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十年·中国观察】只此青绿,中国“双碳”雄心背后的山河梦

2022-09-23 15:0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题:只此青绿,中国“双碳”雄心背后的山河梦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青峰叠嶂、绿水隐现,人在壮美河山中“诗意栖居”。持续走红的中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既是对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写意表达,也被视作“天人合一”东方生态观的生动呈现。

资料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中新社发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供图

  从王希孟笔下这抹传世青绿,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佳句名篇,自古以来,中国人便不吝抒发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即便如此,“金山银山”也一度被优先考量。经济高速增长、城镇不断扩张,粗放的发展方式让中国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不少人还记得2013年那个“十面霾伏”的春天。这年的前100天里,北京雾霾日数高达4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5倍。放眼全国,空气质量“爆表”亦成为常态。PM2.5——一种直径不及头发丝粗细二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引起全民担忧。

  蓝天何以成了“难天”?原国家环境保护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指出,难就难在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就难在环保意识的薄弱。

  当“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以为继,难,更得下决心改变。

  正是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一场蓝天保卫战打响。此后,相关顶层制度不断充实完善,中国人逐渐告别“呼吸之痛”。“十三五”以来,中国PM2.5年均浓度已实现“六连降”。2022年前8个月,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3%。

  不仅与雾霾交锋,还与污水较量、与沙漠赛跑……中国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决策层前所未有的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发展共识。

  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展现当代中国人山河梦更具雄心的一面——开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绿色仍是这场变革的主色调。看看接连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土地生命”两项环保大奖的河北塞罕坝林场,便能感知一二。

  50多年里,三代塞罕坝林场人“植”此青绿,用汗水将茫茫荒漠浇灌成百万亩人工林海。过去十年,这里最后近9万亩石质荒山也披上绿衣。据测算,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万多吨,释放氧气近60万吨。

资料图:2021年7月30日,航拍塞罕坝千年秀林。(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塞罕坝并不孤单。这十年,中国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许多曾在沙漠边缘挣扎的地方重焕生机。

  绿色还在浸染中国大地。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透露,中国将强化森林碳汇,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育,力争10年内植树700亿棵。

  一场变革影响的对象,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也可以小到每个个体。

  中国社交平台上最近出现了不少“低碳博主”,“图图”是其中之一。分享空瓶回收攻略、参与闲置物品交换……她认真记录着自己的“低碳生活”点滴。虽多是些日常小事,却也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交流。“图图”相信,每一个行动都具有传播性,人们实践可持续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旁观者。

  “绿色发展机制具有自我实现性质。”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如此解读这种新风尚:当越来越多人相信绿色发展可行并采取行动,更多成功案例就会出现。

  理论得到了现实的验证。选择简约适度生活,将低碳环保纳入衣食住行考量的中国人,眼下已不在少数。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中国消费者愿为环保改变消费习惯。生活方式转变背后,价值观念正在革新。

资料图:2021年3月11日,吉林长春的“纸壳先森兑换超市”店主整理回收的旧物。 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

  当然,变革必然伴随挑战。尤其对于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中国经济来说,“双碳”带来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等阵痛不会一夜间消失。

  但化解难题也是个披沙拣金的过程。中国下定决心不要“污染的GDP”,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企业会自然而然被市场淘汰,高质量、可持续者将迎来发展“风口”。

  作为汽车领域后发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个典型例子。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首富、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承认:“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领域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资料图:2022年6月25日,长安新款新能源汽车亮相重庆车展,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了解。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相比浮出水面的部分,绿色低碳经济的潜能更令人激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预计,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至少140万亿元人民币。在“十四五”期间与今后30到40年里,这笔投资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可观推动力。

  只此青绿,不只青绿。数百年前,中国画家以绚丽青绿描绘大好河山;数百年后,“双碳”雄心下,一幅更具层次感的现代版“千里江山图”已初现雏形。

  固然,这场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但随“画卷”徐徐展开,当代中国人的山河梦正愈加栩栩如生、可触可感。(完)

  • 相关阅读
  • 王晨在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会议上强调 加强生态修复强化污染治理 促进绿色转型依法保护长江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23日在京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生...

    时间:09-23
  • 韩正:全力支持澳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23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视频会议,听取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关于澳门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支持澳...

    时间:09-23
  • 中国援菲军事装备操作技能培训班圆满结业

      中新社马尼拉9月23日电 中国援菲军事装备操作技能培训班23日在菲军总部阿吉纳尔多军营举行结业仪式。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国防武官李建中、菲军后勤部后勤系统局局长巴拉迪上校、后勤支援司令部参谋长巴姚娜上校出席...

    时间:09-23
  • 中老跨境合作携手共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中心”

      中新社昆明9月23日电 (叶利民 白雨澄)23日至25日,中老跨境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先行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仪式暨2022年老挝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在中国云南勐腊、昆明和老挝磨丁以线上线下形式举办。作为中国-东...

    时间:09-23
  • 2022年中国广西与越南四省教育工作磋商会举办

    图为磋商会现场。 广西教育厅供图  中新社南宁9月23日电 (陈秋霞 何莹)2022年中国广西与越南高平、广宁、谅山、河江省教育工作磋商会23日通过线上方式召开。今年的会议由越南高平省教育培训厅主办,中国广西的会场...

    时间:09-23
  • 贵州新增感染人数连续5天下降 黑龙江日增感染者超200例

      (抗击新冠肺炎)贵州新增感染人数连续5天下降 黑龙江日增感染者超200例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综合消息:中国国家卫健委23日通报,22日中国内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5例,其中境外输入54例,本土121例。新...

    时间:09-23
  • 王毅会见乌克兰外长库列巴

      中新社联合国9月23日电 (记者 王帆)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应约会见乌克兰外长库列巴。  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

    时间:09-23
  • 科技部: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示范推广成效良好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2年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当天从科技部获悉,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吕梁山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全...

    时间:09-23
  • 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9900万公顷 已建黄河三角洲试验站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学术会议9月23日至24日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会上提供的信息透露,...

    时间:09-23
  • 王毅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

      中新社纽约9月23日电 (记者 廖攀)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亚洲协会纽约总部发表《中美新时代正确相处之道》的主旨演讲。  王毅表示,这几年,中美关系徘徊在建交后的低谷。两国相互依存的现...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