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中轴线”和“中轴儿线” 对北京人竟有这么大区别?

2024-10-02 16:44:18

来源:央视号

在新闻里,北京的中轴线叫中轴线。但是在大多数北京人的口中,那叫“中轴儿线”。相声《普通话与方言》里有这么一段:

侯宝林:“冰棍儿”,它加这个儿化音,叫你听这东西不大。

郭启儒:噢!就是小的意思。

侯宝林:“哎!您瞧,天热呀!来棵冰棍儿。”你要不用儿化音,听着多可怕呀!“今天热啊!你来棵冰棍。”

郭启儒:呵!

侯宝林先生总结得到位。一个“轴儿”,让这条全长7.8公里的恢宏轴线,不仅作为这座古都的抽象脊梁,更化身轻盈飘舞在市民最日常的生活中、把一座城与一个人联系起来的真实纽带。

北京人会说“去永定门”“上天安门”“奔鼓楼那儿”,而不会刻意说“到中轴线去”。但是,对方向格外敏感的北京人说到“东城西城”“东边西边”的时候,这条嘴上不说的古老轴线,却分明划在一代代北京人的内心当中。

今年30岁的笪颢天就在中轴线附近长大。对小时候的他来说,中轴线就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天安门故宫,是古树参天的天坛和“失而复得”的永定门城楼,甚至是能买到最新游戏机和光盘的“鼓楼那片”。如今再问起来,笪颢天说,中轴线,是咱中国人的一门哲学。

笪颢天:北京中轴线是一组建筑,但同时也不只是一组建筑,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与营城理念。这些理念在中国人上千年的都城营建中不断地被实现,从曹魏邺城到大唐长安,实际上都有中轴线。但是北京中轴线在其中更为突出,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四九城里的孩子,一伸手,是绵亘七百多年的中轴线,一开口,是悠悠三千年的建城史。对历史和古建的爱好,让笪颢天成为一名文旅行业创业者,在短视频平台上,他用年轻人的视角仰望着建筑奇观,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建筑和渗透其中的历史人文如痴如醉。笪颢天说,他做文旅自媒体的终极目标,其实也是想构建一条“赛博中轴线”,希望它也能串联起敢往前看一千年、更敢往后再看几千年的底气。

笪颢天: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力度是空前的。在北京中轴线上,一批文物建筑恢复了其原有风貌,像景山公园内的寿皇殿,目前已经开放参观了。还有的像先农坛的庆成宫,属于已经基本完成修缮,未来普通民众也可以参观。很多文物建筑都进行了修缮,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同时也有一些工程在做“减法”,比如北海医院的高层建筑就实现了降层,这个其实保护的是景观视廊,让整个地安门大街的历史风貌得到了保护。

北京为保护中轴线做出的努力,30岁的年轻人看到的其实并不是全部。今年65岁的退休干部崔颖买了几次房、搬了几回家,最后还是住回了自己出生、长大的永定门那片。30年前,他做过导游,带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去遍了如今中轴线上的景点,确切地说是“15处遗产构成要素”。说到这,崔颖纠正说:那会上哪有15个?

崔颖:因为永定门城楼20世纪50年代就被拆除了,到2004年为了恢复中轴线南端这个端点,按照原来的规制又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当时拆完了这个城楼以后的城砖被一个仓库拿去修墙了。北京市政府决定复建这个城楼以后,把这个仓库的砖都用了起来,再加上老百姓也都去“献砖”,把这个城楼又重新建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上写道:它们共同见证了北京城从帝国王都到现代首都的历史变革,并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在崔颖看来,这正是北京中轴线最“配”当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点:皇家的中轴线,成了人民的中轴线。

记者:沿着中轴线,往北溜达,过天坛过先农坛,到天桥,天桥那个“桥”现在也建起来了。

崔颖:对,你说这天桥的“桥”是一座桥,不是泛指的地名的天桥了,这是消失了80多年,到2013年底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它这个桥只供天子走,所以才叫天桥。过去老百姓要走是走这桥两侧用木板搭起来的一个桥。现在老百姓在那晨练、跳舞、放风筝,老北京时代这块地方根本不可能让你走,这有一条皇帝走的御道。

记者:这御道,现在老百姓走到哪、敢不敢走,自然反应什么样?

