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为什么要在高原上建风电?记者探访世界海拔最高风电站

2024-10-03 09:37:05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个假期,总台新闻频道派出记者,去打卡一些特殊的景点,都是一些正在建设,或者是刚刚投入运行的国家重大工程,它们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所在地都是普通人很少能去的地方。

世界海拔最高风电站机组全部完成吊装

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电机组刚刚完成全部吊装。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在大唐八宿风电站的施工作业现场,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所有20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毕,进入投产前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

这个风电项目是藏东南地区的第一个风电项目,规划建设20台5兆瓦风电机组,其中最高的机组在海拔5200米,是目前全球在建最高海拔的风电项目。

今年4月项目开工以来,历时6个月完成全部20台风机吊装作业,预计本月底就能实现并网发电。

这个风电项目可以在当地水电、光伏发电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承担起发电任务,不仅能有效优化西藏的能源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冬季用电高峰期保障当地电力安全供应。

大唐八宿风电项目总指挥 王洪浪:项目投产以后,一年可以发2.23亿度电,相当于节约标煤7.3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8.28万吨。全年的发电量能够满足5700户三口之家的全年用电量。

记者探访世界海拔最高风电站

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5200米的风电站具体是怎样的,和平原上的风电站又有哪些不同?总台央视记者转换多种交通工具,花了整整2天的时间,才来到这个项目,可谓千里跋涉。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打卡这个大国工程↓↓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在大唐八宿风电站,我脚下的这台风机就坐落在海拔5200米的高原之上,加上这个风机的高度,现在的位置是海拔5315米,比珠峰大本营的海拔还要高。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在这儿必须不停地吸氧,才能维持正常的说话。此刻,我就像是站在世界之巅,那些高耸入云的四五千米的巍峨山峰都围绕在我的脚下。

大唐八宿风电站平均海拔达到了5050米,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左右。随着最后一台风机顺利完成吊装作业,标志着西藏昌都首个风电工程正式进入并网发电准备阶段。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从最高处的机舱顶部我搭乘这部电梯下到地面,来到了风机塔筒位于一层的肚子里。顶上巨大叶轮接受的风,是如何转化成电力送到电网上的呢?位于塔筒底部的这个控制柜功不可没,就是它把顶上的风转化成绿色的电送到升压站,再传送到电网。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工作人员介绍,整个电站采用了智能维护和检测系统,就像是给每个风机都配备了一个私人医生,不管哪台风机出了故障或是隐患,都会实时传送到位于山脚下的集控中心,第一时间进行维护。

虽然地处西藏海拔5000多米,但这个项目却紧抓高海拔地区短暂的施工窗口期,多上人,多上设备,各项工作抢前抓早,创下了高原施工的新纪录。

大唐八宿风电站项目水电十局项目部经理 肖兴勇:当时配了三套人员,因为这里随时都可能出现高寒缺氧,身体不适,我们随时都能够顶上。所以在短短的3个月以内,这个项目完成了20台风机的吊装,创造了高原施工的奇迹。

整个风电场20台风机已经全部吊装完毕,即将投产,到时候来自世界屋脊的风,将转变成绿色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千家万户。

为什么要在高原上建风电?

绿电出高原,利国又利民。高海拔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给重大工程的施工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为什么要在高原上建风电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唐八宿风电项目总指挥 王洪浪:高海拔的地方,风虽然大,但是空气稀薄,这个风就有气无力,发电效率低。八宿风电场进行了一些技术研发,特别是风机的叶片,它的材质、形状、长度都是专门针对高海拔的地方进行设计的。白天光照好,风相对较小,但是晚上光伏没办法发电了,风比较大。晚上风电能够与光伏形成互补。

高原地势高,风能资源丰富。以西藏为例,风能资源在7米/秒以上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30%,主要分布于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风能可开发量约1.8亿千瓦,是风力发电的天然主场。

