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减法”减负 “加法”赋能(创新谈)

2023-10-16 09: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要继续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让广大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造出更多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

最近,不少地方相继推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政策举措。例如,江苏省制定《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重点事项清单》,从精简优化科研业务管理、改革科研经费和财务管理等六方面为科研人员“减负”;广东省印发《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办法(2023年修订)》,落实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赋能”;河南省郑州市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市级科研经费管理。

这些改革举措指向明确,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科技管理、评价、激励等,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科研工作,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开展多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产生了积极效果。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人才评价“唯论文”等现象得到进一步纠偏,逐步建立起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同时也要看到,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多、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离广大科研人员的减负赋能预期还有一定差距,改革仍有很大空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的重要动力和引擎。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更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要真正让政策、制度、经费等围绕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近期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都强调了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需要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等的政策、机制进行保障,在项目申报、科研评审流程、经费管理等方面继续精简优化。比如,探索更为宽松、柔性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实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等,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做“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加法”赋能,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等。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要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充分信任科研人员,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自由度。近年来,我国试点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组织方式,效果明显。可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试点,建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释放更多创新活力。

当前,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要继续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让广大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造出更多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6日 19 版)

  • 相关阅读
  • 碑亭永蕴浩然气 走进陕西淳化重温爷台山反击战

    央视网消息 桥山北望黄帝陵,回首便是爷台山。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内的爷台山,位于桥山山脉以南,峰峦叠翠、林草茂盛。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始终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

    时间:10-17
  • 走进枣林则沟 重温历史性转折会议

    央视网消息 在距陕西榆林清涧县城约25公里处的一个的山沟沟中,枣林则沟会议旧址掩映在千沟万壑之间。10月11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网络主题陕西篇活动采访团走进榆林市清涧县枣林则沟,重温历史性转折会议...

    时间:10-17
  • 支原体肺炎有后遗症吗?专家:一般预后良好

    近日,北京、上海等多地医院出现较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支原体肺炎”也频上热搜。肺炎支原体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也称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

    时间:10-17
  • 从少年到青年的立志报国路

    中国青年网成都10月16日电(记者李华锡)“这张照片,是我们学校去年9月3日举行的开学典礼。为什么我们的开学典礼不在9月1日,而在9月3日呢?为什么我们的典礼不在礼堂,不在操场,而在烈士纪念塔下呢?” 10月14日,...

    时间:10-17
  • “多面开花”促发展 多项数据印证中国经济活力充沛

    央视网消息:据今天(10月16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消息,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9%,不断攀升的电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经济活力充沛。另外,我国在金融证券管理、能源开发、交通基建等多个领域发展势头良好...

    时间:10-17
  • 焦点访谈丨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丝路同行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年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项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条创新之路不仅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还带来了...

    时间:10-17
  • 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和音)

    中国将以此次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为契机,继续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同各国广泛开展人权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日前,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选举2024年度至...

    时间:10-17
  • 五句话回答,为什么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倡议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10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的重大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构建...

    时间:10-17
  • 倾听群众心声 及时化解纠纷(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核心阅读   上海市普陀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街镇设立解纷中心,协调多种力量下沉一线,立足于预防、立足于调解,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普陀区各街镇解纷中...

    时间:10-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