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科技攻关补短板  自主创新强实力(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

2023-01-16 08:1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先进装备制造等为重点产业的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企业以科技攻关补短板,补强重点产业链,202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表示,“我们将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将产业链锻造得更强,让‘铁西制造’的成色更足。”

  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组装完成,正在调试。”视频通话中,头戴安全帽的现场调试员一侧身,手机摄像头拍到他身后:几台15米高的螺旋立式磨机已组装完毕,白色的减速机连接着润滑油站,机身上一块小屏幕,实时显示着各项指标。

  “有情况随时联系。”北方重工矿山装备成套设计研究所所长刘刚挂断视频电话。这批凝结着他和同事们心血的螺旋立式磨机,在矿山现场正式亮相。他说:“我们攻克了螺旋轴改良难题,将原来的实心螺旋轴改为空心,功耗低,更节能,磨矿效率更高。”

  关键技术的突破,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这笔订单,客户订了13台,销售金额达6000多万元。”刘刚说,这类设备现在已经实现了自主生产。

  在铁西区,很多企业正在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试验站内一尘不染,设备整齐排列,试验电压高达1000千伏,研发人员调试参数,一丝不苟。“特高压套管的研制,一直是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国产化的‘卡脖子’难题。”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彭娜说,企业集中科研优势力量,从设计、工艺、材料、质量、试验等方面入手,逐项攻克技术难关。

  2020年底,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千伏特高压干式直流套管,顺利挂网运行。2022年4月,总投资6.4亿元的特变电工特高压套管研发制造基地在铁西区开工建设。

  着力补强零部件薄弱环节

  直径6米多的盾构机,在车间内组装完成,前盾装着红色刀盘,尾盾连接着70多米长的连接桥,远远看去,宛如一条钢铁巨龙。

  “装着‘中国芯’的盾构机在沈阳地铁施工现场大显身手。这不,这台也要送过去。”北方重工集团隧道掘进设备专业总设计师周俊笑着说。2022年12月26日,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施工现场,装有国产主轴承的盾构机顺利完成掘进1000米的施工任务,而它的设计制造者,正是周俊和他的同事们。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如果把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比作“手掌”,主轴承就是“掌心”,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金属圆环,曾是盾构机中未国产化的关键部件。

  为补齐这一短板,北方重工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盾构机主轴承的设计、材料与热处理、精密加工及检测等关键技术合力攻关,研制出直径3米的盾构机主轴承,加工精度、性能指标等均符合要求。2022年4月,装配国产主轴承的盾构机在沈阳地铁施工现场组装完成,开始掘进,施工中各项参数始终保持正常。

  针对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零部件薄弱环节,铁西区内众多制造业企业发力补短板,加强科技攻关。

  “这里要进行轻量化设计,不仅能解决加工制造中的问题,也更方便在用户现场安装检修产品。”沈阳鼓风机集团设计院内,葛丽玲和同事再次审查调整产品设计方案。

  2022年初,沈鼓集团面向内部研发人员发布“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榜单,50岁的葛丽玲主动揭榜,担任起首套90万吨PDH压缩机设计总负责人。“规格大,难度高,我们精益求精。首台套产品前几天刚刚通过了厂内测验,接到的订单已经超10亿元。”葛丽玲说。

  “攻关过程中,集团自行研发了压缩机配套齿轮箱和轴承。”沈鼓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伊洪丽说,以前,这类设备的齿轮箱和轴承要靠进口,无论是价格还是交付期限,都“身不由己”,几次遇到延期交货问题。“我们自己生产齿轮箱和轴承,既能补齐零部件的短板,也有助于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创新平台加速汇聚

  1月3日一早,贾晓宇就坐在工位上,登录“科创中国”平台,认真审核信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沈阳嘉奇液压科技公司对接了疏港装车机设计,已签约转化;沈阳理工大学发布的活塞压缩机主机结构设计成果,等待签约……”

  一条条新的动态信息,让贾晓宇忙碌又欣喜。她所在的部门——沈阳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创新部,统筹负责铁西区、沈阳经开区的科技创新工作。2021年6月,与铁西区合署办公的沈阳经开区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如今,“科创中国”沈阳经开区平台入驻机构234家,集聚创新资源2100余项。

  这几天,科技创新部部长王大力正忙着对接沈阳工业大学创新港的筹备事宜。“区内产业技术需求多,高校科技成果也不少,能对接,是双赢。我们组建工作协同专班,共同建设创新平台。”又一个平台即将搭好,王大力脸上露出笑容。

  如今,1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0家实质性产学研用联盟在铁西区高效运行。

  铁西区还引进平台型企业,推进科创链和产业链高效衔接。沈阳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入驻铁西近3年,至今已链接创新服务机构62家,对接技术服务200余项。

  两个货箱,一前一后进入生产线,通过光栅传感器,进入推升机,再升高、堆垛,稳稳摞在一起……1月3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7楼,盯着电脑屏幕,赵家睿和设计人员再次讨论产品设计的细节。

  赵家睿是沈阳英瑞科技公司总经理,屏幕上显示的,是他们为汽车制造供应商设计的侧翼发运线。“上个月接到一笔新订单,一套产品售价过百万元。”赵家睿说,10年前,他与合伙人创立了英瑞科技公司,可企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两年前入驻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从政策解读,到宣传推介,再到资源共享、客户对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帮了我们大忙。”赵家睿说,如今公司的销售收入比入驻创新中心前增长了一倍。

  创新平台加速汇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铁西区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3%,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6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30%。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6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1205钻井队第二十一任队长(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匠心故事⑧)

      图为1205钻井队队长张晶(右二)与工人们在进行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报告队长,开钻准备已完成,是否开钻,请指示!”  “正常开钻!”  下达指令的人叫张晶,80后,...

    时间:01-18
  • 向坚守岗位的劳动者致敬!(体验·新时代·追梦人)

    图①:记者邱超奕(左三)跟随森林消防员们在山上巡逻。   郑 伟摄   图②:记者韩鑫(右)在京张高铁太子城站区域体验检修铁路。 ...

    时间:01-18
  • 2022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较上年增长超四成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高云才、李晓晴)记者从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3.8%,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18169处农村供水工程完...

    时间:01-18
  • 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至1%以内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寇江泽)记者从生态环境部1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至1%以内,达到0.9%。 ...

    时间:01-18
  • 倾心服务,温暖旅客回家路

    春节前夕的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喜庆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今年春运前10天,机场客流量累计达到17.3万人,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0%,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2万人,是近3个月的最高峰。”呼和浩特...

    时间:01-18
  •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生产车间开足马力,快递物流运行通畅,建设工地抢抓进度,消费市场持续回暖……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有序推进落实,各地复工复产步伐持续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这既有力支撑着我国经...

    时间:01-18
  • 奋斗者  正青春

    图①:徐正航   杜安娜摄   图②:梅跃辉(前)   怀 萱摄   图③:宋 哲   张 天摄   图④:赵 ...

    时间:01-18
  • 氢能产业在这里发展壮大(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吸引产业集聚,广东佛山南海区的氢能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今,南海区把氢能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元应用,构建协同高效的产...

    时间:01-18
  • 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

    本报南京1月17日电 (记者姚雪青)“自从有了驿站,跑单送货时,雨天有地方避雨,饿了有热饭,让我有了家的归属感。”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外卖员张有海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邗江区精准对接...

    时间:01-18
  • 对年底不立案“零容忍”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倪弋)最高人民法院日前要求,坚决巩固整治年底不立案成果,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最高法要求,强化“一把手”主...

    时间:0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