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西藏山南章达村:下山后的人们爱新家

2024-09-22 08:37:56

来源:新华社

9月,西藏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完全小学足球队开始集训。10岁的论珠坚才踢中锋。

“学校球场上铺的是柔软的假草坪,没有石头,不会伤到人了。”他说。

论珠坚才记得,他家原本在海拔约4100米的扎囊县吉汝乡吾隆村,冬季沙尘肆虐。石头房有墙缝,冬天刮风会把沙土吹进屋,把床铺都盖上一层沙子。

山上生活有诸多不便。“大人办事、小孩上学都要下山。过去的土路遍地是乱石,雨季碰上泥石流,这样的路也会被冲断。”村民多吉说,每年秋收后,村民都要开着装载机修路。

这是搬迁前的吾隆村旧貌。(达娃次仁 摄)

“野狼咬死过我家的羊。我放牧时远远看见野狼,就扔石头吓它。”论珠坚才说。

2018年生日那天,父亲土登旺扎从县里给论珠坚才带回一个足球。大人们在山上用石头围了一个方形球场。“草地里有捡不完的石头,我经常会扭脚、摔倒。”论珠坚才说。

孩子们游戏资源匮乏,大人们守着山也没有营生做,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到外面务工。达娃次仁是个画师,能绘制各种藏式家具的纹样。但山上住房面积小、家具用量不大,他在村里没有用武之地,只好背井离乡去那曲、林芝务工。

2018年起,西藏规划实施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等一系列搬迁项目。2019年,吾隆村45户223人搬进了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的搬迁点,村民住进了水泥框架结构的藏式新房,还新获得了耕地。

西藏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搬迁后的村民住进了水泥框架结构的藏式新房。新华社记者侯韶婧 摄

土地平旷,村舍俨然。如今,论珠坚才家的二层楼绕着天井有4间卧室,全家三代人有了各自的生活空间,告别旱厕,用上了清洁方便的冲水便器。

村子交通便捷,距离高速公路不到半公里,不少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这个学期,阿扎完小搬到了村子附近,孩子们上学只需步行3分钟。

在山上久住的老人,不免有腰腿疼痛、青光眼、高血压的毛病。搬迁后,村民每年例行体检,身体情况有不同程度好转。

村民吾坚曲宗今年61岁,患有高血压。“以前我们住的地方偏远,看病、开药也不好去医院。”她说,“现在村里交通方便,有签约医生上门服务。上次县里的援藏医生专门来为村民看病,还送来了降压药。”

下山后的人们热爱新家。许多人家在房顶插上国旗,在露台上养花。达娃次仁被选为章达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动下,告别了沙土的村民们每周一自发轮流打扫村子卫生。

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的农家书屋、休闲娱乐室、综合文化活动广场,成了男女老少的新去处。

“农家书屋藏书种类很多,我经常去借。”村民龙旦次仁说,“村里每季度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广场还有露天电影可以观看。”

“现在,我比在外打工时更忙了。”达娃次仁笑着说,“不过空闲时还会在家具上画画纹样,作为一种消遣。”

近年来,章达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农旅融合企业入驻,因地制宜发展苗圃果蔬种植、生态旅游观光业。

“以前我们外出务工路不好走,还要去比较远的地方。搬来这里,附近就是企业,务工方便了许多。”从事果蔬种植的村民措成曲久说。

章达村乡村振兴专干桑珠加措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群众实现就近就便增收。2023年,章达村年人均收入达2.3万元。(记者魏冠宇、侯韶婧、王洪流)

  • 相关阅读
  • 中外专家: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客座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跨学科研究院教授塞西莉亚·托塔哈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

    时间:09-23
  • 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它们的栖息乐园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央视网消息: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上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蒙古野驴,为广袤的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  蒙古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

    时间:09-23
  • 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举办 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9月23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为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9月21日至23日在郑州举行,9位专家作大会报告...

    时间:09-23
  • 云台交流研究中心(智库)在昆明成立

      中新网昆明9月23日电 (记者 缪超)23日,云南开放大学与民革云南省委携手,在昆明共同成立云台交流研究中心(智库),旨在进一步促进云南与台湾两地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  云台交流...

    时间:09-23
  •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孙卫东表示,中日两国领导人就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达...

    时间:09-23
  • 回顾20年 官员学者共话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理念与方案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曾玥)今年是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在此背景下,“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21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时间:09-23
  • 云台两地代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中新社昆明9月23日电 (记者 胡远航)23日,来自云南、台湾两地的黄埔军校同学及亲属代表在昆明恳谈,共同探讨“黄埔精神”。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邀请包括辛亥先驱李根沄之曾孙、...

    时间:09-23
  • 东西问|倪培民: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中新社旧金山9月22日电 题: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专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

    时间:09-23
  • 中国东盟共谋深化“两国双园”合作 推进提质升级

      【东盟专线】中国东盟共谋深化“两国双园”合作 推进提质升级  中新社南宁9月23日电(翟李强)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拓东盟区域合作发展新局面,深化“两国双园”合作成果,推进“两国双园...

    时间:09-23
  • “丰”收在哪里?

    策划:王宇制作:潘一景、张熠南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