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的国际关系指南

2024-06-29 09:42:04

来源:新华社

(记者陶方伟 查文晔 郑世波)70年前,“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亚洲诞生。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指引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更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各方共同应对危机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三大倡议等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图为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同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及夫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钱嗣杰摄

过去:“重塑国际关系的新范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

195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突尼斯伊本·路世德战略研究机构负责人卡迈勒·本·尤尼斯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对话与和平,重塑了国际关系的新范式。时至今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岁月的检验,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帕特里克·姆万吉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各国相互尊重彼此,根据自身国情决定发展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携手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愿景的基石。如果各国遵守这些原则,世界就不会发生战争。”

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不仅帮助新兴国家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模式,还为它们在全球化时代中寻找独立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指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员塞缪尔·金说。

“1976年,印度尼西亚在东盟内部推动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延伸与落实。”印尼前外长马蒂·纳塔莱加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印尼等国家的广泛认可,反映了地区国家的共同理念与目标。

2014年6月1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来宾观看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图片展。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

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观察人士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持久的指导框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和平稳定是东盟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的前提。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我们必须坚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原则,继续通过接触对话与协商协作增进相互信任与理解。”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说。

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秘书长钦貌佐认为,多边主义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多边主义的根基,是实现共同繁荣和互利互惠的基础。在双边关系中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助于消除冲突和对抗,实现合作共赢。

在文莱-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柯文伟看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任何时代都应成为各国遵循的方针。当前全球地缘冲突频发,世界更需要包容、理解和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维护的基本准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正确处理国与国关系贡献了东方智慧。它告诉人们,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平等、相互尊重地友好相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会过时。”印尼万隆天主教大学校长特里·巴苏基·佐沃诺说。

2024年6月28日上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未来:回应时代之问的新答案

当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不仅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使全球和平与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

新形势下,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倡议主张,为各方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框架。

厄瓜多尔前总统吉列尔莫·拉索认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启迪。

老挝资深外交官西昆·本伟莱认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各方解决冲突争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指出,对各国来说,安全与发展相辅相成。“要想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胡逸山曾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工作,见证了中国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与贡献。在他看来,中国提出的系列重要倡议是划时代、具有前瞻性的。“在中国斡旋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恢复外交关系,这是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成果。”

突尼斯政治研究员穆拉德·阿莱拉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公正和健全国际关系的基石,被视作整个世界团结与合作的坚实基础。这些原则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尤为重要。“我们在国际准则、法律法规以及区域和国际组织的章程中都能看到这些原则的身影。”

阿根廷罗萨里奥国立大学中国阿根廷研究小组协调人卡拉·奥利瓦说,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适应性和超越性。连续性体现在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不因国际局势变幻而变化,适应性体现在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上,而超越性则体现在中国外交为全人类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基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等。

  • 相关阅读
  • 东西问|胡芳:怎样看待草原王国吐谷浑的历史作用?

      中新社西宁6月30日电 题:怎样看待草原王国吐谷浑的历史作用?  ——专访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胡芳  中新社记者 潘雨洁  近年来,随着青海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墓葬、甘肃武威唐代吐谷(yu)浑王族...

    时间:06-30
  • 评论:提升大陆旅行至“橙色警戒” 台当局罔顾民意难达目的

      中新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提升大陆旅行至“橙色警戒” 台当局罔顾民意难达目的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台当局陆委会近日宣布提升台湾民众赴大陆及香港、澳门旅游警示至“橙色”灯号,代表“避免非必要旅行”,...

    时间:06-30
  • 新时代中国—东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新网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从浙江工业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获悉,6月29日,“新时代中国—东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浙江工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2024年年会”在杭州举行,多位国际问题学者...

    时间:06-30
  • 海拔5374米!父子两代守护雪域高原的“天眼”

      今年是“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授称30周年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组建于1965年10月,阵地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甘巴拉老兵龙扶国与儿子龙兵  再上海拔5374米的雷达...

    时间:06-30
  • 凡人微光|“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和热爱,始终推着我朝前走”

    顾风,曾担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亲历了大运河成功申遗的整个过程。他致力于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一方面出于历史责任,另一方面来自他对运河与生俱来的感情。他说,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和热爱,始终推着他“朝前走”...

    时间:06-30
  • 老师,原来人生不只沙漠,还有旷野!

    视频简介:“老师,你去过北京吗?”“沙漠的尽头是什么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新疆且末县,沙漠狂风肆虐、交通信息闭塞,流鼻血、嘴唇干裂是这里的家常便饭。然而20年来,仍然有一批批青年奔赴这片荒凉的土地...

    时间:06-30
  •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部署堤防巡查防守和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工作

      中新网6月30日电 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6月30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继续组织防汛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联合会商,视频调度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个省份,...

    时间:06-30
  •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业夏管生产的农民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工人能运用数字技术熟练操作机械,妇女运用电商平台销售手工制品比比皆是……在6月中旬召开的黑龙江省2024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上,黑龙江省委网...

    时间:06-30
  •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用遥感技术为人类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今年85岁的两院院士李德仁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他全身心投入遥感对地观测基础理论研...

    时间:06-30
  • 国家安全部:当心太空中的“间谍之眼”

      中新网6月30日电 据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消息,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军机抵近侦察、海洋信息监测等手段,意图从“海、陆、空、天”全维度对我开展各类间谍活动,太空领域是其实施技术窃密...

    时间:06-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