从能源结构看,当前,西藏能源结构主要以水电和光伏为主,二者的开发利用比较成熟。然而,无论是水力发电还是光伏发电,均存在一定周期性——水电夏季充沛但冬季紧缺;而光伏发电则白天丰盈夜里无法发电。在高原开发风电项目,可以在光伏和水电的低谷期持续产出充足、清洁的电力资源,相互补充,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为此,我国还专门出台了针对高原风电的国家标准《高海拔型风力发电机组》(GB/T 37921-2019),规定了2000~5000米高原地区高海拔型风力发电机组适用的各项技术要求,包括运输、安装、运行和维护等,为我国高海拔风电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 相关阅读
  • (中国新貌)219次550多颗 “上海造”长征火箭36年持续升级

      中新社上海10月4日电 题:219次550多颗 “上海造”长征火箭36年持续升级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我们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简称:长征火箭)已实现219次飞行,运送的卫星超过550颗,这些卫星中包括大家...

    时间:10-04
  • 逐浪中国

      《学习知行·中国式现代化丨山河万里乘风起》系列策划  逐浪中国  该怎样描绘一个国家的深蓝梦想?  是造船厂里下水的一艘货轮  是在极地垒起的一个小码头  是潜水器从深海带回的一些生物  直挂云帆...

    时间:10-04
  •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创意微视频:如愿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75年砥砺奋进,一代代中国人不减的赤子情、不变的中国心,共同铺就共和国的来时路。在风雨与荣耀交织的历史进程中,在光荣与...

    时间:10-04
  • 新疆特克斯:喀拉峻群峰覆雪冬景初现

    10月初,新疆特克斯县喀拉峻大草原一场降雪过后,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下,群峰覆雪,万亩草原莽莽苍苍,羊群悠闲觅食,仿佛“一夜入冬”,游人漫步在草原中欣赏这难得一见的深秋“冬景”。(总台记者 吴卓胜 编辑 罗雨...

    时间:10-04
  • 与祖国共奋进:新起点上香港展开新征程

    今年国庆节是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后的首个国庆节,对香港别具意义,社会各界热情洋溢举行多项庆祝活动,满城欢庆。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升到全球第三、恒生指数重上2万点、进出口稳步进入上升通道……新中国成立75年...

    时间:10-04
  • 海外看中国|巴基斯坦总理:中国式现代化为巴提供了典范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3日电(记者邓凯尹 蒋超)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2日在总理府对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巴基斯坦正努力通过借鉴中国发展模式实现自身发展。10月2日...

    时间:10-04
  • 东西问丨库尔特·格罗奇:一位西班牙博物馆馆长眼中的文化中国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一位西班牙博物馆馆长眼中的文化中国——专访西班牙弗拉门戈博物馆创始人、首任馆长库尔特·格罗奇中新社记者 崔白露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蹈博物馆创始人、首任馆长库尔特·格罗奇(Kurt Gr?tsch...

    时间:10-04
  • 分析人士:中东接近“全面战争” 美政策“极其有害”

    针对目前的中东局势,分析人士警告该地区可能滑向“全面战争”,而美国一味支持以色列,在地区冲突中,美国的做法极其有害。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研究员巴拉·希班表示,现在以色列与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多...

    时间:10-04
  • 美国孟菲斯警察暴力执法案三被告每人至少一项罪名成立

    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10月3日,美国联邦陪审团就三名前孟菲斯警官参与的殴打非裔美国人泰尔·尼科尔斯致死案进行审议并达成裁决。据悉,德米特里乌斯·黑利、贾斯汀·史密斯和塔达瑞乌斯·比恩三名被告均被指控因过...

    时间:10-04
  • 看“鉴”中国丨南非技术员的“升级版”幸福草学习之旅

    在非洲,中国菌草被人们称为幸福草。菌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用菌栽培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南非小伙德拉米尼就是被这样一项既能保护生态,又能扶贫致富的神奇技术所深深吸引,成为了一名菌草技术员。最近,德...

    时间:10-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