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充实基层力量 形成调解合力(基层治理新实践)

2023-11-23 00: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沿着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北边龙王山山下的两排金黄杨树直行,便到了该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互助县是务工人口大县,该中心接待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中,有七成都涉及劳务纠纷。今年成立以来,该中心已受理调处矛盾纠纷374件,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1650万元。

  这是青海省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缩影。今年5月以来,青海省整合基层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矛盾化解调处资源,推进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五大中心”合而为一,并非简单的叠加。青海印发了《关于建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意见(试行)》,各地从统筹大数据、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保障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效果。

  整合各方资源

  强化部门联动

  刚进互助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门,记者碰到了几名藏族务工者,他们正激动地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献上哈达。

  互助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宗宾回忆:“前段时间,见他们在服务中心门口徘徊,他们汉语并不流畅,支支吾吾地比划着。”一番询问后,李宗宾才听明白,原来这几人在附近干渠上干活,工作了一个月,包工头以各种理由推诿,不肯给付38878元的工资。来此之前,他们去过人社局,但因为没有合同,又交代不清雇主信息,事情迟迟无法解决。

  信访的接待窗口,已挂牌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李宗宾为他们倒了热水,暗自琢磨:“他们在附近的干渠上拉水管,是不是和水利有关?”该服务中心随即联系水利部门、西山乡政府、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到服务中心,结合几名务工者的描述,通过项目总承包商,联系上了包工头。前后不到两个小时,事情得到顺利解决。

  截至目前,青海已设立8个市州级、45个县级、402个乡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三级建设全覆盖。“如果说以前是‘各自为战’,现在则是‘握指成拳’。”青海省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处处长孙勇说。

  张虎兵等30多户居民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居住在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9号旧9栋,因为一楼商户与房东发生纠纷,管道无法正常施工,导致楼上30多户无法正常用水达3个多月。最近,派驻到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高级法官杨仿洁等人反复研判,进行诉前调解,成功让房东“松了口”,优先解决了30多户群众的用水问题。

  “以前的矛盾调解中心没有法院工作人员进驻,涉法涉诉的矛盾纠纷很难处理。现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在矛盾调解中心的基础上,新增基层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而在城西区,更新增了检察服务中心和劳动纠纷调解中心。”城西区司法局局长张广花说,“这样大大充实了基层的矛盾调解力量,帮助群众实现小矛盾不出村(社区),基本矛盾就地化解。”

  优化工作流程

  高效化解矛盾

  日前,记者来到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进入大厅,左手5个服务窗口上方清晰显示“法律服务”“涉法涉诉”“信访窗口”等标识,右手则是一个数字大屏,上面有若干分区,有本年度矛盾案件数量统计,矛盾类型统计,各街道矛盾案件统计,以及手机端口“矛盾纠纷随手报”的实时统计。往里走,还有视频联席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

  65岁的张安兵从司法局退休,最近又被返聘回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担任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为了更及时处理矛盾,“我们上线了‘矛盾纠纷随手报’的小程序,群众手机扫码上报的矛盾纠纷,平台就近指派街道、社区调解员赶往现场处置。如果碰到复杂情况,社区无法处理,在反馈情况后,由县区级服务中心专门分析研判处置。”

  说话工夫,大屏中间的地图上,位于古城台街道的调解员头像红灯亮起。“矛盾纠纷随手报”后台很快显示出反映人的联系方式以及“暖气不热,物业不作为”的大概事项。约20分钟,该街道的调解员已赶到现场,提示灯由红转绿。“随后,调解员会反馈现场调解情况,如果调解不畅,则进入上报、研判和联席调解的流程。”张安兵说。

  像这样的矛盾化解工作流程,城西区已“踩出”一条相对成熟的路子。“不管群众反映的是涉访涉诉、还是邻里纠纷,都会在综合接待窗口进行‘分流’,然后根据群众具体诉求,引导到合适窗口。”张安兵介绍。

