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时光相册|“中原粮仓”的丰收记忆,都在这些照片里了

2024-09-22 09:53:32

来源:新华社

“民以食为天”

中原大地

希望的田野上

耕耘与收获四季轮回

拼版照片:上图为1965年,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上陶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在碾麦打场(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 摄);下图为2020年5月29日,在河南商水南陵村的一处麦田里,一位“麦客”将收割脱粒后的小麦直接装车(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翻阅一组组照片

走进“中原粮仓”的丰收记忆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9年,满载着参加跨区收割小麦作业收割机的专列从石家庄铁路分局正定火车站开出,将河北深州、藁城等地农民的120多台收割机运往河南开封(新华社记者 周文广 摄);下图为2020年6月2日,在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农机队伍准备出发(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20世纪50年代,河南郾城万金公社社员在踩水车浇田(魏德忠 摄);右图为2017年3月9日,在河南浚县王庄镇一处麦田里,自走式智能喷灌机在进行喷灌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河南

中国农业大省

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

全国1/10的粮食 1/4的小麦

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拼版照片:上图为1963年,河南郾城裴城车站粮食收购站,堆放着大批农民交售的原粮(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 摄);下图为2018年11月27日,在河南临颍一家方便面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在车间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河南农民的日常劳作发生了很大改变

拼版照片:上图为1954年,河南开封农民在用传统的畜拉步犁耕地(吕学召 摄);下图为2019年7月26日,洛阳一拖集团生产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准备做耕地测试(潘郁 摄)。

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

“科技”加持

手机摇身变“农具”

拼版照片:左图为1961年,河南新县陡山河乡的技术员在进行田间调查,确定小麦选种地块(新华社记者 张青云 摄);右图为2021年4月14日,在河南商水一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邱守先使用手机操控设备对小麦田进行自动喷灌(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5G+智慧农业”

让农民“掌上务农”“云端务农”成为可能

拼版照片:左图为20世纪50年代,河南荥阳广武农业社社员在测量、记录地温(谢延华 摄);右图为2021年4月14日,工作人员在河南商水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1986年,河南浚县农机公司组织服务队走村串乡义务修理农业机械(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 摄);下图为2020年9月4日,河南汤阴“精忠飞防大队”飞手在操作植保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气象监测设备

高效节水灌溉系统

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不断推动农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

拼版照片:上图为1981年,河南兰考爪营公社爪营三大队购买了12部喷灌机,在抗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小麦获得丰收(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 摄);下图为2020年4月24日,在河南省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大型喷灌机在进行喷灌作业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万亩丰产区开镰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 摄);下图为2021年6月6日,在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1959年,河南黄泛区农场员工在堆放刚收打的小麦,准备入仓(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 摄);右图为2018年6月4日,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工作人员将刚收打的小麦过筛后直接装车,准备运往粮库(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1年,河南禹县(现禹州市)生产的大批粉碎机准备运送出厂(蔡玉琦 摄);下图为2012年9月12日拍摄的河南洛阳一拖集团东方红拖拉机生产线(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82年,河南沈丘纸店公社纸店大队13生产队的社员用集体的手扶拖拉机碾打小麦(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 摄);下图为2024年6月5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举行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旨在规范节粮减损操作技能,减少粮食在收割环节的损失(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近年来

河南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保障粮食丰产丰收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续写新时代的丰收故事

记者:李安 郝源 李嘉南

  • 相关阅读
  • 中外专家: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客座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跨学科研究院教授塞西莉亚·托塔哈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

    时间:09-23
  • 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它们的栖息乐园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央视网消息: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上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蒙古野驴,为广袤的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  蒙古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

    时间:09-23
  • 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举办 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9月23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为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9月21日至23日在郑州举行,9位专家作大会报告...

    时间:09-23
  • 云台交流研究中心(智库)在昆明成立

      中新网昆明9月23日电 (记者 缪超)23日,云南开放大学与民革云南省委携手,在昆明共同成立云台交流研究中心(智库),旨在进一步促进云南与台湾两地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  云台交流...

    时间:09-23
  •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孙卫东表示,中日两国领导人就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达...

    时间:09-23
  • 回顾20年 官员学者共话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理念与方案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曾玥)今年是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在此背景下,“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21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时间:09-23
  • 云台两地代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中新社昆明9月23日电 (记者 胡远航)23日,来自云南、台湾两地的黄埔军校同学及亲属代表在昆明恳谈,共同探讨“黄埔精神”。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邀请包括辛亥先驱李根沄之曾孙、...

    时间:09-23
  • 东西问|倪培民: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中新社旧金山9月22日电 题: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专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

    时间:09-23
  • 中国东盟共谋深化“两国双园”合作 推进提质升级

      【东盟专线】中国东盟共谋深化“两国双园”合作 推进提质升级  中新社南宁9月23日电(翟李强)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拓东盟区域合作发展新局面,深化“两国双园”合作成果,推进“两国双园...

    时间:09-23
  • “丰”收在哪里?

    策划:王宇制作:潘一景、张熠南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