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022-09-22 16:05:03

来源:人民日报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人民观点)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④

  本报评论部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真挚的为民情怀

  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北京8家法院同一天集中对15件涉养老诈骗案件进行公开宣判,将一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为被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干警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矛盾化解工作,问需于民、取信于民;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森林、草原,在牧民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以法律捍卫人民利益、护航美好生活的实践在全国各地不断开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彰显著“人民”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明确“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真挚的为民情怀,为我们站稳人民立场、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遵循。

  法治为民,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底色。2020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以此为窗口观察这十年,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从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到保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回首这十年,坚持“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要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让困难群众平等获得法律保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一系列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生动实践,织密了法律之网,强化了法治之力,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筑牢坚实堤坝。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对法治建设的参与程度,影响着法治发展的进程及其广度和深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从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到在全国各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问计于民”让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在群众中培养“法律明白人”,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有生力量,到大力开展“援法议事”活动,拓展群众参与法治新路径……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法保证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事实有力证明,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创造伟力,使全面依法治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法治中国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新征程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良法善治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就一定能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 相关阅读
  • 最严最强法治保障我国创造生态和绿色发展奇迹

      立法力度最大 制度出台最密集 监管执法尺度最严   最严最强法治保障我国创造生态和绿色发展奇迹  核心阅读  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了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时间:09-23
  • 应急管理“互联网+执法”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

      全国执法检查清单实现共享共用  应急管理“互联网+执法”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核心阅读  目前,我国已实现全国高危行业企业联网监测,构建了安全生产“智慧监管”模式,建成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互联网+执法”系...

    时间:09-23
  • “星海捞针” 开创寻找天体新方法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宁静态中子星

      ◎本报记者 陆成宽  什么是中子星?它们在宇宙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现中子星?这些科学谜团正在被天文学家慢慢揭开。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时域巡天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

    时间:09-23
  • 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处理有了新材料

      科技日报呼和浩特9月22日电 (记者张景阳 通讯员胡红波)记者22日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沙生灌木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张晓涛教授课题组,在生物质吸附材料及危险废弃物吸附剂高值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

    时间:09-23
  • 年近七旬初心不改 用再生稻种出好“丰”景

    ◎林文雄  9月22日一大早,我相继收到了来自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农户朋友的喜讯。  “林教授,今年我那3200亩头季稻平均亩产712公斤,其中一类田测出来达到了765公斤呢,这要归功您团队的技术指导呀!”电话里,当...

    时间:09-23
  • 新技术提高人工血管长期通畅率 小口径人造“生命通路”不再狭窄

    ◎本报记者 陈 曦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血管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

    时间:09-23
  • 新研究发现“夜猫子”患Ⅱ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更大

      “夜猫子”患Ⅱ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更大   科技日报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你是“早鸟”还是“夜猫子”?人类的活动模式和睡眠周期或会影响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发表在《实验生理学》上的新研究发现...

    时间:09-23
  • 最新研究:微型游泳机器人有望治疗致命肺炎

      靶向药物递送与微藻主动运动相结合  微型游泳机器人有望治疗致命肺炎   科技日报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纳米工程师已开发出抗肺炎微型机器人,它可在肺部四处游动,提...

    时间:09-23
  • 智能微型机器人用电子“大脑”自主行走

    科技日报北京9月22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21日的《科学·机器人》杂志的论文,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00到250微米大小的太阳能机器人上安装了比蚂蚁头还小的电子“大脑”,这样它们就可以在不受外部控...

    时间:09-23
  • 王毅会见波兰外长拉乌

      中新社联合国9月22日电 当地时间9月2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波兰外长拉乌。  王毅表示,今年6月,中波举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三次全会,对接落实各领域合作。不久前,两国元...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