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2023-09-12 11:45:04

来源:光明网

【同心曲】 

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访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

光明日报记者龚亮 高建进

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2020年11月,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在福建福州挂牌成立。近三年来,研究院在促进闽台历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亮点工作?与台湾的机构共同开展历史文化交流的情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

台湾青年在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体验福州国家级非遗项目软木画。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供图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的建院情况和闽台历史文化渊源。

陈秋平: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于2020年正式挂牌成立,旨在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闽台历史文化资源,汇聚两岸学术及文化等各界的力量,开展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学者、专家共同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相关主题研究,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研究院着力打造两岸智库开放合作平台,努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与研究、文物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80%以上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福建的先民把中原文化、福建文化带入台湾。台湾的语言、宗教、民间信俗和民间艺术等大多数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可以说,闽台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

打造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记者: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的亮点工作有哪些?

陈秋平:我们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2021年,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出版已百年,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书中以大量的笔墨来叙述闽粤移民对台湾的开发,缅怀先人创业的艰辛,证明了“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又闽粤之族也”。同时,又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特别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的斗争史。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地区的地方特色。

这本书是文言文写的,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白话文的转译。于是,研究院组织了台湾与大陆8所高校2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转译。在转译工作中,两岸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多次磨合、探讨、研究,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基本完稿,已经交给出版社印刷发行。

另外,民族英雄郑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其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至今对两岸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2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开辟荆榛复我宝岛”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主题文化展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学术讲座,并联合民间力量共同推出三集纪录片《郑成功》,在央视纪录频道和海峡卫视播出,受到两岸同胞的广泛关注。

研究院十分注重与两岸各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近几年,我们联合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举办“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记忆展”、联合台湾博物馆学会举办“源古流新——2023两岸博物馆文创品特展”、联合台湾翡翠青瓷文化机构举办“青在当下——台湾何志隆翡翠青瓷”作品展等,这些展览加深了两岸的互相了解。此外,研究院自2022年起开设了“坊巷讲坛”,邀约两岸学者每两个月围绕闽台历史文化线上线下开讲,通过学术交流,引导台湾同胞正确认识历史。

与之同时,我们也努力汇聚福建省内官方和民间有关力量。目前,我们已经在泉州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在厦门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连横文化研修中心,在漳州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闽台古琴文化研修中心。

以文为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记者:青年之间心灵相通是海峡两岸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在服务台青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秋平:在福建这片热土上,老一辈的台商和新一代的台青前后接力,在这里创业安家,书写着生动的两岸情缘。为生动呈现台湾青年在闽发展情况,研究院联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我家的两岸故事》,将镜头聚焦于在福建工作、生活、扎根的台青们。他们中既有跨海联姻、落地生根的白衣卫士,也有带着族谱、家书寻根问祖的热血青年,还有用闽南语唱响“闽南本色”的说唱歌手。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福建、认识福建、扎根福建。系列纪录片每年推出一季,首季已于2022年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并同步转载到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成为两岸同胞“追着看”的纪录片。

同时,研究院通过常态化举办闽台历史文化主题展览、学术讲坛活动等,为两岸青年提供一个了解闽台历史文化、碰撞思想火花、增进彼此交流的平台。研究院还积极吸纳台湾青年学者共同参与服务台青扎根福建等相关决策咨询的调查研究,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心声,助力完善惠台政策。

记者:对于进一步加强闽台历史文化交流,您有何建议?

陈秋平: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最终助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闽台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团结联合两岸的有关力量,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多做一些促进心灵契合的工作,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感情,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 相关阅读
  • 杭州亚运会|你不知道的亚运事:杭州亚运会火炬手从哪来?

    新华社杭州9月12日电(记者季嘉东、赵建通、胡佳丽)12日,杭州亚运会火炬在宁波传递。从8日的杭州开始,跟随传递,火炬手中有很多大家熟悉的运动员,比如罗雪娟、王霜、杨倩等,更多的是陌生但洋溢着幸福喜悦的面孔...

    时间:09-13
  • 缅甸体育与青年事务部部长:预祝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

    杭州亚运会开幕在即,缅甸将派出111名运动员,参加足球、跆拳道、武术、龙舟、藤球等7个体育项目的角逐。缅甸体育与青年事务部部长民登赞认为,缅甸运动员将以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参加比赛,在杭州亚运会上...

    时间:09-13
  • 中国亚运代表团:从比赛中积累经验 为备战巴黎奥运会做准备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于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今天(12日),第十九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成立。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为1329人,其中运动员886人,女运动员437人,男运动员449人,包括了36位奥运会冠...

    时间:09-13
  • 铺就绿色低碳亚运底色

    65座亚运场馆及办公场地全部使用绿电,装配式建筑与环保材料大面积推广,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作为杭州亚运会的重要办赛理念,绿色低碳从愿景到行动,已逐步成为现实。“让大西北的风,点亮杭州亚运的灯。”...

    时间:09-13
  • “智能亚运一站通”用户数破亿(杭州准备好了)

    杭州亚组委日前宣布:截至9月8日,杭州亚组委推出的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用户数突破1亿。用户在支付宝搜索“亚运”,就能便捷地获得“食、住、行、游、购、娱”及购票等服务。围绕“数字+赛事”...

    时间:09-13
  • 【光明时评】建设质量强国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光明时评】 作者:陈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作为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质量会议,中国质量大会近日在成都召开。...

    时间:09-13
  • 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钥——读《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有感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

    时间:09-13
  •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做到统筹兼顾(人民观点)<br>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十个指头弹钢琴”切实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要高度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

    时间:09-13
  •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思想纵横)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以学促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广大党员、干部明确...

    时间:09-13
  • 【光明论坛】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光明论坛】作者:牛小侠(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教授)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

    时间:09-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