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经参调查丨高精尖“出海”记——服贸会上看企业“走出去”新亮点

2023-09-07 19:54: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生产依赖到技术合作、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跑业务到做服务……数十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记录上既有“荆棘”遍布也有“鲜花”在前:服装、家电、家具曾构成了外贸出口的“老三样”;而今,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外贸“新三样”走俏海外。这些变化的背后,既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晶”,也是长期布局、厚积薄发的成果。记者以2023年服贸会上的展示为切片,一窥数十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方式、成果、地位的变迁,铭刻高质量发展印记。

“新动力”驶出“加速度”

步入首钢园11号馆,薄薄一片蓝色的矩形固态锂电池,陈列在一个略显低调的展台上。看体积,不起眼;看性能,却了得。“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360Wh/kg固态锂电池,体积更小、安全性更优、能量密度更大,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卫蓝新能源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款固态锂电池于去年11月实现量产,今年6月30日已交付蔚来ET7。两周前,蔚来ET7正式“启航”欧洲。未来,这款车型有望驰骋在德国、瑞典等5个欧洲发达国家的路面上。

新能源车企与动力电池厂商携手出海,只是我国对外贸易活力迸发的一瞥。

曾几何时,服装、家电、家具构成了我国外贸出口的“老三样”。如今,这一格局正在被改变——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外贸“新三样”走俏海外,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极。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外贸是面子,产业是里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周念利说,外贸“老三样”变身“新三样”,是我国对外贸易提质升级的生动注脚,折射了我国外贸结构的新变化。这背后是我国产业发展质量与能级的持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新能源车就是外贸出口新增长极中的重要“极点”。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传统的汽车制造每增值1元,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叠加了数字平台、能源运营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及对就业的拉动,都更为强劲。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出海势头最为迅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超过了传统燃油车的出口增速。2022年,我国超越德国成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1至6月,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走出国门的中国新能源车,正在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欧洲,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来自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市场正逐步由新兴国家为主的局部市场,拓展到欧、亚、非多点开花,甚至可与美、德、日系老牌车企一较高下。

这份沉甸甸成绩单来之不易。时间回溯到2012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不少从业者回忆,与同时写进规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最小、起步最晚,当时并不被看好。

“燃油车时代,中国是后来者,一直在追赶,难以形成超越。而电动化的变革为新能源车开辟了新赛道。背靠大市场,加上产业政策的扶持,市场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转化。”周念利说。市场活力、消费潜力释放下,“链主”企业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突破。

中国新能源车的品质优势逐步显现。不论电池等“电动化”核心技术,还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智能化”技术,中国新能源车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从2012年的130Wh/kg提升至300Wh/kg以上,平均续航里程从2012年的1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以上。

“产品好、体验优、用车成本低、用车环境日渐改善,我自己也换上了新能源车。”周念利说。

进入中国市场将满10年的特斯拉,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大且发展势头很好。”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

像特斯拉一样的海外车企正在以实际行动“加仓”中国,不仅把超级工厂建在中国,更将以整车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中心设在中国。

中国新能源势力崛起,凭借硬实力吸引了“实力派”的外资“朋友圈”。越来越多国外老牌车企开始谋求与中国新能源车、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合作。日前,大众汽车以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股份合作开发电动车,被业内视作中国新能源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信号。

中国与欧美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之路,不失为一个绝佳的观察切片。上世纪80年代,外资通过在华成立合资工厂,以技术换取中国的大市场。如今,中国新能源车企转换角色,以技术赢得海外合作与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一角色之变,可一窥中国汽车制造厚积薄发的惊艳。

从生产依赖到技术合作,从市场优势到产业优势,中国新能源把握窗口期换道超车,跑出了动能转换的加速度。产业化、市场化基础上,中国新能源正迈向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挖潜海外市场,一些中国车企已尝到甜头。“与传统油车时代不同,中国企业正深度参与国外汽车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国很多零件厂商也已开始在泰国考察、做投资计划。”哪吒汽车泰国子公司总经理保壮飞说,汽车产业链的“抱团出海”正在为新能源车出海施展拳脚提供助力。

在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上,中国新能源车不仅是稳就业、促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肩负起中国品牌崛起的使命。

然而更高远的目标,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相较于有着深厚沉淀的跨国车企,国产车企在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全球布局等方面还略显稚嫩。从全球来看,新能源车企的市场格局还未成定局。中国新能源车企不仅要把握机遇,加大技术攻关、巩固产业链优势,更要精准定位、深耕细作、长期布局,实现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跃升。

“中国云”托起“数字巨浪”

