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山绿水清 产业发展

2023-09-08 08:2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河一路奔涌进入山西,自北向南流经19县(市),造就了晋陕大峡谷的壮美;与此同时,黄河流经区域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易发难治……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8年至2022年,沿黄19县(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53.8%提高到56%。

  山绿了——

  探索因地制宜造林,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从偏关县乾坤湾望去,黄河水碧如翠。坡上一个个鱼鳞坑里,10多年前种的油松已有四五米高。

  “偏关的造林专业队挖鱼鳞坑不用拉线,打出来就是齐齐的。”看着满山的绿,偏关县林业局林业站站长张志勇颇有成就感。

  偏关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风大多沙,是山西生态极度脆弱的区域。从上世纪70年代起,偏关人在梁峁山峦接力种树,克服了育苗难、成活率低等难题。几十年下来,当地绿化率从1977年的不到4%提高到2022年的40%。

  “无雨黄土满天飞,有雨泥水遍地流”,黄河边的永和县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

  “石质山土层薄,只有10厘米厚,再加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种活一棵树不容易。”永和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王爱民说,永和县有9万多亩石质山,造林是一场硬仗。

  没有土,就从山下取土运上山;没有水,就雨季造林,雨后7天内必须把当年所有树苗栽进去;没有路,就在河两岸架起索道运送树苗……永和县不断摸索,在整地、栽植、管护等环节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经验,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5%提高到2022年的28%。

  2021年,山西省黄河流域86县(市、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16%。“十四五”期间,山西将力争实现黄河流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

  水清了——

  多部门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站在乡宁县枣岭乡驮涧村山头眺望,山坡上侧柏青青,沟坝地里玉米成行,梯田上苹果丰收在望……

  驮涧村所在的驮涧沟流域沟壑纵横,一到雨季,山洪便如黄龙般流入黄河。修建淤地坝,是阻拦泥沙流入黄河的“土法子”。从上世纪50年代起,驮涧沟就开始造沟坝地,推动流域治理。

  “现在修淤地坝,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联合施工,工作更高效。建设标准也不断提升,坝体、放水建筑、溢洪道齐全,还配套监控设备。”乡宁县水利局水保移民股股长张鹏刚说,乡宁县先后在驮涧沟流域建设淤地坝4座、沟坝地1000亩、梯田2000亩,绿化5000亩,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0公顷。

  驮涧村路两边,排水渠加装了盖板,实现雨污分流;雨水顺着渠道汇集到新建的一个个集雨蓄水池,用来灌溉;塬面种地用的都是有机肥。驮涧沟流域出口水质已达到三类水标准。

  “以前是水利部门单打独斗,现在是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等多个部门协同治理。”张鹏刚介绍,2022年,乡宁县驮涧生态清洁小流域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当前,山西正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2025年前在全省选取10个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打造100条高质量精品小流域。

  民富了——

  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引领,创新发展特色产业

  “家里种了十几亩果园,亩产稳定在7000斤,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农闲时,在村里的农业公司打工,一天能挣100元。”站在山头,驮涧村村民杨德荣说起如今的好日子颇为自豪。

  乡宁县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水保治理。昱德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1亿元,建成梯田2000亩,打造苹果、西红柿、南瓜种植基地,配套建设冷库,延伸番茄酱、药茶等加工链条,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

  “水保工作不仅要守护绿水青山,更要造富于民。”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崔哲峰介绍,山西沿黄地区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在吉县,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形成了以苹果为主导的水果经济林。如今,吉县共种植28万亩苹果树,年产值超过12亿元,打造出“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

  “吉县80%以上的农民是果农,农民80%的收入来自苹果产业。”吉县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朝辉介绍。

  好生态催生新产业。山西打造全长1238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其中的永和段,将黄河沿线的乾坤湾、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望海寺等景点串珠成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领略红色文化、感受绿色生态、体验黄河美景。沿着旅游公路,民宿、农家乐、采摘、文化演绎等业态多点开花,带动沿线村民吃上“旅游饭”。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8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新闻1+1丨“认房不认贷”落地,效果如何?

    从“认房又认贷”到“认房不认贷”,一字之别的背后,是13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是政策层面适时调整优化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0天时间里,至少有24个城市全面执行了“认房不认贷”的政策。...

    时间:09-09
  • 锚定扩内需稳增长 宏观政策协同发力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国证券报》8日刊发文章《锚定扩内需稳增长 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文章称,多项税费优惠政策延续、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提速、支持民企发展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组合拳”出炉、房地产金融政策调整...

    时间:09-09
  • 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公开推介4894个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重点项目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严赋憬、陈炜伟)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8日通过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集中发布了489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27万亿元,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发展改革...

    时间:09-09
  • 做临床医生的“眼睛”!这位医生在医学影像中搜寻“希望之光”

    中宣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最美医生是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兼放射科主任陈峰,她把自己的工作比作临床医生的“眼睛”,多年来在光影世界里寻找病变...

    时间:09-09
  • 亚运遇见宋韵|穿梭古今趣看宋代的运动有多“潮”

    蹴鞠和足球水秋千和跳水捶丸和高尔夫……当古代运动遇见亚运会项目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 兴盛于宋代曾经是百姓当中风靡一时的游戏曾诞生中国最早的蹴鞠团体“齐云社”在清代黄慎所作的《蹴鞠图》...

    时间:09-09
  • 杭州亚运会 | 我们的亚运:在亚运博物馆当数字火炬手是什么感觉?

    杭州亚运会临近,应新华社记者殷晓圣的邀请,在杭州定居的法国人老路和到杭州留学的Avani,准备一起去打卡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一支数字火炬,大家可以体验一把当数字火炬手的感觉。馆里还有哪些看点,跟着他...

    时间:09-09
  • 置换补贴+优惠,买车可省上万元!上海发放汽车消费“大礼包”

    9月7日,上海出台多项措施,为汽车消费发放了一系列“大礼包”。其中包括新能源车置换补贴1万元、燃油车“以旧换新”补贴2800元等,新举措的出台会对汽车消费产生哪些影响?记者在一家新能源车专营门店注意到,虽然是...

    时间:09-09
  • 心怀热爱 躬耕不辍(深聚焦)

    图①:吴翠云(左一)在塔里木大学枣种质资源圃指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图②:眭碧霞(左一)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答辩。  受访者供图  图③:彭玉生(右一)到学生家中走访。  黄士峰摄(人民视觉)  图④...

    时间:09-09
  • 坚守三尺讲台<BR/>潜心教书育人(教育时评)

      金秋九月,1800多万名人民教师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这1800多万名教师组成了一支了不起的队伍,他们兢兢业业,勇毅担当,“一个肩膀挑着...

    时间:09-09
  • 心怀热爱 躬耕不辍(深聚焦)

      图①:吴翠云(左一)在塔里木大学枣种质资源圃指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图②:眭碧霞(左一)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答辩。   受访者供图   图③:彭玉生(右一)到学生...

    时间:09-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