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一城文韵共烟火——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开封观察

2023-09-10 10:16:17

来源:新华社

身着华服,手执团扇,于暗香徐来的夜晚荡舟开封御河,河道蜿蜒,画舫交汇,水面上下灯火辉映,亭台远近歌舞相合,仿佛穿越回桨声灯影里的廊桥遗梦。

清明上河园、东京梦华实景演艺……传统文化的风情世俗与现代都市交相辉映。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开封累计接待游客7406.1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440.78亿元。

开封的城市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有着4100余年建城和建都史的八朝古都开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封以文化城,城以文兴,把优秀历史文化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涵养城市气质,文化传承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千年古城正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一半风雅 一半烟火

大殿巍峨庄重,河湖澄碧微漾,廊桥飞架,词曲悠扬,勾栏瓦肆间,身着襦衣的商贩卖力地招揽生意……走进开封清明上河园,张择端笔下的汴梁盛景扑面而来。

开封清明上河园(2023年6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科技加持之下,历史的细节不再遥不可及。

在园内5D影院,座椅随着光影流转摇摆,游客以鸟瞰的视角,时而俯冲穿过城门,与匆忙的贩夫走卒撞个满怀;时而掠过屋脊冲上云霄,掀翻房顶几张瓦片,俯瞰汴梁袅袅炊烟。

游客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游览拍照(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沉浸式体验是开封文旅最鲜明的特点。

从每天清晨开封府的“迎宾礼”开始,全城各大景区纷纷亮出“看家绝活儿”,300余场各类演出轮番呈现,既古亦新,美幻惊艳。

游客在开封清明上河园观看表演(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作为千年古城,开封沿袭了汴梁的气质,可以风雅到极致,游人钗环叮当、长袖纱帽,就连街边的奶茶冷饮都被唤作“声声慢”“长相思”;可以“滋腻”到极致,三五亲友,短裤蒲扇,相约畅饮于巷尾地摊,用地道的“开普”豪爽地喊一声,“老师儿,再弄一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幕降临,也是开封烟火气升腾的时刻。夜市,饱含对生活的热爱。美食,是夜市的灵魂。漫步在开封的夜市街,杏仁茶、炒凉粉、涮牛肚、羊肉炕馍,美食小吃香味诱人,文创文玩琳琅满目,灯牌鳞次栉比,摊位人声鼎沸。

开封鼓楼夜市(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这样的烟火气,在开封已经缭绕了上千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封夜市集中地多达57个,经营摊位超过5000个。

固本开新 以文兴业

开封的雅,还有万般颜色的菊花。可赏心悦目,可舌尖生香,既是城市品位,也是中国品牌。

开封素有“菊城”的美誉,有着上千年的菊花种植史,“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

近年来,开封做大“菊文化”、做强菊花产业、做优菊花品牌,对菊花的食用、饮用、药用、酿用等价值综合开发,研发出了茶、酒、糕、蜜、瓷、绣等系列产品,贯通了种植、观赏、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产品畅销海内外。自1983年开封举办首届菊花花会以来,菊花文化节已逐渐成为开封联通世界的又一扇大门。

去年菊花文化节期间,开封现场签约114个项目,总投资1470亿元,一批大型企业在开封落地生根。

创造性转化,赓续文脉;创新性发展,固本开新。

汴绣、木版年画……在开封,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281个。经过发掘和创新,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汴绣传承人程芳在制作汴绣作品(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多年来,经过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工艺日臻完善。“我们采取画绣结合的方式,对汴绣创新发展,加入时尚元素的汴绣越来越受青睐。”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汴绣传承人程芳说。

以针为笔、抽丝为墨。十指春风下,针法细密、格调高雅的传统汴绣,在围巾、手提包、抱枕等各式现代生活用品上,流淌出千年汴京的柳暗花明。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汴绣传承人程芳在制作汴绣作品(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最好的传承,莫过于融入百姓生活。

每逢重大节会,张灯结彩自然少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灯笼,经过改良的产品成了热门伴手礼;灌汤包子、桶子鸡香飘大街小巷,一些特色小吃被加工成预制菜,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开封厚积薄发的文化张力,开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2020年7月,建立中部首座艺术品保税仓,2022年4月创建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将“文创”与“科创”融合,带动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展示和驾船出海的重要渠道。

在位于开封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剧本演绎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测本(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惊艳的裸眼3D巨幕、童话般的“汴幻灵境”……走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亦真亦幻、唯美浪漫。自设立以来,该基地相继组织推动文化艺术品出口到德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摩洛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主动培育经营主体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郑红英说。随着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更趋频繁,开封正在争创“东亚文化之都”。

在位于开封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中华书局工作人员在整理书架(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文化赋能,以文兴城。2022年,开封市GDP达2657亿元,增速4.3%。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开封市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0.6%,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精神高地 民生福祉

在开封顺天门城摞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自下而上叠压着战国、五代、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6座城池遗迹。

伫立遗址旁,凝望“城摞城”下沉默的八朝繁华,感受着这座黄河南岸古城的一次次淹没、一次次重建的悲怆与不屈,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不由得直抵心底。

