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

2022-09-14 09:53:21

来源:新华社

  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合力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金秋时节,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一派丰收景象。

  成熟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农们采摘、装箱、搬运上车,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

  村里建起一座座崭新民居,水泥路四通八达,群山之间一排排蘑菇大棚鳞次栉比。

  10年间,阜平变了个模样。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阜平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脱贫攻坚战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打响——

  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角落,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

乌蒙山区腹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苗族村民马雍全家在年夜饭开始前照全家福(2021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下,全国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在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交界的乌英苗寨,郑昌昊(右三)和妻子吴晗(左五)带着孩子们玩耍(2021年1月30日摄)。郑昌昊是广西柳州市委宣传部干部,曾于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乌英苗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吴晗曾多次到乌英苗寨教学点支教。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党和国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2012年到2020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6万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

  8年艰苦卓绝,8年攻坚拔寨。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兴仁镇石人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档立卡户林德山在晾滑子蘑,他在这里打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2020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刚过去的暑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每天都很忙。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杨正邦在自家农家乐打扫卫生(2022年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暑假是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400多个客人,毛收入2000元。”

  10年间,全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五个产业,去年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实现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2013年11月3日,正是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说,“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这是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

  这是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谁来帮”: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这是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北京市援青支教教师、来自通州区陆辛庄学校的化学教师祁生贵(右一)在青海省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实验教学(2020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这是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如何退”: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内生力和发展力……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各部门扎实深入的实践,最终如期成功兑现庄严承诺,实现历史跨越,取得举世瞩目减贫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产专业副主任医师饶阳给甘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医生进行培训(2021年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许多乡村,实现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全国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关系,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人们的梦想因此而实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秋日中午,车辆行驶在通往化屋村的旅游公路上,目光所及一派生机:路两旁多彩的花卉,远处一些低缓的山丘上正在平场施工,老乡刚从地里干完活儿收工回家……

  “脱贫了还不能歇脚,在面向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贵州黔西市新仁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化屋村目前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等挑战,打算以成立联村党委的形式,与其相邻的村“抱团”发展。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1年2月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调研,殷切嘱托当地干部群众:“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早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乡村发展擘画方向,“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政策保障日趋完善——

  在西海固,一株株葡萄藤在贺兰山下破土,一朵朵小蘑菇在宁夏大地上绽放,肉牛养殖形成产业链条……山海情不断,福建和宁夏接续共同携手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对脱贫县设立五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要“扶上马、送一程”。

  各地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等制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18.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56.3万名工作队员全部选派到位,新老交接有序推进。

  中央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政策倾斜,加强监测评估。今年前8个月,农发行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贷款443.49亿元,同比多投放125.64亿元,增加39.5%。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脱贫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脱贫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脱贫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脱贫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实现贫困人口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发展基础更实、后劲更足。

  精神面貌愈发昂扬——

  既富“口袋”也富了“脑袋”。脱贫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脱贫地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脱贫地区蔚然成风。

新疆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村民阿孜古丽·阿卜力提甫在当地一家菌业公司的菌种装袋车间工作(2020年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戮力同心,继续前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众志成城、团结奋进,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文字记者:侯雪静、黄垚

  海报设计:段媛媛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

  • 相关阅读
  • 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在西安开幕

      2022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在西安开幕。本届艺术节以“共谱和平之曲 高唱丝路欢歌”为主题,按照“丝路艺术的盛会...

    时间:09-14
  • 外交部:中国将继续推动国际经贸合作 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9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日前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行,并达成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与会外商的一致赞誉,请问中方对下阶段继续扩大对...

    时间:09-14
  • 外交部:中方愿继续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9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据俄罗斯卫星网13日消息,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将接替杰尼索夫,成为新一任俄罗斯驻华大使。对此,发言人毛宁表示,我们欢迎俄罗斯任命新任的驻华大使...

    时间:09-14
  • 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中新网9月14日电 中宣部14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在会上介绍,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

    时间:09-14
  • 凡心微光——致奋战在2022夏秋的我们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9月14日讯  2022年夏秋之际,  四川经历了一场场“考验”:  高温干旱、疫情反弹、  地震灾害来袭,多重困难叠加。  越是困难越是考验,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付出,  当有非...

    时间:09-14
  • 外交部:中欧班列提前开行过万列 令人鼓舞

      9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欧班列提前开行过万列提问。对此,发言人毛宁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不畅,世界经济增速疲软的背景下,中欧班列提前开行过万列,确实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到...

    时间:09-14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九年来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成效显著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国际观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九年来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成效显著  新华社记者史霄萌  九年前,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见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的提...

    时间:09-14
  • 运-20接迎,歼-20护航!

      今天上午  一架空军运-20运输机  起飞赴韩国  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   即将回到祖国  记者从退役军人事务部了解到,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迎回安葬工作今天正式启动...

    时间:09-14
  • 山河锦绣,接战友回家!一组海报向英雄的志愿军致敬!

    2014年至2021年间八批共8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今年9月14日至17日即将迎回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一组海报向英雄的志愿军致敬!2022年9月14日12时至9月17日12时“中国退役军人”视频号、快手...

    时间:09-14
  • 自行撰写经验及教学手册 台湾一男子顶楼种大麻被捕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南一名许姓男子半年前承租2间旧公寓顶楼种植大麻及后制干燥,9月13日被警方查获起出市价224万元(新台币,下同)的活体株及大麻花等。警方调查,许男更撰写教学手册,以提...

    时间:09-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