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青藏科考:青稞如何走上青藏高原?

2022-08-01 22:22: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藏江孜8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民以食为天”。作为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是古代先民走上青藏高原生活、定居的重要物质基础。那么,青稞又是如何走上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并适应的呢?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等地开展“青藏高原人地关系综合考察”工作,沿途对当地青稞种植情况等进行细致考察研究,并参观青稞博物馆。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程师顾政权博士表示,根据考古学家对世界范围内众多农业考古遗址的调研分析,青稞起源自1.05万年前在西亚驯化的二棱大麦,最早出现在8500年前的伊朗地区,之后向中亚和东亚传播,并在距今5200年出现在中国新疆通天洞遗址。通过结合现代基因组数据及考古学研究结果显示,现今青藏高原种植的青稞可能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南部区域,并在距今3500年左右传播到青藏高原南部。

  他科普介绍说,青稞又称六棱裸大麦,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青藏高原青稞的出现和青稞农业的形成不仅是大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考古学家对青藏高原多个重要史前农业遗址的研究发现,在距今3500年的格布赛鲁墓地、昌果沟遗址和曲贡遗址都有青稞遗存的发现。结合东亚地区青稞遗存的发现时间与文化特征分析,考古学家对青稞传入青藏高原的路线进行多种推测,包括3500年前从甘青地区传入、从南亚传入、通过亚洲内陆山地通道经青藏高原西部传入等多条线路。不过,目前单纯的考古学证据仍不能全面揭示青稞传入青藏高原的整个历程。

  基于此,为明确青藏高原种植主要青稞品种的起源历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团队将现代青稞的遗传学分析,纳入到青稞的起源和传播的研究当中,他们研究发现,青稞受遗传学因素影响最大的裸粒和六棱两个特性最为引人注目,其中裸粒性状最早出现在距今8500年的伊朗地区,该性状出现减少青稞脱粒流程,使得青稞种子更容易获取,而六棱性状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青稞产量。

  相关研究还发现,青稞的特征性六棱基因与来自中亚地区的野生六棱大麦的基因存在明确的遗传关系,最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出现在中亚地区。在向青藏高原传播的过程中,青稞的遗传多样性出现明显的降低,在距今4500到3500年之间的1000年里出现明显的奠基者效应,说明青稞在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至少经历约1000年左右的适应性栽培历程。

  顾政权也提醒说,虽然目前青稞的起源之谜已基本清晰,但其特征性基因和对青藏高原高寒、低氧、强紫外等环境的适应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未来新的考古发现和遗传学结果能提供更多信息,以更加清晰揭示青稞如何“落户”青藏高原并成为主食的谜题。

  在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题名、有“世界青稞之乡”之誉日喀则新建成开放的“青稞博物馆”科普展板上,青藏高原上青稞起源演化有“引进论”“驯化论”两种观点,顾政权的研究支持“引进论”。“驯化论”则认为,中国藏族聚集区的主粮青稞是该地区野生种经驯化培育成为现代当地栽培品种,当地野生二棱大麦、野生六棱大麦、中间型野生大麦是栽培大麦的野生祖先,青稞的栽培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000年前),主要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东部和黄南藏族自治州一带。(完)

  • 相关阅读
  • 蔡英文办公楼新增6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中新网8月2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张惇涵8月1日晚指出,自7月30日至8月1日,蔡英文办公楼新增6名确诊病例,这些病例近期与蔡英文、赖清德等官员皆无接触史。...

    时间:08-02
  • 【强军征途】习言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国防和军队改革,围绕改革强军战略,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时间:08-02
  • 强军征途 | 一抹永不褪色的“迷彩”

    这声音 太熟悉了从当兵入伍那天起它萦绕在我左右我听着它成长军队的锤炼 使我们脱胎换骨意志的锻造 让我们坚不可摧终于有一天这旋律在奏响一声最强音后从我耳边渐渐远去虽然不再身着军装一首军歌 一个军礼到处都能找...

    时间:08-02
  • 一代军人的“样子”和一支部队的“里子”

      李捷 周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  信仰与旗帜  我们守护的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帜,而是升腾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信仰之旗  清晨,一支雄姿英发的队伍从天安门金水桥昂扬走来,他们肩上的钢枪在晨曦中熠熠生辉。...

    时间:08-02
  • 黑土地保护法8月1日施行 我国黑土地保护迈入新纪元

      黑土地的珍贵使其被比作“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更重要的原因则与黑土地的“亚健康状态”有关。“黑土地退化的特点是变‘薄’、变‘瘦’、变‘硬’了,面积也变‘少’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

    时间:08-02
  • 跨省游热度升高

      “几年前就被恩施的大好风光‘种草’了,现在终于有机会,我们就赶紧来了。”来自广东旅行团的梁菁女士近日刚刚游览完湖北恩施大峡谷。  今年6月21日,湖北省全面恢复跨省团队旅游,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来首...

    时间:08-02
  • 戮力强军打赢,向世界一流军队阔步迈进

      戮力强军打赢,向世界一流军队阔步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引发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责任,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组...

    时间:08-02
  •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时间:08-02
  • 找个车位咋就这么难 你住的小区停车方便吗?

      5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按“1户1车位”配建商品房停车位——  你住的小区停车方便吗?  本报记者 廖睿灵  家里没车位,车子停在哪儿?停车费用高,上哪儿停车划算?不少车主深受“停车难”困扰。  如何满足不...

    时间:08-02
  • 破解看病贵与难

      分级诊疗 带量采购  破解看病贵与难(人民健康这十年⑦)  本报记者 王美华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时间:08-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