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养猪村”到“旅游村” 这个山乡小村如何绿色“转身”?

2024-08-14 15: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平8月14日电(记者 苏亦瑜 吕明)“很好玩,我已经推荐我同学来了。”正在斜溪村参加夏令营的学员严智宸,给记者分享起他体验茶洋窑陶瓷文化的感受。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在斜溪村的古民居中,感受着乡村的“松弛感”……曾经猪粪味迎面而来的山乡小村,如今蝶变成了热门打卡点“旅游村”。

高空俯瞰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无人机照片)记者 吕明 摄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坐落于闽江南岸,有着绵延的江岸线、千年历史的古榕树、茶洋窑文化和李侗文化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然而,村民们长期粗放的生猪养殖,虽赚鼓了“钱袋子”,却丢失了生态“绿饭碗”。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平衡?斜溪村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的落羽杉林。记者 吕明 摄

  以“绿”为笔,擦亮乡村“颜值”

  粗放的生猪养殖曾是斜溪村的支柱产业,无序养殖、猪牛粪便污染等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2017年,是斜溪村环境整治的关键转折点。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介绍,“2017年,我们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百日攻坚战’,市、区一体联动削减生猪216.57多万头,拆除面积约381.32万平方米。”斜溪村走上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生态转型的改造之路。

  “为什么把我们的饭碗给砸了?”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成政告诉记者,在开展整治过程中,村民们一开始均有抵触。他与村民们沟通疏导,“这样养猪虽然赚到钱了,但破坏的是子孙后代的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遍遍协调和普及,村民们逐渐看到了整治背后的长期效益。“把养殖场拆除后,我们村里的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村民们也不愿去井里打水,现在每天井边有络绎不绝的人在取水。”提起整治环境后的变化,李成政满是欣喜,“如今遇到村民们,他们都很感谢当时能走这条正确的道路。”

  因水而生的斜溪村,在环境整治时也离不开治水之问。李成政指出,近三年,斜溪村利用好专项资金,对闽江流域进行常态化保护,改善了2019年遗留的“河湖四乱”问题。生态治理依靠“单兵作战”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南平市延庆区在治理“一江水”上启动了“跨区域协作”。

  黄桂诚介绍,该区创新了闽江上下游“巡河交水”机制,进行“河湖四乱”整治、河漂垃圾清理等。2023年,全区10个省控重点小流域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其中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90%。

游客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游玩。记者 吕明 摄

  逐“绿”而兴,串起致富链条

  养殖场被拆除了,村民们的生计问题怎么办?

  近年来,斜溪村积极争取库区项目、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等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整村立面改造等,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和乡村文旅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当地文化资源为基础、自然资源为支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福建省洲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进告诉记者,当时选择斜溪村进行农旅开发,就是看中了它以水而兴的自然资源、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以及丰富的非遗、红色文化等。

  如今走进斜溪村,可以看到传统村舍墙上融入3D绘画、粮食仓库被“爆改”成文旅空间,老旧民居焕新成特色餐吧……斜溪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茶洋窑文化创意馆、落羽杉露营地、洲头企业文化博览园等文旅项目,“农旅+文旅”产业规模已初显。

  “现在,斜溪村已经发展成为延平近郊集食宿游为一体的特色景点。”李成政说, “近三年来,村集体收入达到700多万元,旅游收入从零突破到了20万元。”

  正在斜溪村带领夏令营学员体验非遗文化的总教官应立钧告诉记者,作为炉下镇人,深深感受到这片沃土上丰厚的文化内涵。他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藏在山乡里的自然风光,了解到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助力当地的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当亲近大自然、体验乡村慢生活的“Country Walk”逐渐成为了年轻人的旅游新玩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这个山乡小村。走访斜溪村期间,记者发现村口的道路正在翻新修建,路边农户给自家的新民宿挂上了广告牌子,斜溪村实现了绿色“转身”,但未来的新乡村故事依旧未完待续。(完)

  • 相关阅读
  •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会见王毅

      中新社北京8月14日电 当地时间8月14日,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内比都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  敏昂莱表示,缅甸和中国共同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遵循原则精神开展友好合作。缅甸高度重视对华...

    时间:08-15
  • 2024年暑期档电影票房破95亿

    据网络平台实时数据,截至8月14日19时,2024年暑期档(6月—8月)档期总票房(含预售)突破95亿!(总台央视记者 许盼盼)...

    时间:08-14
  • 两岸舞者以“舞”为媒 推动霹雳舞融合发展

      中新社福州8月14日电 (郑江洛)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系列活动2024年海峡两岸霹雳舞大赛决赛14日在福建省福清市举行。  大赛以“霹雳齐舞 融台共情”为主题,汇集海峡两岸青少年、高校街舞爱好者、社会专业舞者、...

    时间:08-14
  • 安徽省亳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吴斌受审

      中新网合肥8月14日电 (王皓 陆宏伟)安徽省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14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亳州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吴斌涉嫌犯受贿罪一案。  公诉机关指控,2006年至2022年,被告人吴斌利用其担任亳州市财政局副...

    时间:08-14
  • 中国自然资源部:推动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

      中新社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针对农村耕地碎片化问题,官方提出推动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  8月份,《自然资源部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

    时间:08-14
  • 面对面丨破“框”而出!“飞鱼”潘展乐又告状了,他说了啥?

    2024年8月6日,完成巴黎奥运会所有比赛任务的中国游泳队回到祖国。在本届奥运会上斩获两金一银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的潘展乐成为人们反复回味的传奇,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的状态也被人津津乐道。记者:你的世界是不是变了...

    时间:08-14
  • 向上的中国·绿潮奔涌|绿色飘带入画来

    2019年以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推动文农旅融合发展。生态廊道如同绿色飘带与黄河蜿蜒相伴,每到周末都会吸引大批游客骑行游赏,沿途美景也带动沿黄水域经济发展。生态廊道将沿黄的山...

    时间:08-14
  •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文博+”激发文化活力新篇章

    车水马龙的街道、雕梁画栋的殿宇,洛河之上轻舟荡漾,两岸一片灯火阑珊,共同编织成一幅流光溢彩的夜游长卷……在日前于北京亮相的《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上,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便能一秒钟穿越千年,仿佛置身...

    时间:08-14
  • 文化中国行丨距今几百年为何不惧暴雨洪涝?揭秘古村落的生态智慧

    近期安徽多地遭遇暴雨,尽管雨势强烈,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凭借着明代时期修建的水系布局,使得整个古村落的积水在短时间内很快便排了出去。几百年来,当地曾多次受到暴雨以及洪水的侵扰,宏村却...

    时间:08-14
  • 东西问丨谢丹:为何古人要开辟“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中新社成都8月14日电 题:为何古人要开辟“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专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  作者 单鹏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天梯和石栈构成的古老蜀道,跨越了巍峨的秦巴...

    时间:08-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