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从“大时”到“小时”,中国历法计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演进

2024-05-15 15:2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题:从“大时”到“小时”,中国历法计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演进

  记者 郭超凯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计量,古往今来属于全球各地的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历史上,传统的辰刻制在中国各地广为沿用,直至明末清初西方“时分秒制”计时标准传入中国。现如今,一天被划分为24小时,对人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但仍有不少人好奇,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修订历法超百部

  《尚书·尧典》有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古人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指导农耕之需。

  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孟德宏告诉记者,中国农历计时方法约有三千多年历史,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先民根据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时间检验适用于中国生产生活的、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历法。

  据介绍,中国修订的历法超过一百多部,包括周代《周历》、汉代《太初历》《三统历》,隋唐《大衍历》《皇极历》,元代《授时历》,明代《大统历》等。

  回顾历史,农历几次重大的修订都与文化沟通、文明互鉴相关。具体而言:隋唐修订《大衍历》借鉴了印度的天文历法知识,元代修订《授时历》借鉴了伊斯兰、阿拉伯等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明代修订《大统历》借鉴了西域诸国的天文历法知识,清初修订《时宪历》更是在著名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的直接主持下完成的。《时宪历》融入了西方现代天文学知识,成为中国特有的历法。

  从“大时”到“小时”

  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中,有立表测影的方法。依据此方法,至迟到汉代,中国先民们就发明了日晷用来测量日影进而计时。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盘构成。阳光照射下,晷针投影于晷盘之上。晷盘上刻有精密的刻度,跟今天钟表的刻度差不多。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辰,辰就是“大时”;“大时”下分八刻,每刻也就是今天的15分钟。

  明末清初,西洋舶来的自鸣钟、怀表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但由于自鸣钟、怀表在当时仍是珍贵的奢侈品,故这种计时法并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不过,随着钟表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开始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

  孟德宏介绍,中国古人将一昼夜的十二大时,分别用十二地支加以标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等。后来为了与时俱进,中国人让每昼夜的时间计数单位与国外每天24小时相接轨,将每大时又一分为二,如此一来,每一个“大时”就成了今天24分法之“小时”。

  对于这种改变,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中就曾描述过:“一日分十二时,每时又分为二,曰‘初’,曰‘正’,是为二十四小时。”

  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以及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中国计时系统逐渐成为24小时制,与世界通行做法衔接,“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历法计时不断演进

  现代社会的计时不再使用传统的十二时辰制、百刻制,改用更为科学的时分秒制,这是文化沟通文明互鉴的结果。

  “日月是自然的计时器,本身就是天体运动的结果。观测天体运动是人类先民形成计时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古代,以发达的天文学为载体,一套内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计时制度生根发芽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孟德宏表示,作为中国古代的时间刻度和历法系统,中国的农历至今仍然在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回顾上述历法改革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一直在汲取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中西不同计时方法沟通交流的历史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华文明是熔融、和合的文明,拥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孟德宏指出,中华文明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容性与和合性。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吸取并容纳了诸多域外文化。中国历法计时的发展也是如此。(完)

  • 相关阅读
  • 哪些“隐形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让你悄悄长胖?| 你问医答

    想要保持健康好身材,“管住嘴”很重要。有些食物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藏高脂肪!下面这些“隐形脂肪”含量高的常见食物,大家千万要留意!①各种酱料:沙拉酱、芝麻酱、花生酱等都含有高油脂。拌沙拉、汉堡、三明治...

    时间:05-16
  • 平均降价70%!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陆续落地

      国家组织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的集中带量采购,于2023年12月13日公布中选结果。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其中,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达到74%。  目前,第四批高...

    时间:05-16
  • 留学申请,如何选择暑校项目?(留学服务站)

      暑校(Summer School)最初起源于美国,是高校为学生提供暑期学习机会而设置的。暑校期间,学生不仅可以提前体验大学校园生活,利用暑假完成一部分课程,提前修得学分,还可以提升个人申请软实力。暑校适合哪些学生...

    时间:05-16
  • 在黄岩岛巡航海警提醒中国渔民遇侵害即报警

    【#在黄岩岛巡航海警提醒中国渔民遇侵害即报警 】连日来,中国海警3502编队在我黄岩岛邻近海域开展维权执法活动。在黄岩岛邻近海域作业的渔民,看到中国海警船出现连说三个“很”:我们心里很欣慰,很高兴,很开心。...

    时间:05-15
  • 中新教育 |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家庭教育研究院 探索开创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

      中新网上海5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5日获悉,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家庭教育研究院,以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开创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王新立认为,家庭教育对...

    时间:05-15
  • 科研团队研发绿色低成本钠离子电池进入中试阶段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刘思皇 张素)“经过一年奋战,我们研发的绿色低成本钠离子电池进入中试阶段,预计今年四季度可以进入产业化生产。”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郑奇峰近日受访时说。  2023年3月,“华南师...

    时间:05-15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师徒三代受聘华东师范大学

      中新网上海5月15日电 (陈静 田波澜)记者15日获悉,国际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James Fraser Stoddart)重返华东师范大学,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一...

    时间:05-15
  • 量子计算机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国产化研发成功

      中新网合肥5月15日电 (记者 张俊)记者15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核心部件——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国产化研发成功,科研人员成功解决了模组中的“一根线”难...

    时间:05-15
  • 中日学者探讨“东亚和平发展与琉球学建设”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东亚和平发展与琉球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15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表示,凭借独特的渔业物产、文旅资源,冲绳可以通过积极...

    时间:05-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