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 《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2024-05-17 21:3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5月16日下午在北京中国民族博物馆举行。围绕阐释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专家学者代表共聚一堂,就通俗理论读物《何以中华》在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大众化历史叙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大众传播的作用等座谈讨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行。中新网记者孙自法摄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何以中华》是一本从政治、历史、文学、文化、科技多角度论述中华民族的图书,很好地体现了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的基本要素,那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文献支撑。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表示,《何以中华》将考古资料和历史研究成果转换成了文学性表达、大众化表述,以物史互证的方式构建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

  《何以中华》主编、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介绍创作初衷和思路说,中国民族博物馆依托长期开展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课题,围绕“物”“史”互证,编纂而成《何以中华》,以一百件文物,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完整历史图像,完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理论的文物谱系和创新性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认为,《何以中华》用精美的考古实物,形象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传承赓续的历史基因,揭示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先民心系“中国”、内聚发展、自成“天下”的精神密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史学家史金波表示,《何以中华》用一百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的历史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降边嘉措研究员认为,《何以中华》以极高的完成度呈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描摹出历史上各族群及文化之间往来互动、交流融合的轨迹样态,无疑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普及、创新表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喜饶尼玛教授表示,《何以中华》通过细节、局部的珠联璧合,把一件件无声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以及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贯通起来,并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具有推广性。

  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班班多杰指出,《何以中华》书名就闪烁着哲学思辨的光辉,而且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传统和当代的统一、具象和抽象的统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认为,《何以中华》通过文物揭示了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和自觉实体形成的完整历史过程,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黄维忠教授表示,用文物来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史,《何以中华》还是首部,它实际上兼具了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双重作用,是特别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配套教材。

  《中华读书报》原总编辑王玮认为,《何以中华》书中通过巧妙的组织、精当的文字介绍,把艰深理论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宏大主题,适合普及推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杜永彬研究员指出,《何以中华》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其明确通俗理论读物的定位,面向大众来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史,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书写和传播的一个极好实践。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刘宝明教授认为,《何以中华》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精品之作。

  《文物天地》主编朱威说,《何以中华》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历史。精心挑选的百件代表性文物,与大历史紧密嵌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物为骨、文献为血的阐述形式。文物的选择地域广泛,具有代表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社会政法编研室副主任徐超表示,《何以中华》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客观系统呈现,以一百件文物为主轴,内容通俗易懂。

  据了解,《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2024年1月出版发行,3月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目前已出版中英双语、汉藏双语、汉彝双语等多语种版本。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行,图为与会代表合影。中新网记者孙自法摄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博物馆承办,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协办。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主持研讨会。(完)

  • 相关阅读
  • 魔法来了!当新疆变成童话世界……

    当《小羊肖恩》的世界出现在新疆会是什么样?别眨眼,跟着小编一起,走进童话般的新疆。...

    时间:05-19
  • 中国—东盟青年绿色使者入桂行活动启动

      【东盟专线】中国—东盟青年绿色使者入桂行活动启动  中新社南宁5月18日电 (记者 蒋雪林)中国—东盟青年绿色使者入桂行活动18日在广西南宁启动。活动邀请了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环境部...

    时间:05-18
  • “吾燕煮”“粥绝伦”……台湾街头为啥这么多谐音梗?

      “吾燕煮锅烧”“严洗攻略”“医鞋中心”……在台湾街头,无论店铺名称还是广告文案,时常可见各类谐音梗的踪影。  前不久,演员吴彦祖在微博上转发了一张照片,图中是一家名为“吾燕煮”的台湾餐厅,配文“够...

    时间:05-18
  • 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 李映民)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当日,“以传承 见未来”2024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中国北京和泰国曼谷同步举办。5月18日,“以传承 见未来”2024第二届中...

    时间:05-18
  • 中国科学院12个团队和8名个人获授科苑名匠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5月18日发布消息说,该院第五届科苑名匠5月17日在北京发布并颁奖,共有12个团队和8名个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称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出席活...

    时间:05-18
  • 第三届“四川海峡两岸动漫音乐文化周”在成都开幕

      中新网成都5月18日电 (记者 王鹏 刘忠俊)第三届“四川海峡两岸动漫音乐文化周”18日在成都开幕。开幕式现场。张琳浩 摄  本届文化周为期3天,以“乐动青春、放飞梦想”为主题,来自两岸及港澳地区政界、经济界...

    时间:05-18
  • 中新教育|《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在长春发布

      中新网长春5月18日电(记者 郭佳)《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18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发布。这是该校自2019年以来第四次发布关于中国教师发展的相关报告。  《报告》以中国师范生发展为研究基点,创新...

    时间:05-18
  • 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两岸科创社区交流服务中心在福州高新区启用

      中新网福州5月18日电 (记者 闫旭)“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两岸科创社区交流服务中心18日在福州高新区启用,配套建设两岸科创金融港、台青人才公寓、闽台大学生三创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平台,为两岸企...

    时间:05-18
  •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文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5月18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据贵州省纪委监委消息: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5-18
  • 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成立 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新网上海5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8日获悉,由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方共建的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

    时间:05-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