是事物的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共生,求和而不同、存异求同,西方文化则相对具有排他性、推崇竞争与对立。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欧洲人的人生观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钱钟书对中西文化做了很形象的比较,形容中国文化有如“二重唱”(Duet),而西方文化有如“决斗”(Duel)。二重唱强调和谐,决斗强调对抗。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精髓,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大自然的敬畏,蕴含了原始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人与大自然需和谐共生。

  英国科学史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认为,“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2014年,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在南非国家动物园认养犀牛。图为犀牛馆前立起标有“认养野生动物幼崽”、“天人合一——源自三千年前古代中国的智慧”字样的牌子。中新社记者 宋方灿 摄

  基于中国的“和合”文化,美国学者费正清曾指出,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保持和谐关系需要以互相理解作为基础,而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民族的不同习惯、态度、理想和自我表达方式了解并欣赏的基础上。

  “和合”彰显中国文化价值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理念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融入于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人与人关系、国与国关系、人与世界关系、人与大自然关系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然而,“和合”不是罔顾事物差异的混同和融合,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与尊重万物的差异性和相异性,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才是实现和谐之道。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是世界新秩序的中国愿景,蕴含丰富的“和合”内涵,集“和合”思想之大成,是“和合”理念在21世纪的具体体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

  中华民族崇尚“协和万邦”的精神处理国与国的关系,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没有边界,世界是一家,中国把自己视为世界大家庭的一份子,不管国家远近大小,都视为兄弟,亲仁善邻,和谐相处。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睦邻政策,便是“协和万邦”精神在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世界各国确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各国应以“协和万邦”的精神处理国际关系,建立持久和平,坚持合作共赢。

  文明“和而不同”,应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要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找永续发展之路。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以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与生俱来的,各国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没有哪种文明优于其他文明。不可否认,文明存有差异性,世界因不同文明而丰富多彩,应通过交流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可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和谐世界,推动人类的进步。

2022年3月2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天坛公园圜丘举行。图为火炬手侯斌在火炬传递中。中新社记者 赵隽 摄

  “和合”理念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和平、和谐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永恒期盼。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也不太和谐。

  新冠疫情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给全球敲响了警钟。疫情让各国认识到不可能独自应对全球性危机,而在对抗的同时应付危机更加不太现实,只有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地区热点、局部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仍然此起彼伏,全球能源与粮食也陷入危机,世界各地种族与宗教冲突此起彼落,恐怖袭击和枪击案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人类无序的开发,破坏了大自然,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世界应该走向冲突还是和谐?对抗还是合作?答案显而易见。当今世界,和谐、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世界各国需要开展更加有建设性的合作,这种合作应该是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而非以邻为壑。

  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2021年7月,北京丰台站改建工程中的工人进行灯光和电路调试。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在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以及人为冲突与自然灾害交织下的当今世界,愈显珍贵,可以给世界提供维护和平、促进和谐、治理乱象、增进合作的中国智慧。(完)

  作者简介:

  许庆琦现任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马来西亚天职咨询“一带一路”商务中心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东盟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联席副主席。长期关注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早在1989年便受北京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研究所委任为特别顾问。近年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多次在国内外的商会、银行、投资基金、大学以及国际研讨会做“一带一路”专题演讲。他与国际“一带一路”智库和学术机构有广泛联系,并于2019年4月“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受邀为主旨演讲嘉宾之一。

  • 相关阅读
  •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印尼国家网络与密码局签署网络安全合作行动计划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家网络与密码局签署网络安全合作行动计划,双方将在2021年签署的《关于发展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和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国网...

    时间:07-30
  • 习言道|“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不行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等问题作出深刻论述——...

    时间:07-30
  • 西藏察雅青稞小麦陆续成熟 开始收割

      在希望的田野上 | 西藏察雅青稞小麦陆续成熟 开始收割  央视网消息:近日,在西藏昌都的察雅县,连片的青稞和小麦陆续成熟,开始收割。  在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察雅县荣周乡麦曲河两岸,一块块平坦的田地里...

    时间:07-30
  • 青海海西:枸杞果挂满枝头 饱满多汁忙采摘

      在希望的田野上 | 青海海西:枸杞果挂满枝头 饱满多汁忙采摘  央视网消息:近日,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枸杞进入了采摘季。鲜红的枸杞果挂满枝头,大伙儿正忙着采摘,同时枸杞的晾晒、清洗、烘干工作也在进行当...

    时间:07-30
  • 广东:在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勇担先锋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广东:在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勇担先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书写新时代崭新篇章。 ...

    时间:07-30
  • 文明的坐标丨饮马“傍”交河

      在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耸立着一处高台,形如柳叶,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交河故城。因河水分流绕城而下,故称交河。唐代的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是设在这里。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有此描述:...

    时间:07-30
  • 近镜头丨“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

      “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2022年6月8日下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院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今年...

    时间:07-30
  •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讲话为何如此重要

      制作:王宇峰 陈泉伊 岳小乔 梁昌杰 曹磊...

    时间:07-30
  • 喀麦隆首条中国标准建设高速公路通车

      新华社雅温得7月29日电(记者罗毓)喀麦隆南部大区克里比市29日举行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通车仪式,标志着喀首条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建造的高速公路正式投入运营。  喀麦隆公共工程部长朱梅西当天在通车仪式上说,...

    时间:07-30
  •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7.1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二

      昨天,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

    时间:07-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