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织密监测网络 呵护绿水青山(深阅读)

2024-01-09 08:4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态质量监测是客观准确掌握区域生态状况、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及成效评估的基础。

  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我国将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并确定云南西双版纳站(森林)、江苏常州平原水网站(湿地)等55个站点为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以下简称“综合监测站”)。

  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如何组建?将发挥哪些作用?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首批综合监测站涵盖森林、湿地、荒漠、海洋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一大早,江苏常州平原水网站(湿地)的牵头单位——江苏常州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科副科长沈伟提着工具箱,来到太湖上游的滆湖进行例行水质和水生生物监测。另一边,沈伟的同事们正同步采集浮游藻类,将采水器伸至水面以下0.5米处,取水监测藻类等浮游生物。

  一上午的取样结束,回到实验室,分析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观测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淡水蛏,而且已经连续多次多点发现。”沈伟告诉记者,这说明滆湖水生态状况正在逐渐改善。藻类监测也传来好消息:冬季湖体的优势藻种硅藻,种类与数量正常。

  “江苏常州平原水网站(湿地)入选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我们的工作也迎来升级:从关注平原水网到关注山水林田湖草共治。”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潘晨介绍,下一步将推动立体化、系统化监测,为国家级样地监测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综合监测站是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涵盖了森林、湿地、草地、荒漠、海洋、城市、农田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覆盖了我国44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区域和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城市群。

  与环境质量监测相比,生态质量监测的内容更丰富、指标更复杂、手段更多样。“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以物种多样性、生境为监测对象,以突出监督、发现问题、积累数据为目标,关注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实现对综合监测站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各类生态系统的全方位监测。”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生态监测处处长董明丽介绍。

  多手段协同,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体系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着蜿蜒的道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科研人员袁盛东和同事,走入密林深处。他们正在进行例行野外监测,对固定的监测样地开展测量、标记、采样、记录等。

  一年当中的大半时间,该研究站的科研人员都在野外作业。“每年获取监测数据上百万条,包括生物、气象、水文、土壤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袁盛东说,观察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短时间很难有收获,科研人员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积累起长期的数据,才能实现对热带雨林动态变化的研究。

  该研究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后,将以此为契机,加强能力、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支撑服务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55个站点中,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的有33个,中国科学院牵头的有17个,其他单位牵头的有5个。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介绍,生态环境部负责总体统筹,组织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报并建设本行政区域的综合站,同时,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合作,加强对典型生态问题的研究,健全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

  如何组建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以综合监测站为区域中心,以监测样地为主要监测对象,以地面移动巡视为补充,与遥感监测实现协同,集成卫星资源、航空有人和无人机、地面固定和移动巡视监测等观测手段,构建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体系。”董明丽说。

  多手段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将在生态质量监测中发挥合力。据了解,卫星遥感监测主要优势是大范围、全覆盖,可以及时监测地表变化,发现生态破坏问题,是生态问题监管的主要手段;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优势,可以搭载可见红外、高光谱、激光雷达等载荷,对重点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和生态类型变化开展实地核查和技术校核,为生态破坏问题核实、遥感参数验证等提供数据支持;地面监测主要通过视频监控、走航巡视监测、样地监测等手段,对重点敏感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人为干扰活动等问题。

  推进纳入更多站点,实现对各省份、重点及敏感区域全覆盖

  生态质量监测不仅要呈现区域生态质量现状及变化,还着眼于提升主动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能力。

  “对滆湖的每一次例行监测,都直接用于服务污染防治措施的优化调整。”潘晨表示,江苏常州平原水网站(湿地)将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方式,对区域开展定期监测,及时掌握开发强度、生态边界、植被覆盖、自然岸线等变化情况,锁定生态风险区块和重点生态问题,研究并形成对策分析。

  “比如,蓝藻水华是困扰太湖治理的突出问题,监测站利用历年监测数据,进行水草与蓝藻竞争性生长机理研究,为科学精准开展生态环境人工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潘晨说。

  蒋火华表示,目前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结果已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重大工程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如何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将充分借鉴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蒋火华表示,将建立健全生态质量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数据质量检查等标准规范体系,有效规范生态质量监测的各个环节;研发构建央地联通的数据采集、管理与共享平台,实现各类生态质量监测数据直传上报。同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拓展多元化合作渠道,持续组织申报与遴选,推进将更多站点纳入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最终实现对各省份、重点及敏感区域全覆盖,为全方位支持生态保护监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本期统筹:郭  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9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中方祝贺孟加拉国如期顺利举行全国大选

      本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李欣怡)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表示,中方祝贺孟加拉国如期顺利举行全国大选,祝贺人民联盟赢得大选。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孟加拉国第十二届国民议会选...

    时间:01-10
  • 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优而美”(一线调研)

      金塘小学的课堂。   学生在上课。   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读。   以上图片均为周秋燕摄(人民视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

    时间:01-10
  • 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经济新方位)

      图为“复兴号”动车组行驶在成自宜高铁宜宾临港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上。  何海洋摄(人民视觉)   制图:蔡华伟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铁集团等  成自宜高铁通车,与成贵...

    时间:01-10
  • 发布二〇二三“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

      本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张天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选树宣...

    时间:01-10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哪些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哪些具体任务?下一步如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针对这些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日前回答了记者...

    时间:01-10
  • 小规模也能办得好(快评)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稳定乡村生源,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之...

    时间:01-10
  • 中国和马尔代夫务实合作成果丰硕

      中企承建的马尔代夫民用住宅项目。  梁 焜摄  中国和马尔代夫友好源远流长。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马尔代夫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马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

    时间:01-10
  • 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

    时间:01-10
  • 开展生态监测 服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近日发布。我国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观测数据、产品、工具、知识和服务,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时间:01-10
  • 风云气象卫星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浩瀚太空,繁星点点。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我国众多人造卫星中,风云气象卫星被誉为“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它们24小时“了望”,时刻观测着全球的风...

    时间:01-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