崔颖:因为御道它是微微隆起的一块整的石头,一看就是御道,老百姓到那一看这个路,都纷纷跳到御道上去自己去走,没有不走的,都知道这是皇帝走的,都走一下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

从“帝都龙脉”到“人民中轴”,在这一老一少两代北京人眼里,中轴线都是一个乍一看跟“古时候”比好像没什么变化,但细琢磨跟“这十来年”比却变化很大的神奇存在。笪颢天说,你不能掰着指头,拿一个数学公式去算计中轴线,因为北京的中轴线是有筋骨的,有血有肉的,是活的。

笪颢天:在世界范围内,极少有世界遗产每天有上万人在其中观看国家仪式,但是北京中轴线不同,升旗仪式每天举行,这些民众是自发地来北京、来天安门广场观礼,这样的仪式与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本身的内涵息息相关。

今天,如果你来到天安门广场,会看到人民的中轴线上、人民的广场上,有最美的花、有最甜的果。

笪颢天:国庆75周年的花篮亮相天安门广场,这次的主题还有变化,叫做“蔬果飘香 繁花似锦”,表达对祖国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美好祝福。包括还有很多国家仪式、外交仪式都在中轴线上进行,就是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国家功能,在今天依然活跃。如果我们放大一点说,这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一个体现。

今天,北京中轴线仍然在向南北延伸生长,向北经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直抵燕山山脉;向南则延伸至大兴国际机场。年轻人念叨着city walk走过康熙乾隆手书的故宫牌匾;点开社交媒体上最火的“公园20分钟效应”一看,发的是天坛800岁的古树…… 北京中轴线,是生机盎然的活,更是生生不息的活。

笪颢天: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我对这个城市是有感情的。我希望这座古老的北京城,能够在未来依然保存着北京城的样子。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写道:“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所以中轴线对于北京城太重要了,我知道在未来只要北京中轴线还在,北京城就依然是北京城。

监制|高岩

策划|刘钦

编审|肖源 李行健

记者|崔天奇

音频制作|李晓东

编辑|张毅伟

新媒体编辑|廉金亮

中轴线相关图片均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 相关阅读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独立自主铸就“解放牌”辉煌 自主创新擦亮“复兴号”名片

      央视网消息:“解放”二字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曾经是革命先辈的信念与理想,是一个时代开始的标志,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见证。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被命名为“解放”牌,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

    时间:10-03
  • 护卫我心中的国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央视网消息:2024年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勋25周年。1964年,随着一声惊雷般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冲破滚滚浓烟,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在这朵蘑菇云的背后,是无数干着惊天动地事,却做着隐姓埋名人的...

    时间:10-03
  • 文化中国行丨捕鸟人→护鸟人 他用非遗鸟哨守护东滩

      今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崇明东滩是我国五个新入选的候鸟栖息地之一,这意味着上海有了第一个世界遗产。  眼下,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

    时间:10-03
  • 30亿千瓦、460万公里、102.44万户……多维度“数”读发展成效

      央视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各地各部门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强化资金和要素保障。“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成效显著。  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完善。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时间:10-03
  • 路的变迁见证新中国“史诗般的进步”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央视网消息:春华秋实,岁物丰成。金秋十月,举国欢庆。国庆假期第二天,各地节庆氛围正浓,人们乐享假日时光。历经七十五载发愤图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

    时间:10-03
  • 全球约25%新增绿化面积,由中国贡献!

      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固碳神器”  沿着北回归线一路向东,大部分陆地被荒漠和稀树草原所覆盖。但在中国的华南地区,一片罕见的绿洲,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北回归沙漠带”上。...

    时间:10-03
  • 追梦七十五载 中国人饭碗装满丰盛的中国味道

      央视网消息: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追梦七十五载》从见证国家粮食匮乏时期的一枚枚方寸粮票出发,探寻中国人如何创造粮食生产的发展奇迹,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跨...

    时间:10-03
  • 台风“山陀儿”登陆台湾高雄 已致2死219伤

      中新社台北10月3日电 (记者 陈小愿)台气象部门3日介绍,今年第18号台风“山陀儿”当日12时40分在高雄小港区登陆。据台“中央灾害应变中心”统计,截至当日15时,台风已造成全台2人死亡、219人受伤,另有1人失踪。...

    时间:10-03
  • 中越边境河口口岸今年出入境外国团队旅客逾33万人次 创新高

      中新网红河10月3日电 (赵国骁)记者10月3日从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截至10月2日23时,中越边境河口口岸今年以来出入境旅客达401.3万人次。其中,出入境外国团队旅游人数达33.2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图为旅客...

    时间:10-03
  • (中国新貌)科技创新助力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跑出“加速度”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这块坡耕地坡度比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最令我头疼。专家来了以后,通过(科技手段)综合治理,每亩产量从原来的600多公斤增加到900多公斤,(增产增收的)效益可观。”国...

    时间:10-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