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邵凤丽:为什么用“小时”而非“大时”?

2024-05-12 22:2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为什么用“小时”而非“大时”?

——专访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邵凤丽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无处不在,其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的,但对时间的感受却又是主观的,有人看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人觉知“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云物殊、乡国异”,不同文化的时间认知差异,最易体现在对时间的“测”与“量”上。

东西方对时间的命名与体验,有何种文化意蕴?今天为何用“小时”而非“大时”?这与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互动又有着何种关联?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邵凤丽。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何谓“小时”,为何不是“大时”?

邵凤丽: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自然运行规律,并对时间进行了准确划分。中国古代通行的时间划分方式是十二时辰,即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份,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部分,即“初”和“正”。例如,子时代表午夜11点到凌晨1点,而“子初”表示午夜11点,“子正”则代表午夜12点。因此,一个时辰是“大时”,半个时辰就是“小时”。

中新社记者:我们通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公历纪年均源于西方,西方的时间制度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与文化的?

邵凤丽:实际上,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

从历史上看,明末清初时,已经有大型机械钟表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但只能在皇宫、王府等地看到大型机械钟表,故这种计时法当时并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随着钟表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型钟表以及怀表开始流通,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开始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直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更加精确的时间计算方式,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开始全面影响社会和生活,加之教学、交通运输、医学等领域也开始使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传统的十二时辰计时法因此就被慢慢取代,“小时”也就代替了“大时”。

中新社记者:中国古代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

邵凤丽: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一种独特的时间体系,称为农历(有时也称“阴历”“旧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和庆祝节日。这是一套基于月亮运行周期的日历系统,它是根据农业季节和天文观测来确定的。这种时间体系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其基本单位是月份,每个月份通常由一个新月开始,持续约29.5天。一年被分为12个月,也就是354或355天,比太阳年要短10天左右。为了与太阳年(公历)对齐,农历系统中会插入闰月。闰月是指在某些年份中额外添加一个月份。

中国人还有一套观察太阳运行而形成的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描绘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差异,以及寒来暑往、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是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份,每份约15天,每一份都有自己的节气名称。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部分,如果哪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那这个月就是上个月的闰月。

中新社记者:“春”与“秋”为何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邵凤丽: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既是太阳、月亮运转的物理时间,也是作物长生、生命绵延的人文时间。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时节特点,并且中国人赋予四季以独特的精神特质。古人的时间观念和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这四季中,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作物萌发季节;而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是喜悦庆贺的季节。秦汉时期,民间已经形成了春祈秋报的社日习俗,即春天祭祀土地,举行春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再次祭祀土地,举行秋社,感恩土地的馈赠。对于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只有作物丰收,才能让人们衣食无忧,所以春秋在古人的时间观念中尤为重要。

中新社记者:中国社会目前既使用公历,也使用农历,这样融通中外的方式有何意义?

邵凤丽:中国传统历法,基于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历法反映自然界的变化,提醒人们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健康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也采用了公历。公历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时间系统,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具有科学精确和便于统一的特点。中国同时使用公历和农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种融通中外的做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开放态度和包容精神。

中新社记者:历经数千年,中国传统的时间刻度与历法为何仍有勃勃生机?

邵凤丽:作为中国古代的时间刻度和历法系统,中国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至今仍然在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勃勃生机。

究其原因,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古代农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总结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时间刻度和历法系统,对重要农事活动时间进行安排,更好地根据季节变化来从事农业生产。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使其今天依然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

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中国人通过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来纪念和庆祝各种重要节日和活动。这些节日和活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意义,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的重要元素。

此外,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在民俗、医药、气象等领域仍有实用价值,例如,在民俗方面用来指导婚嫁、祭祀、祈福等活动,在医药方面用来指导中药的采集和使用,在气象方面用来观测和预测天气变化。

中新社记者:中国传统的时间刻度与历法是中国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您认为,应如何对其世界意义进行挖掘与阐发?

邵凤丽:中国传统的时间刻度和历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内涵。加强其世界意义的挖掘与阐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应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时间刻度和历法的起源、演变及应用,了解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更深入地挖掘其所蕴含的世界意义和内涵。

二是应加大政府保护力度。通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推动相关知识的传承,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

三是应加大社会传播力度。与其他国家的学者、研究机构和文化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对中国传统时间刻度和历法的跨文化理解;将中国传统时间刻度与历法融入旅游开发,举办相关主题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融入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使受众通过艺术欣赏与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魅力。(完)

受访者简介:

邵凤丽,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民俗分委会委员,辽宁省文旅融合非遗专家。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民俗研究》《文化遗产》等报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传统节日与社会治理——基于辽宁满族村落的田野调查》《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山西闻喜裴柏村的个案研究》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

  • 相关阅读
  • 西藏:羌塘藏羚羊开始繁殖迁徙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高原精灵”。近日,在西藏北部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尼玛县区域,大群怀孕的雌性藏羚羊开始集结成群,向习惯产羔地迁徙。迁徙的藏羚羊集结成数千只的大群,在白雪皑皑的山脊线上...

    时间:05-13
  • 西藏聂荣:草原上的“技能大赛”

    5月12日,在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农牧民选手在进行手工编织技能比赛。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在西藏那曲市聂荣县举行的第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农牧民技能大赛上,来自聂荣县各乡的310名农牧民选手,在羌塘草原上展开...

    时间:05-13
  • 和田努力打造新疆首个中医药特色产业“城市会客厅”

    4月12日,记者走进新疆中医药(民族医药)和田中心的诊疗中心,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古老智慧与现代气息交织的圣地。一进入诊疗中心,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气扑鼻而来,这是由各种中草药和民族药材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令人心...

    时间:05-13
  • 同比增长10%!1—4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184列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1至4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184列,发送货物67.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11%。截至2024年4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8.9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国铁集团货运部...

    时间:05-13
  • 新华时评|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本事从何而来——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一

    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全球首发车达117台,新能源车型278款,比亚迪等品牌展台挤满了中外客商;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光电锂”交易持续火爆,备受境外采购商青睐……这些火热场...

    时间:05-13
  •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武汉古琴台 感受知音文化魅力

      中新网武汉5月13日电 (吴淘淘 卢琪)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19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及5位来自香港的作家代表13日走进武汉市汉阳区古琴台,在袅袅琴声中,感受知音文化魅力。  武汉是知音文化发源地,“伯牙子期传说...

    时间:05-13
  • 共植友谊树 中柬合作促柬乡村焕新颜

    当地时间5月12日,在距离金边以南约60公里的一个拥有125户家庭、500余人口的小乡村,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主席盖里维希挥铲添泥,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驻柬埔寨办事处主任刘战国提壶浇水,合力种植下一棵象征着中...

    时间:05-13
  • 中医海外“出圈”:针灸、拔罐在非洲实力“圈粉”

    “中医的疗效是绝妙的,他们通过针灸,治好了困扰我10年之久的头痛。中医是非常神奇的医学。”5月13日,摆脱了顽固头痛的卢旺达民众穆伦兹激动地告诉记者,10年来他的头痛症几经治疗都没有疗效,后来甚至每天要依赖止...

    时间:05-13
  • 国台办:“以卫谋独”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必遭挫败

      中新网5月13日电 5月13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答记者问时表示,近期,民进党当局利用国际社会对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的关注,一再操弄台湾地区参与世卫大会问题,真正目的是借此凸显所谓“主权地位”,真实用心是...

    时间:05-13
  •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 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等十部门于5月12日至5月18日,举办主题为“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  选取活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区  作为“年度推介省份(城市)”  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

    时间:05-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