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送中国技术、中国模式走出去。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掀起“数字巨浪”,中国的云服务厂商功不可没。

国内,从智能音箱到智能翻译机,从潜水装备到便携式扬声器,超过22万家中国民营中小微企业借助阿里巴巴国际站这样的“数字出海口”拓客,“直播卖全球”,不仅把“中国智造”更便捷地“种草”到海外,还培育了海外供应商“看直播签订单”的习惯。

海外,被中国互联网厂商插上“数字翅膀”后,一个名叫“Kopi Kenangan”印度尼西亚咖啡店品牌开始搞外卖、做App、大玩私域流量,一年拓店300家、App用户数量激增200万,创出了“12个月售出4000万杯”“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的佳绩。

许多国人眼熟的“模式”正在海外开花:印尼版的“支付宝”“瑞幸”、泰国版的“天猫”“携程”、新加坡版的“今日头条”……随着中国互联网巨头以及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出海“掘金”,中国数字经济的经验正在复制到海外,与此同时,东南亚、中东等地也加速成为“中国云”的新土壤。

“服务贸易产业的智能化之路已经启航,AI外贸产业化应用进入轨道。”2023服贸会上,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供应商与跨境供应链总经理王添天说,在AI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全球外贸数字化进程提速,数字外贸将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下半程”。

“中国出海已不再是简单的B2B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了直接触达海外客户的机会。实物电商出海范围扩大,App出海趋势明显,工具类和图文类品类不断增加。‘出海’的电商形态多样,包括独立网站、品牌平台、利用谷歌和Meta等广告平台引流。快速增长的电商市场,不能再依赖过去的砸钱投广告方式,而是要掌握客户,进行私域运营。”阿里云云通信资深产品专家李海波说。

过去一年,阿里云6座崭新的海外数据中心在韩国、德国、泰国、沙特阿拉伯、日本落地。据不完全统计,阿里云已在全球28个地理区域运营着85个可用区,覆盖范围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东、德国、英国、美国等地。

正如英伟达联合创始人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说:“全球已经安装了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数据中心,而这个上万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市场正在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转型。一个新的计算时代已经开启。”

全球化超越了以商品贸易为主的传统视角,数字贸易等新纽带越来越坚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成政珉判断,知识产权、数据等服务贸易的增速远超商品贸易至少两倍以上。

这个新开启的“计算时代”,以数字、智能、绿色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中国服务”,正在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据数据统计,2023年1至7月,我国服务贸易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为36669.1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以云服务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5838.7亿元,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3.2%。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金融、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等新兴经济形态,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迎来新机遇。然而,随着国内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深入,国内市场发展增速放缓,越来越多的云厂商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不仅维护、服务出海中国企业,更挖掘海外潜力,开拓增量市场。

“中国的短视频、社交平台‘火’到海外,带来了数字贸易的新变迁,这两年进化出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等许多新形态。”在浙江从事贸易多年的孙先生告诉记者。

从“出海业务”到“出海服务”,从游戏、视频、新消费“走出去”,到数据服务、协同办公、客户管理、物流服务“走出去”,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也在自我迭代、主动升级。在中国调结构、促转型、重创新的努力下,中国服务开始瞄准价值链的更高处。

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的潜力远未触及天花板。更多的中国云厂商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捕捉海外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抢占新一轮云计算竞争的制高点。

很长一段时间,东南亚市场都是中国云出海的首选。2021年前后,云出海的版图开始向中东、北非延伸。随着ChatGPT引领的人工智能技术风潮席卷全球,云计算领域迎来快速增长期,海外云服务需求正在转向“AI驱动”。与传统算力需要贴近下沉应用市场不同,AI算力更多以向上资源为导向,由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这或许意味着,中国云厂商出海区域、出海策略即将发生改变。

“中国智造”雕琢“世界地标”

被称作“基建狂魔”的中国,正在发生怎样的巨变?

