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旦正吉、欧珠次仁)近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2023边疆行活动采访团走进云南省西盟县,实地了解当地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并行的方式推动就业,促进农村妇女增收的实践经验。
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摆放的佤族织锦产品。欧珠次仁摄
在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整齐摆放着服装、披肩、围巾、香包、茶席、挂件等形式多样的手工织锦产品。“这几年,我们不断尝试融合佤族元素与现代元素,推出一批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向参观者仔细讲解文创产品,并亲自示范了佤族织锦的工法技艺。
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在示范织锦技艺。欧珠次仁摄
李宪兰是西盟县具有代表性的织锦传承人之一,2021年被评为县级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她从西盟高级职业中学退休后,在走村串寨中了解佤族织锦,并且跟随佤族织锦传承人娜汉学习佤族织锦技艺。2015年,她成立西盟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培训下岗职工,农村妇女等学习织锦技艺。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群众5385人次,带动全县5000余人就业增收。
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员工向参观者讲解香包制作技艺。旦正吉摄
“从事织锦工作起初只是个人喜好,但看到许多人需要帮助,需要帮他们卖产品,这件事从兴趣爱好变成了一种责任。” 李宪兰说道。为了让佤族织锦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李宪兰到过很多地方学习取经,今年10月份,还举办了“佤族织锦进校园”培训活动。
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摆放的围巾与茶席。欧珠次仁摄
近年来,西盟县加大对佤族织锦的政策扶持力度,扶持非遗文化产业,通过采取“非遗+产品”的模式,多渠道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洽谈合作,不断提高佤族织锦的品牌价值。目前,与星巴克签订了年均6万元左右的佤族织锦订单。
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摆放的手包。欧珠次仁摄
佤族织锦技艺于2021年入选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传承人50人。下一步,李宪兰计划将邀请一批知名院校师生,为佤族织锦的设计、品牌建设、商业推广等方面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我想让佤族织锦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李宪兰充满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