  除了“前端”分流,在“内部循环”环节,青海各地多有探索。对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进行研判,如果是涉及多部门的复杂矛盾,则启动“吹哨报到”机制。青海各地明确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联席机制,组长由党委政法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法院、公安、司法、信访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成员为所有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劳动仲裁的单位,工作人员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到”方式,确保多部门形成合力。

  互助县调解员吉富家感触颇深。他去年参与了一起邻里纠纷调解,“本来是物业停车费问题的小摩擦,由于基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无法调动公、检、法和住建部门资源,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后,公、检、法主要负责同志都兼任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机制理顺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更高了。”吉富家说。

  统一信息平台

  助力基层调解

  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386平方米的办事大厅宽敞明亮,设有综合受理、信访接待、诉讼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8个服务窗口,同时还有远程视频室、共享调解室等多个功能室。截至目前,该市调解矛盾纠纷276件,提供诉讼服务412件,开展法律援助159件、法律咨询378件。得益于基层调解力量的充实,群众的矛盾诉求能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更多群众矛盾调处集中在县级层面,“这是因为群众对乡镇、街道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比较陌生,习惯‘往上走’。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夯实‘三级联调’的底子,加大宣传力度、充实基层调解力量。”西宁市城西区委书记张俊录说。

  大数据在基层矛盾调处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延伸。“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平台,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以综治和调解智慧平台为抓手,建立青海省矛盾纠纷调处的专门数据库。”孙勇介绍,统一信息平台建成后,“群众进门只需要刷身份证,问题矛盾的调处结果和进程就会像‘电子病历’一样呈现,脉络清晰、节点清楚,有利于上级服务中心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此外,也可以有效防止重复上访、‘一案多投’的情况出现。”

  “通过推进‘五大中心’资源整合,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解决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和急难愁盼问题,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青海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尚成财说。目前,青海省赴省级信访量从2022年的占比40%下降到目前的10.9%,首次发生结构性变化。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10 版)

  • 相关阅读
  • 以国家之名 护英烈回家(强军一线)

      11月23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殓放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从专机上护送至棺椁摆放区。   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11月23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运送志愿军烈...

    时间:11-24
  • 我国公路总里程10年增长112万公里(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公路设施网络不断完善,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路“三通”目标全面实现……新时代1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实现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当前,交通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时间:11-24
  •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召开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刘博通)11月22日至23日,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去年,文化和旅游部、...

    时间:11-24
  • “跨省通办”加速跑 便利百姓“就近办”(大数据观察)

      核心阅读   近年来,公安机关全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跨省通办”业务逐渐发展成熟,新生儿落户、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全类型户口迁移等,能够在居住地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多。...

    时间:11-24
  • 守护户外运动的蓬勃热情(金台随笔)

      发展户外运动,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休闲健身的新期待,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   背上背包,徒步远行寻觅自然;携登山杖,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踩上雪板,驰骋雪道感受速度激情;搭起帐...

    时间:11-24
  • 以民生温度提升治理效能(纵横)

      在河南商丘,一间小白屋建在川流不息的道路旁,屋上贴着“田老肥菜馆爱心驿站”的字样,下方写着“歇歇脚、喝喝水、热热饭、充充电、避避暑、取取暖”。屋内置有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备、...

    时间:11-24
  • 管好用好城镇开发边界(人民时评)

      强化底线思维,严格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寅吃卯粮”,为未来发展预留合理空间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我国统筹划定了城市、镇以及各类开发区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好...

    时间:11-24
  • 老字号当有新作为(评论员观察)

      消费市场瞬息万变,但也有一条不变的准绳:消费者满意是关键。守正创新,是一些老字号能够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传家法宝”,也是构筑品牌新优势、实现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   近日,...

    时间:11-24
  • 挺立防灾减灾救灾的不屈脊梁(大家谈)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出“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强调“坚定信心,努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本期大家谈刊发3篇来稿,讲述各地在抢险救灾和灾后...

    时间:11-24
  • 中韩双方交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本报韩国仁川11月23日电 (记者张悦)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今年继续举行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活动。2023年11月23日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时间:11-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