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丨火爆!这座鸟类“国际机场”客流量即将登顶

2024-10-04 14:25:19

来源:央视号

今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共5处提名地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被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盐碱满地到水草葱郁、芦荻摇曳,许多“候鸟”选择在此做“留鸟”。这些“白色精灵”见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黄河三角洲能有多少鸟?聊起这个问题,保护区管委会负责监测鸟类的工程师张希涛,能来一段相声“贯口”。

张希涛:首先来的一般是鹤类和雁鸭类。丹顶鹤、蓑羽鹤、白头鹤、白枕鹤、沙丘鹤等这一系列鹤都要来。再一个雁鸭类的,像野鸭在我们这里就接近30种:斑嘴鸭、绿头鸭、秋沙鸭、白头鸭、赤麻鸭等一系列鸭。鸟浪最厉害的时候能达到一两公里,非常壮观。

在黄河口北岸盐沼湿地的三万亩盐地碱蓬修复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正在给游客们做着讲解。

周立城:欢迎大家在政府开放日来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参观,大家今天到的就叫“红毯迎宾”,实际上是我们黄河三角洲的一种先锋物种,叫盐地碱蓬,它在这个季节是火红火红的,像一面巨大的红地毯铺展在海滩……

“红毯迎宾”在此,芦花飞雪在此,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也在此。仅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一个繁殖季,它们就创纪录地繁殖了202巢,500多只。

曾经的盐碱地,如今的“鸟类机场”

30多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黄河断流,下游的三角洲缺乏淡水补给;海水倒灌,土地上泛着白花花的盐碱。

今年57岁的张希涛,1988年中专毕业,带着“开荒造林、绿化祖国”的理想,他被分配到了三角洲上的林场。据他回忆,断流的时候黄沙遍野,遮天蔽日,潮沟淤塞。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物绝迹,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消失,鸟类栖息觅食地少得可怜。

一切的根本,是水!周立城介绍,近年来通过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保护区形成“河、陆、滩、海”的入海循环主干道,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重建了黄河与湿地之间的“毛细血管”。

充裕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出,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紧接着,2021年以来保护区陆续实施了17个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

光板地长出了盐地碱蓬,长出了芦苇,长出柽柳。“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越来越多的鸟儿“用翅膀投票”,在这里越冬、建巢、繁衍。目前,保护区的鸟类数量已经从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3种。

留得住,更要护得好

乘坐电瓶车穿梭在芦苇荡中,不时有白鹭、鸿雁等鸟儿掠过。远处的电线杆上,几乎每根杆子头上都立着一只大鸟。

保护区工作人员崔宁兴奋地告诉记者:“你看这个就是东方白鹳!这个电线杆上也有,离我们非常近。”

东方白鹳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区候鸟迁徙的标志性鸟类,每年都有2000多只从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地区来到这里。大部分在此,随后继续往南,飞往长江中下游的沼泽湖泊,剩下的就留在这里越冬。

眼下,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相中了保护区的环境,扎根在此,成为留鸟。

周立城:东方白鹳的生活习性是在高大的乔木上安家落户,为了给它保障安全,我们建了大约130多根人工招引巢,用水泥杆或者金属杆建了一个10米左右的简易的巢穴,我们俗称“毛坯房”。还是让东方白鹳靠自己的力量用这些树枝、树叶、柳絮、棉花,做一个精装。我们对它是爱,不是溺爱。

留得住,还要护得好。秋收时节,田里种植的水稻刚刚收获,保护区特意留下十分之一给即将到来的候鸟,让三角洲成为它们长途迁徙的“补食点”。

在保护区的一角,还有一处鸟舍,专门收留在迁徙过程中受伤的候鸟。它们在此治疗、休养。同时,鸟舍也给游客们近距离观察鸟类提供了绝佳机会。

崔宁:有时候可能是人为伤害,有时候可能是遇大风,撞到了某些建筑物。一旦它的翅膀受伤,就很难再重返蓝天,有很多从此就没办法归队当候鸟了。一般游客来到这里的时候,它们都会以鸣叫的方式表示欢迎。

黄河入海口,百鸟流连处。再有一周,天气转冷,数百万只候鸟即将陆续抵达。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座鸟类的“国际机场”马上又要热闹起来!

  • 相关阅读
  • 升旗!国庆升旗仪式24小时微纪录

    今年10月1日国庆节,12.3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一同观看升旗仪式。这份“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背后,是国旗护卫队每名队员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我们用镜头记录下升旗前的24小时,一起看!...

    时间:10-06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中国人既吃饱又吃好

    “粮食对我们那一代人非常金贵”这让万建民下定决心从事水稻育种工作90年代末万建民留学归来牵头建立水稻试验基地及南繁基地“我是抱着理想回来的是为了我自己的国家”在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下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

    时间:10-06
  • 人文交融 国风劲吹——从国庆假期看文旅新趋势

    假期,因旅行更丰盈;国庆,为旅人增豪情。金秋时节遇上黄金假期,爱国氛围叠加出游热情,这个“十一”,人们满怀对祖国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奔赴山海。从国旗下的热泪盈眶,到国潮热的方兴未艾;从听风赏景的悠然自...

    时间:10-06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和美乡村 感受乡村振兴新风貌

    神州大地,生机勃勃,乡村振兴,画卷铺展。让我们走进大美中国,领略新时代和美乡村新图景。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河北张家口市德胜村青海互助县班彦村吉林和龙市光东村黑龙江漠河...

    时间:10-06
  • 我们这样过国庆|假期坚守岗位 加紧项目建设

    国庆假期,大江南北,许多劳动建设者坚守岗位,坚持假日不停工,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分工有序、紧锣密鼓地推进施工进度。■陕西:他们用奉献诠释着职责与担当,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改造加快进行,碑林区永华里棚户...

    时间:10-06
  • 华北平原用上了长江水(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从小喝海河水系地下水长大的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西固城镇单杜科社区居民张孟林从来没想过,年过半百后天天喝的是南水北调的长江水。“过去不知道什么是‘全国一盘棋’,从喝自己家门口的井水到喝上南水北调的长江水,...

    时间:10-06
  • 我们这样过国庆|畅游醉美田园 感受乡村魅力

    在大自然里享受一份田园诗意,在农事体验中增进亲子感情,在朴素乡愁中品味乡村文化……国庆假期,乡村“活”了,旅游火了。国庆期间,一波追求“松弛感”的市民游客奔向郊区和乡村。在绿地上搭起帐篷、摆好餐食,享...

    时间:10-06
  • 各大景区和道路交通保持“大客流”模式 透过数据看活力中国生机勃勃

    央视网消息:10月5日是国庆假期第五天。虽然假期已经过半,人们出行、出游的热情丝毫未减,各大景区和道路交通保持“大客流”模式。先通过一组数据来看金秋十月的中国活力。数据一:6000万辆次。5日,全国高速公路车...

    时间:10-06
  • 我国5G基站突破400万个

    本报10月5日电 记者刘坤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8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404.2万个,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行业运行基本平稳,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

    时间:10-06
  • 花卉消费需求激增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花卉消费已成为日常生活风尚,特别是在国庆佳节,鲜花成为烘托喜庆氛围的重要选择。今年国庆节,花卉市场火热,需求量激增。节前,位于山东临沂市兰陵县的新格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花卉基地就迎...

    时间:10-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