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2024-06-30 21:26: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京6月30日电 题: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专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

  中新社记者 钟升 朱晓颖

  近年来,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世界各地的考古现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中国考古学家要去海外参与考古?在海外的考古发现中,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哪些特色?长期主持中俄和中伊(朗)合作考古项目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此作出解答。

视频:【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海外考古?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化积淀丰厚,数千年的历史更是留下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历史文物都没有发掘完,没必要跑去国外参与考古。您怎么看?

  张良仁:中国的考古学者很多,但做海外考古的还很少。要理解、研究中国历史,不能仅仅聚焦中国本国的考古资源和资料。在考古领域,中外是联通的。我们在中国经常会发现罗马的货币、波斯的银币、印度的佛像等。要理解、研究这些历史文物,需要了解外国的考古资源和资料。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往往会发现“习以为常”中不一样的闪光点。比如“曲”(一种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并使用了它,早在周朝就有相关记载,中国人用曲来做酱、泡菜、酿酒。

  然而,这一样平常东西的发现和使用,却启发了外国的科学家,改变了世界酿酒业的历史。19世纪末,法国著名细菌学家、卡介苗发明者之一的阿尔贝·卡尔梅特(Albert Calmette)从中国的酒曲中分离出了阿米露酶,进而发明了用淀粉质原料酿造酒精的阿米露法,而这种方法因为提高了生产效率,得以在全世界推广。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对中国人发现的曲进行了详细记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发现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促进作用,但我们仍浑然不知,这也是考古学者需要去发现和认知的。

  中新社记者:通过海外考古,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怎样的新发现?

  张良仁:我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去的比较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和伊朗。

  

2019年,张良仁在俄罗斯的考古现场查看岩画。受访者供图

  我们与俄罗斯合作进行考古发掘,是想了解欧亚草原冶金技术的传播路径。中国的额尔齐斯河,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发源,在俄罗斯境内汇入鄂毕河。我认为,额尔齐斯河可能是古代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通道。在俄罗斯的考古现场,我们发掘出了两处古代的冶金遗址,研究后发现所使用的技术与古代新疆地区的冶金技术有着联系。

  我们与伊朗合作,发掘了一座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土丘,有个意外之喜是发现了一件青花陶。它看起来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但仔细一看是伊朗当地仿烧的陶器。这说明当时的伊朗(波斯)人在交流中,已对中国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的青花瓷也很可能到过这个地方,并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伊朗没有中国烧制瓷器用的瓷石和高岭土,当地人就用黏土、沙子,再加上玻璃创造出一种新材料,它的质地和我们瓷器的“胎”很接近,用这种材料来仿烧青花瓷。这是一个古代“中国制造”刺激海外技术创新的经典案例。

  中新社记者:在海外考古,以及与海外学者的联合考古中,中国考古学家怎样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张良仁:政治与经济之外,中外教育界、科学界的交流也至关重要。亚非拉地区还有很多国家的考古发掘能力较弱,中国的技术与人才可以通过合作,帮助这些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培养考古力量,从而让这些国家的人民更充分了解自己的历史。

  对中国考古学界而言,这也能够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化能力。在海外发掘出的成果,中国学者可以撰写成论文发表,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科研水平。同时,依托中伊联合发掘项目,我们也在培养伊朗考古方向的中国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中国考古学界的眼界。

  客观地说,中国海外考古的发掘水平基本和欧美国家并驾齐驱,不足的地方在于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也缺乏一些专门的人才,比不上欧美一些有百年积淀的国家。但中国可以在中外联合考古中向他们学习。比如在中伊联合考古中,我们就邀请了两位法国专家参与。我们有很好的发掘技术,法国学者有优秀的研究力量,再辅以伊朗本地考古学家的配合,这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国际团队合作,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据统计,截至2022年,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中国已经派出了36支考古队奔赴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古发掘作业。相信今后这一数字还会增加,中外考古学者携手,探索人类共同的历史,将在考古学领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完)

  受访者简介:

  

张良仁。泱波 摄

  张良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2010年—2013年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疆史前金属器研究》、美国Wenner-Gren基金课题《新疆东部史前冶金》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和西亚古代陶瓷交流》,出版专着《古代冶金和社会:欧亚大陆中部和中国北部的青铜时代社会的比较研究》和论文集《东学西问》。

  • 相关阅读
  • 中国驻美大使馆:中美两国就同步调整驻对方国家使领馆领区划分事达成一致

      经双方协商,中美两国就同步调整驻对方国家使领馆领区划分事达成一致。调整后的中国驻美国使领馆领区为: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领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 、西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

    时间:07-01
  • 不曾忘记的承诺,他们用一生践行入党初心

      入党是为了什么?每个共产党员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黄旭华说“如果党同人民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没有问题;如果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慢慢流,也会让血一滴滴流光为止”;王伟写下“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

    时间:07-01
  •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 | 走进共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

      横跨亚欧  位置优越  风光多样  这里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北邻俄罗斯  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西濒里海 东接中国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  ...

    时间:07-01
  • 微视频 | 我们!

    我 是谁?我 是昏黑旷野中升起的萤火十月革命的炮声将我惊醒我 是寒潮未尽时凌风的飞燕为疮痍大地衔来第一缕春色我 是乘风破浪的一叶木舟身作桨 魂为帆 两万五千只等闲我 是血肉铸就的钢铁长城守山河 赴戎机 红旗漫卷...

    时间:07-01
  • 纪念江孜抗英斗争120周年 专家学者共话西藏历史与未来

      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徐雪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7月1日在北京指出,所谓“西藏问题”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境外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打着所谓“人权”的旗号,妄图挑拨我民族关系,...

    时间:07-01
  • 上半年磨憨口岸中、老籍出入境人员均大幅增长

      中新社西双版纳7月1日电 (黄远飞 张雨晨)记者7月1日从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2024年上半年,该站在中老边境磨憨口岸共计验放出入境人员95万余人次。其中,出入境中国籍人员6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3%,出入境老...

    时间:07-01
  • 校企合作 党建助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题:校企合作 党建助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作者 国璇  去年12月6日,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发,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建设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全球首座投入商...

    时间:07-01
  • 62天、8.6亿人次……2024年暑运启动 在火热文旅中感受“流动中国”活力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铁集团了解到,2024年全国铁路暑期运输7月1日启动。为期62天的暑运期间,预计发送旅客8.6亿人次。据介绍,今年暑期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等出行需求旺盛,铁路客流将保持高位运行。从7月1日到8...

    时间:07-01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顾威:助力交通强国 培养大国工匠

    顾威,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22年获评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荣誉称号,中共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从教以来,顾威将思想政治教...

    时间:07-01
  • 东西问·中国石窟|赵声良:敦煌石窟中有多少东西方元素“共处一室”?

      中新社兰州7月1日电 题:敦煌石窟中有多少东西方元素“共处一室”?  ——专访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赵声良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说起敦煌石窟,不少...

    时间:07-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