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张俊豪:少数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

2022-09-07 19:3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7日电 题:少数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

  作者 张俊豪 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自古就有整理古籍、编纂目录的传统。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古籍是记录和传承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弥补了汉文古籍中的一些缺失和不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物价值。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不仅记载在“二十四史”等汉文古籍中,也记载在《西南彝志》等少数民族古籍里。少数民族古籍见证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的历史,记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古籍体现了历史上各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和使用过30多种古文字,积累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族古文献有18个文种,共34000多册件。国务院公布的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收录少数民族古籍1133部。

  少数民族古籍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线装典籍、碑铭、石刻到说唱资料,从契丹文、女真文、古藏文、西夏文等古代民族文字到现行少数民族文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领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蒙古族民间艺人表演《江格尔》说唱。刘新 摄

  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藏族的《格萨尔王》,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纳西族东巴文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东巴古籍文献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傣文贝叶经是在天然植物贝叶上刻写的稀缺、独特珍贵古籍。公元8世纪末编撰的《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的智慧。整理出版的维吾尔文《哈密民间歌谣》、哈萨克文《医药志》等获国家图书奖。用满文翻译的《辽史》《金史》《元史》,保存了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一些藏文、蒙古文、西夏文本的经书,对佛教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各民族通过编译多语种文字书籍,形成多元的传承载体,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纳西族用于祭祀的东巴文《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来历》。周毅 摄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生动记载

  中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借鉴中原地区文化,西夏、契丹、女真均借鉴汉字而创设民族文字。很多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直接译自汉文,如藏文《战国策》、傣文《儒林外史》、古壮字《孔雀东南飞》、托忒蒙古文《西游记》、满文《三国演义》等。辽和金分别用契丹文、女真文翻译了大量汉文典籍。元朝用八思巴文翻译刻印了《贞观政要》等诸多汉文典籍。儒家经典如“十三经”,曾被翻译成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在内蒙古黑水城发现的大批西夏文文献,其中包括西夏文翻译的《论语》《孟子》《孝经》等。大量翻译汉文经典,有效拓展了儒家文化在边疆地区的影响,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国演义》最早的满文译本。于海洋 摄

  瑶族、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抄本、经书等很多都是用汉文传抄。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也被翻译成汉文和其他民族文字。如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先后于明清时期被译作汉文。藏文古籍文献《大藏经》相继翻译成蒙古文、汉文、满文等多种文字。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不同民族文字合璧古籍,如满汉合璧文本《三字经》、满蒙汉合璧文本《钦定同文韵统》、满藏蒙维汉合璧文本《五体清文鉴》、满汉蒙藏托忒维文本《西域同文志》等,体现了各民族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和睦。清代用满文翻译刊印了诸多传统汉文典籍如《四书》《礼记》,包括启蒙教育书籍如《千字文》《三字经》,多以满汉文合璧形式刊印。《格萨尔王》故事流传于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许多少数民族古籍中呈现的各种图案符号虽形式有变化,但图源、母题等核心元素都相同或相似,体现了文化上的交融。而大量的民间契约和官方文书,则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各民族经济和社会交往交流。

山西青少年观看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张云 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的真实反映

  民族古文字文献可与汉文文献相互佐证,真实呈现多民族融合的历程。许多少数民族古籍记载了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元、明、清及民国中央政府册封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印和金册,是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力证。清朝是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王朝,用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刊印的《钦定理藩院则例》,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当时蒙古、西藏、新疆等的法律法规。

  古壮字民歌抄本中的瓦氏夫人和彝文古籍中的奢香夫人故事,谱写了壮族、彝族民间历史人物心向中央、共御外侮的佳话。敦煌石室出土的《尚书》等古藏文译本,证实了吐蕃时期用藏文翻译儒学经书和史书的事实,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西藏的影响。拉萨大昭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用汉文、藏文合璧书写,反映了唐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影响和汉藏友好关系。藏文《贤者喜宴》有对文成公主进藏功绩的赞颂。新疆和田出土的7世纪晚期的于阗文契约文书,揭示了当时唐王朝已经在于阗地区确立了统治权。满文《辉番卡伦来信》讴歌了锡伯人守土戍边的爱国情怀。

拉萨大昭寺前矗立的用汉文、藏文合璧书写的“唐蕃会盟碑”。廖攀 摄

  卷帙浩繁的少数民族古籍生动记载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史实。2022年4月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整理研究,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意义重要而深远。(完)

  作者简介:

  张俊豪,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工作,曾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相关阅读
  •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领航中国)

      本报记者 马宏伟 张 垚 赵 兵  开栏的话  时代催生思想,思想引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

    时间:09-08
  •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航中国)

      本报记者 张怡恬 吴 丹 殷 鹏  2020年10月,正值丰收的金秋时节。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  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史料,记录了汕头的苦难与辉...

    时间:09-08
  •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回忆他初中一年级上政治课时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

    时间:09-08
  • 做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国家需要的事

      30岁回国任教,成为天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几年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迈入不惑之年,他又出任这所顶尖高校的副校长……在“牛人”众多的教育科研领域,巩金...

    时间:09-08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打赢“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加强“一老一小”...

    时间:09-08
  • 倒查公职人员酒驾背后“饭局”,让腐败无处遁形

      威利  中秋国庆“两节”临近,多地通报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酒驾醉驾问题典型案例。地方纪检部门还要求,既严查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酒驾醉驾行为,也严治背后的“局”,既查当事人,又查同车、同桌人。  此前...

    时间:09-08
  • 中方指中欧绿色转型志同道合 就绿色合作提五点建议

      中新社布鲁塞尔9月7日电 第八届欧洲论坛7日举行,应邀出席论坛的中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王红坚强调,中欧在绿色转型方向志同道合,在绿色合作领域大有可为,就做大做强中欧绿色合作提出五点建议。  当日论坛以...

    时间:09-08
  • 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 向物种入侵说“不”

      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  健全防控体系 向物种入侵说“不”(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随着近两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外...

    时间:09-08
  •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航中国)  本报记者 张怡恬 吴 丹 殷 鹏  2020年10月,正值丰收的金秋时节。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  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

    时间:09-08
  • 海南:建“南繁硅谷” 强“种业芯片”

      海南  建“南繁硅谷” 强“种业芯片”(新气象 新作为)  本报记者 赵 鹏 曹文轩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时间:09-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