这是开封北宋州桥遗址(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爱国爱家,坚韧不拔,悠久的历史涵养了开封人独特的人文气质。

今天,这块土地上耸立的一座精神丰碑——焦裕禄精神,时刻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勿忘人民。

退休干部朱金喜把住房作抵押贷款,带领乡亲们勇闯致富路;“放电影的好闺女”郭建华,坚持为基层群众放映40余年;体检医生韩昆朋累计献血8000余毫升,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城市新气象,文明是底色。行走在开封的街道,志愿服务“红马甲”随处可见;截至目前,开封市注册志愿者46.5万人,推评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60多人。“汴”地有好人,为开封渲染出最亮丽的人文底色。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古城墙实现“五贯通”,“一渠六河”水系成景,打造城市绿道98.75公里,联通公园河湖、古迹景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蜿蜒百里的黄河生态廊道变身百姓休闲观光的河景公园。

一城文韵半城水,绿意葱茏满开封。推窗吹来古风雅韵,出门即是绿地公园,举步临水、抬头见绿的画中美景已成为现实。

开封鼓楼夜市(2023年6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传统对接现代,古风演绎时尚。站在开封地标建筑鼓楼向东南方眺望,“鼓楼里”文化商业街华灯璀璨、人流熙攘。但多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棚户区。为保护古城风貌,开封拆除违章搭建,将古典美学融入建筑风格,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风情街。

开封与部分书店、文化艺术场馆等机构联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构建“15分钟读书圈”。寻宋书房主打历史文化专题图书,宣和书房以人文旅游书籍居多,市民可免费借阅,在满城书香中找寻“诗和远方”。

市民在开封的寻宋书房阅读(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人文情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霍国防说,每一条街巷、院落都承载着老开封的珍贵记忆,厚重古朴与现代时尚相得益彰,既顺应时代潮流,也能留住乡愁。

生态宜人、文脉昌盛,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已成为开封筑巢引智、投资兴业的金字招牌。开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开封机遇叠加,郑开科创走廊、开港经济带等加快建设,郑汴一体化迈入郑开同城化发展新阶段,吸引越来越多周边地市人口来开封定居创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脚步加快加密,对高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仅2022年,开封市就引进院士专家团队5个、国外高端人才19人,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心脏电生理领域专家郝国梁返乡创建贝威科技公司,研发出多种型号的三维心脏功能标测仪器;美籍药物设计专家徐学军,主导的抗癌靶向药物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在位于开封的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斯高电生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进行膜片钳操作(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开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人文经济的‘暖文章’,实现新时代文化经济深度交融,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说。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植根历史沃土,开封汇聚文化赋能的发展动力,以人文精神护航高质量发展,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走出了一条传承创新之路,一幅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字记者:唐卫彬、王圣志、牛少杰、唐健辉  视频记者:杨静、王正一(摄制)  海报设计:孙瑶)

  • 相关阅读
  • 释放民营企业创新动能(财经观)<br>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增强财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金融优化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

    时间:09-11
  •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br>

    孩子们通过“e课堂”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记者 包华摄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日至17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其中,开幕式、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网络安全博览会等重要活...

    时间:09-11
  • 拓展“全民体验日”品牌,上海杨浦推出网络安全“五大行动”<br>

    9月9日,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全民体验日主会场活动暨杨浦区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互联宝地产业园举行。在首创网络安全宣传“全民体验日”活动品牌五周年之际,杨浦区将在品牌传承中实现创新突破,在...

    时间:09-11
  • 多种新技术应用亮相网络安全博览会<br>

    9月11日至17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作为网络安全宣传周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博览会昨天(10日)在福州举办。网络安全博览会工作人员介绍,博览会分为四个展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成果回顾展区、地方特色展区、技...

    时间:09-11
  • 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创新谈)<br>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集聚优势力量,形成攻关合力近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了实施战略重组5年来的成绩单:在研发设计、建造能力、装机规模、运营业绩等方面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

    时间:09-11
  • 【光明时评】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潘春玲(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

    时间:09-11
  • 【光明时评】民营商业航天成为科技服贸新名片

    9月5日17时34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及附近海域使用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21星至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谷神...

    时间:09-11
  • 由170名火炬手接力!杭州亚运会火炬今日在绍兴传递

    今天(9月11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来到绍兴站,绍兴站传递路线全长约9.7公里,起点为鲁迅故里西门,先后途经徐渭艺术馆、绍兴博物馆、府山、阳明故里、蔡元培广场,终点为绍兴奥体中心。各位火炬手将穿越绍...

    时间:09-11
  • 鸟瞰亚运之城丨勇立潮头 杭州奥体中心场馆群准备好了!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于9月23日开幕。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全部报名参赛,12000多名运动员将共赴亚运之约。不仅报名规模、项目数量创历届亚运之最,杭州亚运会举办城市也是历届最广,包括主办城市杭州以及宁波、温...

    时间:09-11
  • 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主题歌曲《燃》发布

    9月10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主题曲《燃》及其MV正式发布。火炬传递是杭州亚运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宣传推广亚运会、推介主办城市和协办城市的重要方式。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