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创新中国|传统产业逐浪数字蓝海 向智起航

2023-10-10 15:02:41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

《创新中国》——看见创新最活跃的地方。

《创新中国》是人民网新推出的财经调研栏目。栏目将深入一线,探访创新要素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和企业,重点发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诞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展现各地政府及各类经营主体焕发新动能、闯出新天地的创新精神与生动实践。

当传统叉车装上“智慧大脑”,看似简单的人下车、车上云,却带来场景的智能互联;

当百炼成钢遇上数字技术,工人不必再鏖战高温与噪音,千米之外便可“一键炼钢”;

当建筑工地用上“黑科技”,人、机、料、法、环不再割裂,工程的安全高效成为现实……

深入地方和企业一线,探访经济与产业创新要素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批传统产业应势而动、变中求进,拓展了新的竞争优势。本期《创新中国》,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调研团队从物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叉车集团”)到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再到焕发数字新活力的老牌建筑企业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建工”),一路从他们的发展变化中,得以窥见传统产业的“智变”之路。

《创新中国》节目中展示的无人叉车正在作业。

一套设备蝶变,引领产业链变革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加速覆盖我国制造业的多个关键领域,在跨界创新的驱动下,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数字化、产业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叉车,作为传统物流制造业中的重要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多个行业。当传统叉车遇上智能化技术,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走进安徽叉车集团的车间,调研团队看到数辆无人叉车正灵活穿梭于厂房中,面对高大货架上不规则堆放的货物,抓取、转向、放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叉车既能够准确识别取货,也能够将地面上的货物准确放入指定货架。

“相比以前每天坐在叉车上作业,现在,我们都是通过一套软件系统控制叉车,转运入库出库再也不用人工驾驶叉车,既省时又安全。”曾是叉车司机的朱飞向调研团队展示了他正在使用的操作系统。朱飞介绍,从前每天都要驾驶叉车作业3-4个小时,现在只需做好设备维护,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更多工作。

“无人叉车只是安徽叉车集团智能制造的一部分。过去大家理解的叉车可能就是一台单独的设备,但现在的叉车已经通过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多设备连接,并采集和转化工业车辆设备数据,开始跟多个系统进行打通。叉车作为一个智能的信息化端口,让安徽叉车集团可以从物料搬运发展到为搬运产业链输出服务,提供整体的企业智能物料搬运解决方案。”安徽叉车集团总经理助理徐英明向调研团队解释道,从材料进入到生产线的线边仓,再到进入成品库存和配送中心,叉车智能互联后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搬运产业链。

调研团队通过走访一线发现,当前传统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已不再是单个设备的数字化改造,企业也正在经历从“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型,不断深化智能升级,向上链接、向下延伸,不断拓展产业链,进而实现产业的全面数字化。正如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系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核心控股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张卫所言,“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只是工具和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借助数字力量,传统制造业正一步步向智能型和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中国》节目中展示的中国宝武“黑灯工厂”。

一条生产线升级,助推行业智造跃迁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近年来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但由于钢铁产业链条层级多、工艺流程复杂、质量管控难度高、行业场景多元等,导致钢铁企业数字化升级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传统钢铁行业该往哪走?如何以数字技术创新之“钥”解传统产业升级之“锁”,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从智慧制造、智慧治理、智慧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尝试。

走进中国宝武,智能生产已经在多个场景得以应用。这里有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入选“灯塔工厂”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核心企业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黑灯工厂”用“黑科技”实现“无人化”,不用开灯就能自动运行;千米之外轻点全流程按键即可实现自动化的“一键炼钢”;热轧工厂则利用全真互联技术,将实体产线在虚拟空间内数字孪生,进而随时追踪回溯产线工况,极大地提升了工厂的效率与管理水平……

在中国宝武的多个角落,从设备状态的自动采集诊断到整个集团的内外连接体系也都搭乘了数字化的翅膀,科技所带来的切实改变,无不颠覆着人们对传统钢铁行业的认知。

在“黑灯工厂”里,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宋健海带着调研团队行走一圈,目之所及皆是无人设备:无人吊车抓着2米高的冷轧钢卷来回穿梭,无人检测机智能识别、自动翻面钢卷,无人行车穿行其中,捞渣、拆捆、贴标……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场景,这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网’在操控,这就是我们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宋健海说道。

调研团队走近钢铁生产和运营的最强“大脑”——设备远程智能运维中心,“六合一”集控室,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对着电脑和大屏幕调整、监控全线各种生产参数,钢铁“智慧”生产的全过程,一目了然。

“这种场景放在以前简直是无法想象,改造之前,车间的多项作业,例如产品质量检判、现场行车驾驶、设备运维等岗位主要依托人工,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整个产线的全部操作,大大提升了效率。除了监控数据外,通过平台我们还可实现对现场全产线的生产运营质量、设备等精准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晓武说道。

据他介绍,通过智能运维、在线监控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工厂的劳动效率提高了将近47%,工序能耗下降了9%,成本降低了20%,不良率下降了10%……