走进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记者看到,这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古老行业正书写着惊人的发展变迁。

在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区,工作人员在演示工地巡检机器狗。记者 张漫子 摄

“数字时代的建造,不靠‘愚公移山’的蛮劲儿,靠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智取。”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专家张胜良说。

他用手掌托起展台上一只蓝盒子对记者说,“方寸之间显神通。有了它,千米超高层建筑的高程测距精度可达十五万分之一,且能将600米高度建筑的平面误差缩小到2毫米。”

施工中,建筑的定位测量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建筑是否发生偏斜,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层建筑的精确定位一直是行业难题。

张胜良解释道,“在建造中,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受强风、大雨、湍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更大,易出现更剧烈的楼体摆动。若用传统的测量仪器,受测量高度限制,加之楼体摆动幅度过大,不仅增加定位难度,还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从而使建筑发生偏斜。”

这只蓝盒子是我国基于北斗导航系统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仅有文具盒大小,却比文具盒还轻。

在千米超高层建筑中,将它放置在不同的建筑层高中,接收从已知位置的卫星发来的信号,通过引入的高精度算法,对接收数据进行精密分析,可得到精准的位置坐标,从而确保建筑笔直不倾斜,且与设计保持一致。

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定位测量,成就了世界最高办公建筑的高精度建造。118层、建筑主体高度近60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应用这一技术,实现了600米高度、2毫米的平面精度,高程测距精度达到十五万分之一。

“如果将这一技术应用在828米的超高建筑上,定位精度可达5毫米,这一精度已刷新全球最高建筑迪拜哈利法塔的定位精度。”张胜良说。

如今,这一“中国智造”走出国门,应用在埃及阿拉曼新城项目中。

交谈间,智能巡检机器人、“X-MEN”机器人、工地巡检机器狗不时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区中来回穿梭,秀出“中国智造”创造美好生活的新产品、新服务,也让人们看见了创新驱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图景。

科技赋能“中国建造”。近年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物联、智慧工地频频出圈,改变了“工程建筑”在人们心中的冰冷印象。

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安全帽,不只具有头盔的“防护”作用,而且具备自主定位、安全预警、轨迹查询等功能,能有效解决工人在施工现场通信难、定位难的痛点。建筑变形监测雷达、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机电管线智能安装机器人等多款设备、装备也都与智能密切相关。

数字化、智能化,极大驱动了产业转型,能够替代“危、繁、脏、重”的施工作业。“通过远程控制塔机,在北京能够控制1000公里外武汉的塔机。”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利用5G通信实现塔机侧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可将操作延迟控制在40毫秒之内。

近年来,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佩列沙茨大桥等一大批以中国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海外加速落地,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

“中国建造”到“中国智造”的身份之变,关键在“中国创造”的催化作用。张胜良颇有感触地说,未来还将涌现更多我国自主研发的硬核技术,雕琢“世界地标”,刷新“中国智造”的高度和精度。

“过去我们以‘基建狂魔’著称,更多是靠建造施工的速度快、效率高,而今天,我们在‘智慧建造’中秀出实力,质量优、精度高,实现了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跃升。”(记者张漫子采写)

  • 相关阅读
  • (台青话融合)“80后”台青大陆逐梦十载 深耕金融市场发掘创业商机

    中新社广州9月8日电 题:“80后”台青大陆逐梦十载 深耕金融市场发掘创业商机作者 孙秋霞 高泽芝在广州光机电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80后”台湾青年洪嘉鸿如今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50平方米的办公区装修得简...

    时间:09-08
  • 吃虾饼、赏骑楼 两岸媒体人漫步北海老街

    中新社北海9月8日电 题:吃虾饼、赏骑楼 两岸媒体人漫步北海老街作者 张杨彬面粉里加个鸡蛋,配上调料,再来点葱花,铺满满一层小虾,在黄灿灿的油里反复翻炸,一个虾饼就出炉了。台湾自媒体人纪佳苇边用相机记录,边...

    时间:09-08
  • 航空运输市场持续复苏(经济聚焦)

    图①: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航空工作人员为旅客答疑解惑。  陈玲明摄(人民视觉)  图②: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人流如织。  戴穗恩摄(人民视觉)刷新纪录!8月6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保障进出港旅客超15.5万人...

    时间:09-08
  • 跳桥救人外卖小哥成亚运会火炬手

    明天,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将举行,共有106棒火炬手参与首日传递。据了解,曾跳桥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将作为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今年6月,彭清林为救人,从10余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后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

    时间:09-08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和思路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

    时间:09-08
  •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是新兴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所趋,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

    时间:09-08
  •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础

    作者:周琦张意梵(分别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

    时间:09-08
  • 【文化评析】古籍数字化是文化传承的当代使命

    【文化评析】作者:陈雪据媒体报道,《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项目“尚古汇典”近日正式亮相,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古籍的阅读、检索、征引等服务。该平台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规划设计、上海古籍出版社具体...

    时间:09-08
  • 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人民时评)

    广大教师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只为一件事”,诠释了何为“仁而爱人”,何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又是丹桂飘香时,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这是属于全国1800多万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节日,...

    时间:09-08
  • 把“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③

    共建“一带一路”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鸣笛声声,中...

    时间:09-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