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镜头连中外·第61辑|跨越山海 中国菌草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

2024-08-31 19:53:58

来源:新华社

8月,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一场有关菌草技术的培训正在这里举行。林占熺,这位年逾八旬的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正悉心为培训班学员讲解菌草技术。

↑林占熺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给培训班学员讲解菌草技术。

随着国产剧《山海情》的多语种版本在非洲多国落地播出,越来越多海外观众被中国减贫故事打动。而剧中农业专家凌一农的原型便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菌草是一类可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具有高产、优质、根系发达、耐瘠薄、耐寒耐盐碱的特点。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古丽则巴·尼牙孜(左)和同学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巨菌草的脱毒苗组培工作。

↑林占熺教授(右)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世以来,这项“以草代木”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用菌栽培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

↑工人在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北斗村的“珍农菌草富泉羊循环产业示范基地”收割菌草。

部分菌草植株大、产量高、适应力强,除作为蘑菇培养基外,还可大面积种植以防水土流失,或做畜牧饲料、有机肥料等。

↑以菌草为饲料养殖的富泉羊在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北斗村的“珍农菌草富泉羊循环产业示范基地”里吃菌草。

菌草技术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份推广应用,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特殊贡献。如今菌草技术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来学习这项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卢旺达留学生欧贝德·尼伊姆巴巴兹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观察巨菌草的生长情况。

↑来自卢旺达等国的学生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的“国际菌草苑”内查看菌草长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菌草技术开始逐渐走向海外,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0多年来,中国菌草技术专家远渡重洋,手把手传授菌草种植技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为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无数人借由菌草、菌菇摆脱了生活困境。

↑中国菌草专家陈克华(左)在中非共和国班吉的中非农业研究所与当地技术员在培养室内检查菌袋。

↑中国菌草专家陈晓斌(右二)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当地农民一起制作菌种培养料。

2006年,中国菌草技术专家来到卢旺达开展菌草技术合作项目。2011年,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运营,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工作,使整个产业链覆盖相关从业人员超3万人。来自卢旺达各地的居民慕名前来学习菌草技术,经过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开设起一家家个人工坊,带动了一批批当地人就业。

↑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一处菌草田。

尼扬博·奥贝德家住卢旺达南方省穆汉加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菌草技术。如今,曾两次赴中国进行菌草技术培训的尼扬博·奥贝德在南方省和东方省各拥有一家工坊,在自己的生活步步向好的同时,也带动着周边农户共同改善生活。

↑尼扬博·奥贝德在卢旺达南方省的食用菌培育工坊内检查菌袋。

↑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一名农民抬着采摘好的鲜菇走出菇棚。

中国菌草技术在中非共和国也迸发出活力。2021年,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专家奔赴中非共和国,帮助该国发展菌草产业 ,有力促进减贫、增加就业,为其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距离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70余公里的达马拉,法蒂玛每天都要前往培养室检查菌袋中的菌丝生长状态,随后便前往自家菇棚采摘鲜菇。2022年,法蒂玛在听说中国菌草专家在班吉传授技术后主动前往学习,从一间小菌棚起步,逐渐扩大为如今小有名气的合作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向我咨询菌草技术,我想继续扩大菌棚规模,增加培训频率,为大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法蒂玛说。

↑法蒂玛在位于中非共和国达马拉的食用菌培育工坊内检查菌袋。

↑法蒂玛在位于中非共和国达马拉的菇棚内收获菌菇。

↑法蒂玛在位于中非共和国达马拉的食用菌培育工坊留影。

↑当地农民在中非共和国班吉一处菌草田收获菌草。

如今,菌草技术以培训、教育、合作与援助等方式在40余个非洲国家落地生根,持续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和友谊。菌草不仅仅是“致富草”“幸福草”,更是连结中非的友谊草。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北斗村的“珍农菌草富泉羊循环产业示范基地”(无人机照片)。

↑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一处菌草田。

————镜头对话————

————编者按————

镜头连接时空,影像对话世界。“镜头连中外”以镜头为媒,影像为记,透过摄影记者的视野沟通中国与世界,呈现多彩的文明交流画卷。

摄影:林善传 韩旭 黄万晴

制作:戴翘楚

视觉设计:陈为

新华社摄影部 福建分社 非洲总分社

联合制作

  • 相关阅读
  • “吉林一号”星座首颗微波遥感卫星亮相

      中新社长春9月1日电 (记者 郭佳)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光卫星”)1日在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举行“吉林一号”SAR01A星的出征仪式。这是“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首颗微波遥感卫星。SAR01A星渲染图。(长...

    时间:09-01
  • “两岸一家与你同行”2024两岸青年大运河骑行交流活动在津鲁两地举办

      中新网天津9月1日电 (记者 孙玲玲)8月25日至31日,“两岸一家与你同行”2024两岸青年大运河骑行交流活动在津鲁两地举办。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明新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等8所高校51位...

    时间:09-01
  • 海事部门调派今年北方最大规模执法力量护航黄渤海开渔

      中新网天津9月1日电 (王顺琦)记者从天津海事部门获悉,9月1日12时,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为期4个月的海洋伏季休渔期结束,5万多艘渔船竞相出海,开启新一轮的耕海牧渔作业。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统筹调派今年...

    时间:09-01
  • 昆明理工大学举行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

      中新网昆明9月1日电 (记者 缪超)9月1日,昆明理工大学举行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各界嘉宾与海内外校友代表、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昆明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图为昆明理工大学举行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

    时间:09-01
  • 浙江教育观察:“开学第一课”上什么?

      中新网杭州9月1日电(曹丹)于谦、王阳明、鲁迅、钱学森……在浙江省档案馆“大写浙江人”展厅里,记录了来自浙江的120余位榜样人物。  9月1日,杭州市政苑小学五年级的44名学生走进展厅,在这里开展了一堂名为《...

    时间:09-01
  • 台湾教师行走京津冀:一脉相承的文化,悠长厚重的韵味

      中新社北京9月1日电 题:台湾教师行走京津冀:一脉相承的文化,悠长厚重的韵味  中新社记者 朱贺  一踏入坐落在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台湾教师潘柏年和太太林晓筠感觉每个毛孔都在呼吸——随着一件件珍...

    时间:09-01
  • 万人说新疆|杰瑞·格雷:一生至少去一次新疆

    9月2日至3日,“万人说新疆”走进广东分享会将在广州举行。网络达人杰瑞·格雷经常去新疆旅游,并有幸骑自行车穿越新疆两次。他建议,每个人在一生中至少去一次新疆,他会再去一次,建议大家也去看看。记者 尹珏文 张...

    时间:09-01
  •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与澳门运动员交流

    9月1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在澳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室内体育馆与澳门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互动交流。↑9月1日,举重运动员侯志慧(前右)与澳门运动员在活动中合影。↑9月1日,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左)在活动中与澳门运动...

    时间:09-01
  • 民警化身“护牧队” 为新疆牧区秋季转场护航

    最近,随着气温不断降低,新疆多地牧区开启秋季转场。这两天,新疆阿勒泰地区阿热勒镇昆盖特牧场最低气温降至8摄氏度,当地200多户牧民和8万头牲畜陆续踏上转场路,前往90公里以外的秋牧场。当地拜兴边境派出所民警分...

    时间:09-01
  • 深圳打造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品牌

      中新社深圳9月1日电 (记者 索有为)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下称“评审评价中心”)9月1日在前海国际人才港举办正式入驻前海仪式,该中心将充分依托前海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的政策优势,打造中国版国际医...

    时间:09-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