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农业走廊”绘出现代农业新“丰”景(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③)

2024-05-02 09:32:32

来源:人民日报

  有“金张掖”之誉的甘肃省张掖市,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这一贡献让新时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张“农业走廊”的新名片。

  河西走廊和农作物“种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开辟了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引进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种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真实还原了这段文明交流史——

  一粒粒西域种子远道而来,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在大江南北开枝散叶。

  如今,一粒粒甘肃种子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2023年,甘肃外繁制种面积近9万亩,近10年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子5.13万吨,货值51.29亿元。

  干旱少雨、戈壁遍地的河西走廊,缘何成为种子繁育的“农业黄金走廊”?

  既有先天禀赋,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丰盈,“天干地不干”,利于种苗生长、制种晾晒;

  更靠后天努力,向科技要产量、向节约要水源、向光热要品质,“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变身致富“希望田”。

  一犁春泥,万象“耕”新。张掖市甘州区万亩玉米核心种源扩繁基地里,无人播种机纵横驰骋,北斗卫星精准导航,铺膜、铺设滴灌设施、施肥、播种实现一体化作业。

  “铁牛代耕牛、小田变大田,‘种子选手’跑出加速度。”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局长张东昱介绍,单台机器日覆膜播种面积超50亩,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黄棒子”孕育“金种子”,“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甘肃省玉米种子产量6.8亿公斤,占全国总需种量比重超过55%,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65.5万亩。其中,张掖市制种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优质玉米种子4亿公斤以上。

  莫高窟里珍藏的80余幅农作壁画,见证着河西走廊悠久的农耕文明。充满希望的田野,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步入甘肃兰州市区的“甘味”品牌推广运营中心,200种来自河西五市的“甘味”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展示墙上,莫高窟农作壁画栩栩如生,扫描二维码,策鞭赶牛、庭院打场等虚拟现实场景立马活灵活现。

  如何在寒旱的贫瘠土地上播下希望种子?2017年,甘肃省印发《关于河西戈壁农业的发展意见》,提出“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近年来,依托国家现代种业“南繁北扩”功能布局,河西走廊培育了“陇油6号”等一批超强抗寒冬品种,可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极端低温环境中越冬。

  由此,冬油菜种植区域向北跨越13个纬度!目前,超强抗寒冬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37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7亿元以上,减少沙尘逾1000万吨。

  既“增绿”,又“生金”,乡亲们过上了甜日子。在张掖市临泽县,近60%的耕地用于制种,约6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制种,约60%的农民从事制种产业。2023年,河西五市制种产业总产值逾110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2021年9月,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甘肃农业大学,迄今审定作物新品种33个。切实提高河西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列入甘肃省《“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

  “小蘑菇”装上“科技芯”,戈壁滩上仅张掖市就建成菇房110座,420多万瓶鹿茸菇同期生长。

  2023年,甘肃省瓜菜花卉制种面积达44.5万亩,产种3377.9万公斤,占国内市场总需求量约50%。河西走廊正绘就着现代农业新“丰”景。(人民日报 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戴林峰)

  • 相关阅读
  • “哪里有故障就到哪里去” 这群草原上的“追风人”守护着万家灯火

    “五一”假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人陪伴,远离城市喧嚣,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着千家万户。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境内的孙家营风电场,90后小伙儿马亮和工友们,维护着225台风电机机组的正常运行,他们也被称为“...

    时间:05-03
  • 16年义务“带货”10万件 暖心的他也被大山里的乡亲温暖着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山区,在那里有一位名叫邓兰舟的客运司机。16年来,他每天往返于山村与集镇间,既当司机又当送货郎,义务帮沿途乡亲带货。每天清晨6点,邓兰舟就会准时从五峰镇麦庄村出发,前往40公里...

    时间:05-03
  • 新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文化之美添彩“五一”假期

    在博物馆聆听历史回声、到电影院享受光影盛宴、去国潮集市品味传统文化……“五一”假期是文旅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一个时间段,多地积极整合特色文旅资源,文旅精品不断“上新”,在提升市场热度的同时,增强人民群众...

    时间:05-03
  • “五一”非遗展馆热度趋高 “老手艺”与“新舞台”共融

    置身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观赏工艺美术家的敦煌图案手稿;到刚刚开馆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近距离感受绚丽多彩的唐卡、美观实用的织造技艺;在位于江苏的六朝博物馆里,穿着汉服制作一把漂漆扇…...

    时间:05-03
  • 文化中国行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今天(5月2日)的《文化中国行》,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的博物院、博物馆,感受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时间:05-03
  • 收藏!中国三航母全家福来了

    福建舰海试画面,全网刷屏。有网友说这是“今年五一最硬核的出游照”。正面照、侧身照、贴脸大特写……看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同角度混剪。...

    时间:05-03
  • 130秒回顾神十七乘组驻留空间站的187天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点火升空。神十七乘组三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

    时间:05-03
  • 奋斗者之歌·专注

    2024年的时光胶囊,一定有一颗属于哈尔滨。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创下3天304.79万人次游客量、59.14亿元旅游总收入的历史记录。??“左右哥”在车内接受视频连线采访(2024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在冰雪...

    时间:05-03
  • “假日经济”热力十足 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去湖南长沙赴一场古韵国风之约,领略历史文化之美;在辽宁大连邂逅“春意山海”,解锁看海的多种方式;到河南开封畅游非遗市集,体验地方传统特色……“五一”小长假期间,假日经济不断升温,文旅产业加速释放消费市...

    时间:05-03
  • 让政策“暖意”化为民生“暖流”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成效初显

    央视网消息:连日来,福建、山东、浙江、上海、广东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方案明确了消费者参与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的支持范围和补贴细则。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展销会,智能互联的新...

    时间:05-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