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2024-05-06 15:37: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合肥5月6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陆朝阳、陈明城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相关成果以长文的形式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

  霍尔效应由美国科学家霍尔在1879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电磁感测领域。1980年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钦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1981年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和德国科学家施特默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两个发现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反常霍尔效应是指无需外部磁场的情况下观测到相关效应。2013年,中国研究团队观测到整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23年,美国和中国的研究团队分别观测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反常霍尔态是指不仅看到反常霍尔效应这个现象,而且还挖掘到了产生这个现象的根源。”陆朝阳教授解释道。

  传统的量子霍尔效应实验研究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即在特定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该材料已有的结构和性质实现制备量子霍尔态。通常情况下,需要极低温环境、极高的二维材料纯净度和极强的磁场,对实验要求较为苛刻。

  人工搭建的量子系统结构清晰、灵活可控,是一种“自底而上”研究复杂量子物态的新范式。这类技术被称为量子模拟,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内容,有望在近期应用于模拟经典计算困难的量子系统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

  据介绍,研究团队利用基于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超导量子比特Plasmonium,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造人工规范场,从而获得上述研究成果。这是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进行量子物态和量子计算研究的重要进展。

  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观测到了分数量子霍尔态独有的拓扑关联性质,验证了该系统的分数霍尔电导,证实了准粒子的不可压缩性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向基于任意子的量子信息处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完)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