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站在巅峰的科学追问——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卓奥友峰

2023-10-02 09:46: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10月1日电题:站在巅峰的科学追问——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卓奥友峰

新华社记者

10月1日上午9时15分,我国18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开展极高海拔自动气象站架设、峰顶冰雪测厚、冰芯钻取及雪冰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任务。这是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

自9月下旬以来,来自4支科考分队12个科考小组、1个保障支撑小组的120多名科考队员,围绕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碳循环、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研究。

向山而行:卓奥友峰科考看点几何?

卓奥友峰科考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在海拔4950米、5700米、6450米、7100米、8201米架设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带领的亚洲水塔变化科考分队,首次开展卓奥友峰极高海拔梯度气象观测,首次测量峰顶雪冰厚度,首次钻取冰芯和采集雪冰样品。

“结合珠峰—希夏邦马峰观测体系,以纵横结合架构研究现代和过去西风—季风协同作用过程,揭示亚洲水塔冰冻圈变化过程和机理,为亚洲水塔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姚檀栋说。

约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在板块的碰撞挤压中隆起。这座依旧处于剧烈变化中的年轻高原,仍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科考分队队长朴世龙介绍,目前正开展卓奥友峰加布拉冰川流域大气、冰雪、水体、土壤等全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考察,了解碳源、碳汇功能特点,结合自主研发的“贡嘎模型”,精准估算青藏高原碳汇现状。

随着2023年卓奥友峰科考各项工作的推进,各科考分队的新探索陆续亮相。

“我们开展了极高海拔秋季大气环境质量观测,以及急进高原人群暴露于低压缺氧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性调查,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科考分队队长朱彤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稀有金属资源分队队长吴福元介绍说:“我们首次系统采集卓奥友峰峰顶至大本营的岩石样品,系统调查不同海拔高度岩层中的动植物化石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摸清喜马拉雅地区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提供支撑。”

接续登顶:此次缘何选择卓奥友峰?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一直是我国重大战略任务。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尤其是在这两年的珠峰科考中,已经创造了多项科考世界纪录。时隔4个多月,科考队缘何在卓奥友峰开展科考?此次科考与珠峰科考又有何关联?

构建综合科考“体系化”能力,是记者寻求到的重要答案之一。据姚檀栋介绍,卓奥友峰向东约30公里是珠峰,向西约40公里是希夏邦马峰。以前科考是针对单个山峰,这次科考将从空间上把3个山峰连接起来,不仅能开展整体性、体系化研究,还可以结合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观测体系开展对比研究。

地理环境特点是此次科考选择卓奥友峰的重要原因。卓奥友峰科考现场总指挥安宝晟介绍,卓奥友峰地区的西风和季风协同作用比珠峰地区更加剧烈,是研究极高海拔西风和季风协同作用的理想区域。

顶峰地形优势也是因素之一。站在海拔近5000米的卓奥友峰大本营远眺,与珠峰“金字塔”形峰顶形成鲜明对比,卓奥友峰的峰顶宽阔平缓,被皑皑白雪覆盖。

“卓奥友峰是所有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峰顶冰雪厚度最厚的山峰,保存着潜在最丰富的极高海拔气候变化档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杨威解释说,因此在卓奥友峰开展科学考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勇攀高峰:“科考登山”进入常态化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科考,全面完成了260多万平方公里的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8月,我国正式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六年来,随着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续深入,科考队涉及的高海拔极端环境区域作业内容也越来越多,推动科考与登山融合、促进新科学发现的需求也愈发强烈。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科考活动常常与登山运动紧密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峰的登顶也叫登山科考,登山是第一目标,而科考工作能做多少做多少。”姚檀栋介绍,后来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独立力量在高山开展各类科学考察。

2022年和2023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连续两年组织实施珠峰科考,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实现了“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战略转变。

安宝晟介绍说,卓奥友峰科考充分发挥了院士的战略科学家领衔作用和科考队建制化优势,顺利完成了由科考登山人才担纲的峰顶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科考登山”进入常态化模式。

“以前作为登山运动员来说,只用管登山。现在身份转变为科考队员,完成科考任务才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卓奥友峰科考登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德庆欧珠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境界更高的山。姚檀栋表示:“从新科学问题提出到新技术应用,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精神必将代代相传。”(记者李华、张泉、陈尚才、田金文)

  • 相关阅读
  • 运动员和媒体人对杭州亚运会的表白,太甜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这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城市,正因举办亚运会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运动员为杭州在亚运村“建”了一面表白墙亚运村是各国家和地区运动员在杭州...

    时间:10-04
  • Hi 亚运 | 叮!亚运版宁波,请签收!

    浙江在线10月3日讯(见习记者 汪雨晨 高雅)叮!亚运版宁波已送达,请签收!宁波作为杭州亚运会的五个协办城市之一,承办沙滩排球和帆船帆板项目。尽管目前宁波赛区的所有赛事都已经结束了,宁波仍处处充满亚运元素。...

    时间:10-04
  • 赛程过半有些运动员和记者陆续返程 他们的行李箱装了啥?

    杭州亚运会赛程已过大半,亚运村里拖着大包小包行李返程的运动员、记者身影越来越常见。村里的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和中国邮政、圆通等店铺,人气也明显更旺了。这趟杭州之旅,除了留下赛场上拼搏的身姿,他们最想带走...

    时间:10-04
  • “小青荷”的24小时:我们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我们

    “小青荷”杨子航(左)在混采区蹲下身护住铁马。受访者供图杭州亚运会的每一天,忙碌不止于赛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凌晨3时就要乘坐大巴前往现场,有的中午12时迎来一天中工作强度最大的时刻,有的深夜还在服务...

    时间:10-04
  • 亚运手球场馆“小青荷”志愿服务侧记

    杭州亚运会手球项目在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体育馆的比赛,已经落下帷幕。赛时,“小青荷”们活跃在场馆各个角落,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志愿服务故事。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者:坚守初心范盛伟讲述:2016年,我通过两轮面...

    时间:10-04
  • 中国军团 从不“孤”勇

    女子4*100米斩获金牌 潮新闻 记者 李翔 摄浙江在线10月3日讯(记者 翁宇君)曾经各自挥洒,此刻携手拼搏。10月3日晚,杭州“大莲花”,百米飞人们迎来团队作战。在之前的女子百米角逐中,韦永丽与葛曼棋分居5道和7道...

    时间:10-04
  • 礼赞劳动美 致敬奋斗者(今日谈)

    每逢假期,总有人坚守在岗。重大工程的建设者们争分夺秒,穿梭街巷的快递小哥奔波往返,客运一线的司机、乘务员们热情服务……无数人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在坚守中创造不凡,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人们能充分享受假日幸...

    时间:10-04
  • 当“大客流”遇上“技术流” 数智系统保障景区安全运行

    央视网消息:假日氛围渐入佳境,许多人在假期选择了打卡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少热门景区推出多种举措,应对客流高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景区每天提前两小时开放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截至10月3日12时,景区累计...

    时间:10-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