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强化农田保护 助力生态振兴(深阅读)

2024-01-14 08:2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膜分类处置。

近年来,四川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地膜,加大源头管控,建立推广多种回收处置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编  者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种植户唐小林走进自家的340多亩蔬菜地里。眼前,地膜覆盖的蔬菜长势正好。

如今,唐小林的蔬菜地全部用上了加厚高强度地膜。唐小林告诉记者:“这种厚度0.015毫米以上的地膜能保温、保墒,利于作物生长,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农田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处置关系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四川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地膜,推出多种农田地膜科学回收处置模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推广新型地膜

指导科学选用

过去,唐小林更喜欢用厚度0.006毫米的薄膜。每年蔬菜种植季,300多亩的菜地,少说也得用1吨薄膜。

但是,传统薄膜不易降解,如果直接回田,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前两年,唐小林的菜地土壤板结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如此,每逢刮风下雨,薄膜一吹就破,常吹得田里到处是白色垃圾。而破损的薄膜,也需要人工捡拾,增加了成本。“每年收了菜,光捡薄膜,就需要很多人捡好几天。”唐小林越来越渴望使用效果更好的地膜。

从2017年起,朝天区开始探索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羊木镇农业站负责人谢万军为此没少下功夫。“加厚高强度地膜虽然价格稍贵,但保温和保墒效果更好,且不易破损,减少了人工捡拾费用和对环境的损害。”谢万军介绍,“我们利用‘坝坝会’这一宣传平台,向大家普及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好处,并做好答疑解惑。”

参加“坝坝会”后,唐小林连忙拨通了谢万军的电话,打听如何选用和购买加厚高强度地膜。这种地膜进了唐小林家的菜地后,破损越来越少,土壤板结的情况也得到改善。

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县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与宜居乡村建设股股长王业金正在忙着制定2024年全县推广1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实施方案。“全生物降解地膜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非常环保。”王业金说,我们计划对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农田每亩补贴40多元,鼓励更多农户使用降解地膜。

在梓潼县观义镇,近1万亩的蔬菜和花生种植用地已经备好,等待春天种植。“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后,将大大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损害。”王业金说。

“近两年,我们积极争取财政资金3.75亿元,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共1150万亩。”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环境处处长张柯介绍,四川将继续加大新型地膜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农户防治地膜白色污染。

构建回收网络

提高处置效能

走进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废弃农膜农药瓶袋回收站,一包包废弃地膜整齐摆放,利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张国晴正查看农膜回收情况。

“2023年,我们回收了全区220多吨废弃地膜,其中大部分已运往专业公司进行处置。”张国晴介绍,回收站负责中转全区81个村级回收点收集到的废弃地膜。自2018年开始,利州区探索建立了依托供销合作社体系的回收处置模式,每回收1吨废弃地膜,给予回收站2800元补贴。“部分村级回收点依托区里的废品收购点建设,农户直接将废弃地膜卖给收购点,每斤废弃地膜能拿到1元补贴。”张国晴介绍。

鼓励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回收处置模式,四川引导各地结合覆膜作物分布,构建县、乡、村(基地)三级回收网络,全省建立各级各类回收网点(站点)8883个。

撕碎、清洗、揉团、造粒……来到广元供联致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团团废弃地膜被加工成一个个黑色塑料颗粒。“我们利用自有专利技术处理废弃地膜,这些颗粒可以卖给管道加工厂,作为生产地下排水管道的原材料。”公司总经理喻明元介绍,公司每年收集广元市各区县运送的废弃地膜500多吨。

为支持企业参与废弃地膜处置,利州区对处置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现在已经形成了供销合作社回收转运、专业公司集中处理的回收处置模式。”张国晴说。

“我们加强各类回收网点(站点)与农村垃圾回收处置系统、供销系统的融合,提高废弃地膜回收工作效能。”四川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中心主任杨文说,广元等地探索形成了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镇级回收网点与县市级网点统一清点分类归集、依托废旧塑料收购点回收、依托供销合作社回收等多种回收模式。

探索减量替代

强化源头管控

梓潼县观义镇水稻育秧中心里,工人手持铁锹,一铲铲将育秧土翻搅均匀。

“工人将育秧土准备好后,就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在育秧中心内开展集中育秧。”观义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雷天才说,有了育秧中心,种苗就可以实现集中育秧,不用再在农田里分别育秧,将大大减少对地膜的需求。

为从源头减少农田地膜的使用,四川积极推广玉米集雨节水侧膜栽培、旱地新两熟耕作模式、水稻集中育秧、水稻直播等地膜减量替代技术。“根据测算,通过替代技术累计可以减少地膜用量2.3万吨以上。”张柯说。

同时,四川还加大对农田地膜销售、使用的日常监管和监测。在梓潼县兴源农资有限公司,王业金翻开了企业的农田地膜进货和销售台账。台账上,购买时间、购买者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清晰列明。

“我们日常会进行地膜销售、使用的监督抽查,禁止销售不合格地膜产品,鼓励销售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王业金说,县农业农村局和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会不定期对各农资销售经营店进行监督检查。

张柯介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市场监管、经济和信息化、生态环境等部门,持续加强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置等全过程管理。

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和地膜使用效果监测也是推动科学使用回收处置的重要一环。“四川建立了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测网络,评估主要覆膜种植区域的地膜污染程度。”张柯介绍,四川现有国控地膜残留监测点20个、省控监测点100个。此外,全省还布设了16个地膜使用效果监测点,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评价,示范展示新产品应用效果。

 

本期统筹:赵景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4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住宿业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齐志明)为推进使用源头减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近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时间:01-15
  • 广西红树林湿地面积稳中有增

      本报南宁1月14日电 (记者张云河)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2023年以来,广西累计营造红树林面积337公顷,修复红树林面积776公顷,红树林湿地面积稳中有增,目前广西红树林面...

    时间:01-15
  • 支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林丽鹂)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实施规则》,对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的依据、基本程序和通用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指导审定与...

    时间:01-15
  • 山西省设立省级文物保护基金

      本报太原1月14日电 (记者付明丽)记者从山西省财政厅获悉: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于日前正式成立。作为省级政府批转设立的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这不仅提供了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新渠道,也将...

    时间:01-15
  • 北京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剧目展演季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潘俊强)近日,北京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剧目展演季,为观众呈现一场富有年味、经典传承的文化盛宴,展演季将持续至3月底。  据介绍,本次展演季展演作品品...

    时间:01-15
  • 老年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

      本报济南1月14日电 (记者王者)“咱坐下来,慢慢聊,问题一定能圆满解决。”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三姐调解室”,王月红正忙着调解一起邻里纠纷。“有事找‘三姐’,矛盾不过夜!”最终...

    时间:01-15
  • 防止有害文具损害学生健康(百姓关注)

      近年来,学生文具市场蓬勃发展,各种款式百花齐放。有的造型独特,与卡通形象相结合;有的功能新颖,电动卷笔刀、电动橡皮擦、桌面吸尘器等新式文具相继上市。这些可使用还可把玩的文具,受...

    时间:01-15
  • “蓝色驿站”成为服务群众新平台

      本报广州1月14日电 (记者贺林平)热茶、冷饮、书刊、法治宣传册页、轻声细语的解答……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东和社区“蓝色驿站”,市民经常能感受到这温馨一幕。  盐田区将...

    时间:01-15
  • 拎稳“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办实事 解民忧·一线探落实)

      核心阅读   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注册商标、开展技术培训……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南省扶沟县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时间:01-15
  • 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民主作为人类社会历经千百年探索形成的政治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在探索...

    时间:01-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