一系列数字背后,无一不映射出钢铁行业的智慧制造之光。宋健海表示,“在这里,真正体现了智慧制造如何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秉承着‘钢铁+互联网’理念,我们与腾讯等一系列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运用其工业仿真技术、数字孪生等技术,通过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了炼钢操作标准化水平,降低了冶炼时间,为我们产业发展实现了持续赋能。”

《创新中国》节目中展示的陕西建工智慧工地模拟场景。

一片工地智能化,构建智慧建造新模式

建筑业,与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过去多年里,中国建筑业体量稳居世界第一,轰鸣的车机与翻腾的水泥铸造起高楼大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建筑业仍旧存在能源与资源消耗大、劳动力日益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建造”迈向“智造”,借助数字化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陕西建工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工人操作违规,系统进行实时抓拍;工程实施有漏洞,系统生成报警提示;工地存在安全隐患,系统立刻预警……在陕西建工承建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工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集成应用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让工地变得“耳聪目明”,“看”得到违规,“管”得了安全,“听”得见噪音,“闻”得到粉尘。一项项高科技和创新管理措施,让建筑工地的高效运作与安全管理有了“智慧大脑”。

陕建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陕建数科公司总经理李宁介绍,当前建筑业显著的特征依旧是需求侧与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降低;另一方面,安全成本高、过程能耗大、农民工老龄化等也带来严峻考验。“要解决上述问题,既需要借助外力,通过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形成更多的产业共识与协同,共建一些好的协作模式和合作生态;又需要苦炼内功,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企业降本增效的能力。”他说道。

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开发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有效弥补传统人力监管的不足,用“智慧大脑”识别在建工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并及时预警,可以让违规施工行为无处遁形,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李宁提到,“陕建与腾讯共建的具有陕建特色的云计算底座,承载数据资源、数据服务、数据沉淀等多样化能力,通过打造企业服务‘一朵云’,来支撑陕建集团各产业的快速数字化转型发展。”

高科技的应用还不止于此,据陕建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总包项目经理部副总经理童占国介绍,在建筑项目过程中,诸如三维激光扫描融合BIM技术、云数据、智能管理等科技创新技术也得到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和低能耗融入施工的方方面面,使探索智慧建造新模式成为了可能。

调研团队行走在工地上,深切感受到,当前的建筑行业,不再是一砖一瓦的缓慢堆砌,而是科技、艺术和生活的融合。在数字时代,建筑行业的信息能被更透明、更高效地传递和利用;建筑资源得以智能化的管理;建筑的设计施工亦能实现跨地域的协同。一个更加安全、高效、创新的建筑行业,在当下的中国正触手可及。

>>>研究员说<<<

本次《创新中国》的调研之行,让我们看到,无论是专注于智能制造的安徽叉车集团、积极探索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国宝武集团,还是开启智慧建造新模式的陕西建工集团,他们都乘着数智化浪潮,扩大了新时期的企业竞争新优势。透过这些企业的变化,我们明显感觉到,数字化改造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生产线效率的提升,更是驱动了产品端、技术端,甚至是运营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基数大、占比高,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产能的需要、质量的追求以及人工成本的压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都要求企业必须迈出这一步。如何在更深、更广、更高效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发展,这既需要企业自身“苦炼内功”,亦需要平台、服务商在科技、连接、生态等方面开放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让企业加“数”向前。

  • 相关阅读
  • 新闻1+1丨“一带一路”,成果与未来!

    10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今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十年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哪些成果和变化?未来,相关的合...

    时间:10-11
  • “一带一路”数据“说”|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

    时间:10-11
  • 折射成就 以人为本 增进友谊——海外体育界人士积极评价杭州亚运会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题:折射成就 以人为本 增进友谊——海外体育界人士积极评价杭州亚运会新华社记者许仕豪“在过去的16天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让...

    时间:10-11
  • 超级IP开启新故事 一起来听丝路上的“景德”浪漫曲

    江西景德镇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起点,从这里销往世界的无数瓷器成就了一段千年传奇。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于瓷器和世界的新故事,又一次在这里发生。这是2014年的景德镇。 城市的东郊,景德...

    时间:10-11
  • “一带一路”·“洋记者”的十个没想到丨一块光伏板竟有如此大能量

    “你知道世界上70%的光伏板都来自中国吗?”众多大型光伏电站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为当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来自埃及的新华社“洋记者”兰萍带大家看看这光伏板中的巨大能量!...

    时间:10-11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

    【简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10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

    时间:10-11
  • 《通向繁荣之路》第一集《大道同行》今晚播出 亮点抢先看

    这是一条从历史中走来的路。陆海间,曾创造出世界历史上璀璨的“丝绸之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2013年秋天,一项伟大的倡议诞生。大英图书馆中国馆原馆长、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这是一个新的...

    时间:10-11
  • 假期消费展现中国经济蓬勃生机(人民时评)

    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节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一扇窗口。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景点游客如织,商场超市人流涌动,餐饮店铺排起长队,影院...

    时间:10-11
  •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时间:10-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