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金石为印,西泠承古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023-11-10 08:4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西泠印社一隅。西泠印社供图

120年前,在浙江杭州孤山,4名年轻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篆刻家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西泠印社。

如今,西泠印社已成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120年里,西泠印社通过传承与创新,为推动中国传统印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享誉海内外。

11月10日至15日,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动将于杭州举行。“本次社庆将汇聚各方嘉宾共贺盛会。”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说。

印学百年,钩沉悠长文脉

百年传承,何以常青?

西泠印社党委副书记、社委会副主任王宏伟的答案是6个字:一批人、一片地。

社以地名,人以印集。清光绪末年,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人,常在孤山一隅把玩金石、品评篆刻。1904年,四人在孤山上营建西泠印社。1913年,“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西泠印社声名渐起,发展至今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经孤山路31号拱门,便来到了西泠印社社址。曲径通幽,楹联、匾额、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里是篆刻爱好者心目中的“印学圣地”,也是西泠印社历史的见证者。

为了更好赓续文脉,西泠印社于2021年开展孤山保护提升工程。按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彰显文化、厚植底蕴,提升品质、展现形象”的原则,系统解决了全域建筑结构安全和局部构建老化等问题,对汉三老石室和印泉等石质文物进行综合保护,还原地标形象。历时1年,西泠印社于2022年9月正式对外重新开放。

“西泠印社占地面积仅5亩多,但就因为有了这块地,社员才有了‘根’,国内外社员,都会到孤山开启‘寻根之旅’。”王宏伟介绍,时至今日,西泠印社每年仍会举行春秋雅集以及展览、印学研讨交流会等活动。

2021年—2022年,依托孤山社址遁庵展厅和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推出社员个人展、地区主题展、印社作品展等特色展览10余场,参与社员来自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区。展览期间推出的学术讲座,吸引了大众积极参与,线上直播课程也得到数十万人关注,成为西泠印社对外艺术创作交流的主阵地。

本次系列活动,5个展览引人注目——西泠印社百廿成果汇报展、社员作品展、社藏捐赠菁华展(2019—2023)、2023海内外印社联展和君匋艺术院藏“丛翠堂四家名印展”。这既是印社120年发展成果的荟萃,也是建社以来几乎所有社员创作面貌的全面展示。

汇集金石,赓续文化薪火

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社员800余人。

作为曾拍摄多部西泠印社纪录片的导演,许继锋认为西泠印社有君子风骨,“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社员们把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捐给社里了。”

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三老讳字忌日碑”曾经差点流落海外。1921年,日本商人出资购买该石碑。时任社长吴昌硕获悉后,通过捐款筹募买回了石碑。如今,这块石碑保存在孤山社址,吸引着各地篆刻爱好者前来观摩。

丁辅之捐出自家孤山数峰阁以西的土地,吴隐将遁庵的土地及房屋赠予印社,社员张鲁庵将他毕生收藏的433部历代印谱、1525方历代玺印捐赠印社……目前,西泠印社已有印章、印谱、书画等近2.7万件藏品。如此大规模的藏品,是对“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这一立社宗旨的注脚,也为社员深入学习和研究印学提供了宝贵资源。“印学到现在已不仅仅是一方印章,而是生长为‘大印学’概念——碑版、砖瓦、古陶、货币上的文字,都能成为印学的土壤。”王宏伟介绍。

走进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不少印学相关图书,都由西泠印社主导出版。如《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两宋金石学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今年出版的《西泠印社社员名录》,收录了自1904年以来全体社员艺术生平的简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息。

“每年,我们都会设置主题,广泛征集相关的论文。优秀论文经过评审、答辩等流程后,才会收集入册。”西泠印社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出版专业丛书,已经成为西泠印社的年度“作业”。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西泠印社积极探索“数字+”新篇章。不仅在官网上展示了5000余件社内藏品,西泠印社还参与浙江大学牵头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其印谱、印章等数字资源被纳入数据库。“这次合作,意味着双方将共同构建中国印学专藏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晨说。

走出国门,弘扬中华文化

最近,梁章凯有些忙。

作为西泠印社理事,梁章凯今年以来多次在海内外奔忙,“西泠印社迎来建社120年,不少海外艺术家知道后,主动捐献藏品。这次,我带来他们捐献的5件铜印和一些书画藏品,转交给印社。”

1999年,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开馆,但是缺少藏品。为此,一些国际人士将“齐国古陶文五十品”“邺城古陶文五十品”“藏传铁印五十品”等众多文物捐赠给西泠印社。

此次社庆,除了400余名国内西泠印社社员参加外,还有近百名海外艺术家、74家海内外印社的代表前来杭州。

在对外交流方面,西泠印社还有一张名为“西泠学堂”的名片。西泠印社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集古斋,共同创办公益性文化项目——西泠学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西泠学堂专门编撰中国传统书画篆刻系列教材。自2017年成立以来,西泠学堂已培训3000多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年8月,香港西泠学堂暑期游学班开学典礼暨作品展开幕式在孤山举行。“这是香港西泠学堂暑期游学班第三次来到杭州。这次特别之旅,让参与者收获颇丰。”集古斋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东晓介绍,首届“西泠杯”全港青少年书画篆创作大赛获奖者,围绕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杭州亚运会、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三大主题,创作的书画篆作品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展出。

深耕国内,还要走出国门。西泠印社筹备国外西泠学堂的推广工作,旨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断形成和扩大西泠学堂的辐射面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平台。

“希望通过西泠学堂这个平台,更好发挥西泠印社的文化魅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新的贡献。”赵东晓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0日 14 版)

  • 相关阅读
  • 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林区发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核心阅读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15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发展林业...

    时间:11-10
  • 共建共享区域高质量发展机遇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现场。 柴大赛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杭州市湖畔实验室南湖园区。 龙 巍摄(人民视觉)...

    时间:11-10
  • 服务精益求精 助力越办越好

    消费品展区,欧莱雅展台上展出的一款超精准智能上妆仪。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 翊摄 食品及农产品展区,...

    时间:11-10
  • “共享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参观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创新医疗技术和疗法。 本报记者 王海林摄 参观者在体验智能座舱。 本报记者 杨 迅摄 白俄罗斯参展商在进行网络直播。 本报记者 赵...

    时间:11-10
  • 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谷业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9日首次发布《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北斗已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

    时间:11-10
  •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发布

    本报嘉兴11月9日电 (记者金歆)8日下午,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颁奖典礼在浙江乌镇举行。 据介绍,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已连续举办7年,在鼓励科技创新、推广技术交流...

    时间:11-10
  • 筑牢生命防线 守护万家平安

    每一次着装出发,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警笛骤响,都是血与火的逆行。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应急抢险救援现场,总能看到消防救援人员用坚毅身躯筑起生命防线、守护万家平安。 11月8日,第二...

    时间:11-10
  • 三十名消防救援人员获“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称号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亓玉昆)8日,第二届“中国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暨消防救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北京举行,30名全国消防救援战线的优秀代表获得“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称号。 此次受到...

    时间:11-10
  •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与携手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高端论坛举行

      本报万象11月9日电 (记者章念生、孙广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与携手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高端论坛近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与会者回顾中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分享中...

    时间:11-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