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激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活力

2023-09-10 12:00: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作者:董文兵 张志国(山东生态文明学院副教授、教授)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提出了“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命题。解决这一命题,从根本上要靠农业科技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创新制度,优化服务保障,最大限度拓宽乡村人才发展空间。但现实中的问题也不容回避,比如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当前“三农”改革发展的需要。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总数不过7.2万余人。而且,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层级较高的农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居高不下”的问题十分突出。

与此同时,随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业态不断迭代升级,按学科、按部类、按领域的传统农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遭遇挑战,“三农”发展一线急需的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复合型科技人才十分匮乏。

笔者认为,要让科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激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活力,必须做好“三个结合”文章。

招引与培育结合,解决“有人才”的问题

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的玉米地里,时常闪动着一个青春的身影,他就是周靖博,是该镇农技推广站的一名工作人员。5年前,他以552分、超过“一本线”30多分的高考成绩被青岛农业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公费农科生,2022年按照协议到农业科技第一线工作,现在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好帮手”。

公费农科生制度,以公费吸引优质生源进行农科培养,并输送到基层一线开展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人才招引与培育结合的典型做法。今后,克服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的挑战,还要在人才招引与培育方面进一步拓宽路子。比如,支持农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联合培养;在市县两级设立一线农技推广员特岗计划,引导更多农科毕业生面向一线就业。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学习推广贵州经验,制定实施农业“银龄专家”计划,引进留用一批老教授、老专家到农村定居,发挥余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上述层面举措主要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增量问题,还必须关注农业科技人才存量的问题。关注存量,就必须直面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的问题。现在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政策招人引人,地方政府可以将农业科技人才统筹纳入当地人才保障体系当中,并兑现相应待遇。针对“三农”领域的特殊性,工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应发放一定工作补助。在评先树优方面,应对农业科技人才予以适当倾斜。此外,还要重视一线农业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问题,鼓励他们攻读农业硕士,可以与意向者签订服务协议,完成学业后回基层工作给予学费报销和生活费补贴。

由此可见,实现“有人才”就必须在“引才”和“育才”的环节中赋予农技岗位成色十足的“含金量”。

评价与载体结合,解决“用人才”的问题

据统计,自2018年试点以来,截至2023年3月,山东全省已有9063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近年来,除山东外,浙江、甘肃、宁夏、湖北、广东等地也陆续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通过对职业农民进行职称认定,让人才评价与使用载体进行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潜力,让农民这个称呼真正从身份指向转变为职业指向。

评价就是指挥棒,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不只是要看写了多少课题、发了多少论文,更要看解决了多少农业技术难题、服务了多少群众。农业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行当,玩花拳绣腿、耍嘴皮子功夫是吃不上饭的。只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农业生产中,才能体现农业科技的价值。这就要求人才评价中,必须进一步树立生产导向、绩效导向、需求导向,不唯帽子、不唯学历、不唯论文,让农业科技人才在解决一线问题中获得认可。

在优化评价的同时,应注重载体赋能,最大限度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对项目立项、团队建设、研发平台等载体要紧扣“三农”发展现实问题来推进,破除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制机制障碍,重塑农业科技人才使用的软环境。要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用人才”就必须给人才搭建舞台,在放开手脚的同时明确导向,充分让其发挥聪明才智。

上挂与下派结合,解决“强人才”的问题

近日,山东省启动了2023年度基层中青年业务骨干挂职研修人选推荐工作,其中农业农村系统安排60人,选派人员到岗后按照每人3万元标准拨付培养经费。

选送基层优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相关单位挂职研修,是促进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有效方式。建议进一步强化经费支持,增加基层参与的人数,优化人选推荐方式,比如可采取带题申报并引入答辩环节择优确定人选,把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人,让研修者在挂职中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然而,单靠“上挂”仍难以解决众多农业科技人才变强升级的问题,如何让更多农业科技人才受益?已在全国推广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这项制度在浙江实施20年来,有3.9万人次科技特派员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培训人员1316万人次。可见,把院所的农业科技人才派到田间地头去,不失为提升基层农科人才能力的好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被派出的农业科技人才保障和支持,激发人才“下”的动力。

农业科技人才下派的渠道,还有发端于河北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不论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还是科技小院模式,本质上都是将优质农业科技资源下沉至“三农”一线去。仔细梳理可以发现,有的是农业农村部门在做,有的是科技管理部门在做,有的是人社部门在做,还有的是科研院所在做。做的部门多,说明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这本是好事,但也会带来资源分散、形式主义等弊端。所以,在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下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技人才本身以及接受地两个方面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资源、统筹经费、统筹人员,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实。

总而言之,实现“强人才”就必须让农业科技人才强起来的力量进一步聚合,确保渠道畅通无阻。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0日 07版)

  • 相关阅读
  • 杭州亚运:与科技双向奔赴<br>

    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在杭州启动,除了线下2000余名火炬手外,本届亚运还创新推出线上火炬传递活动,用科技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线上数字火炬手已超8400万人;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屋顶的210根导光管将室...

    时间:09-11
  • 乌山时评|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

    网络无远弗届,安全如影随形。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将于9月11日至17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其中,开幕式等重要活动将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原浩 摄据统计,当前我...

    时间:09-11
  • 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多种新技术应用亮相网络安全博览会

    央视网消息:9月11日—17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作为网络安全宣传周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博览会昨天(9月10日)在福州举办。博览会宣传周成果回顾展区以图片展形式,围绕时代性、群众性、代表性,集中展示以往网...

    时间:09-11
  • 提升“智慧含量” 让农业生产空间更广阔

    【记者手记】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温室里,一串串熟透了、“红着脸”的小番茄如红宝石般镶嵌在藤蔓上,在层层叠叠的绿叶间尽情营造热烈的丰收氛围;大棚里,蔬菜长势旺盛、郁郁葱葱,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棚里浓得化不开...

    时间:09-11
  • 看,科技绘就好“丰”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采摘、套袋、贴标、装箱,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魏庄村的一排排大棚里,饱满的葡萄沉沉地坠着,果香四溢,种植户们正忙着收获;甘肃省张掖市临泽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的菇房里,白白胖胖的双孢菇争先恐...

    时间:09-11
  • 落实“28条”,南京5条新政为跨境电商赋能

    原题:落实“28条”,南京5条新政为跨境电商赋能:告别“外贸思维”,做大“全球生意”近日,江苏各省直部门一把手以及13个设区市的市长参加了一场培训,培训的主题就是“跨境电商”。在江苏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持续...

    时间:09-11
  • 习近平:老师的恩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2002年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集美大学慰问教师并与教师代表座谈。座谈会结束,他特意去看望了自己的大学老师刘翠琴。当时,刘翠琴夫妇住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工宿舍楼。一进门,习近平就献上...

    时间:09-11
  • “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原标题:“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纪实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东北。20年来,东北从转型发展的阵痛中逐渐走...

    时间:09-11
  • 致敬“燃灯者”!这样的坚守让人感动

    “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我愿意,下一辈子,还当老师。”这样的坚守和奉献,让人感动、尊敬!...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