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共鸣

2024-10-08 14:03: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观中国|文明互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共鸣

  中新社北京10月8日电 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共鸣

  作者 高楚颐 罗海兵 史元丰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各国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更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与深刻启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尤为重要。同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生的基石。

  美国汉学家、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柯马丁(Martin Kern)就是被中国文化所吸引,继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到共鸣,并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梳理古代中国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之形成。

  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柯马丁讲述了他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邂逅,以及如何通过比较性思考和研究理解文学乃至文化。

  20世纪80年代,柯马丁在德国科隆大学学习汉学和东亚研究。此前,他曾做过4年记者。当他决定开始做研究时,最先选择的方向便是中国。

  在科隆大学学习两年后,柯马丁获得德国政府奖学金,作为留学生到北京大学深造。1987年到1989年在北大学习期间,柯马丁对中国文学的前期作品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当年的北大老师、著名古典诗歌学者袁行霈教授如今已年逾八十,仍与柯马丁保持着联系。

  1992年,柯马丁完成关于六朝诗歌的硕士论文;4年后又撰写了关于汉代诗歌的博士论文,并从此踏上专业研究之路。完成博士论文后,柯马丁前往美国,至今已在美执教二十六载,研究范围也从西汉文学扩展到战国、春秋和西周时期,其中文学术文集《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即收录了诸如探讨在国家祭祀中使用的政治性诗歌等16篇研究周、秦、汉代诗歌的文章。

  柯马丁感兴趣的不仅是诗歌作为艺术或美好事物的一面,还包括诗歌的目的和背景,即早期诗歌的意义、作用及社会背景等。

  追溯中国古代文学,柯马丁认为,早期的中国文本文化是一种综合性传统,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哲学、诗歌、文字和故事传统。这些传统相互汇聚,其中不同部分又相互融合。汉朝时期,文本文化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书籍多通过对先前资料的整理、编排而成新篇,并赋予每篇及整体作品以篇名或书名。在柯马丁看来,在早期中国,历史故事融合了来自不同来源的元素,基本都是合成文本。

  比如屈原,作为其近年众多研究项目之一,柯马丁发现,所有关于屈原的资料都来源于汉朝。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作《吊屈原赋》,被视为汉朝最早提到屈原的作品;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被认为最早将屈原描述为诗人;西汉淮南王刘安则被视为最先将《楚辞》与屈原联系起来的人。

  柯马丁认为,汉代的屈原形象并不仅仅指向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更非指向所谓“他的”作品的作者,而是一种合成文本的形构,其间铭刻着汉代“文化记忆”充满变迁的理念。柯马丁将分布于多种文献中的屈原故事视作一种“屈原史诗”,认为屈原不是一位诗人,而是一个“文化记忆”的象征。

  柯马丁强调,文化记忆不是历史研究,重点不在于准确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在于以一种方式记住过去,并让其能够成为当下的基石,能够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这些关乎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他看来,屈原是先秦文化、先秦贵族、先秦君臣关系等的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他被视为忠臣、有德之人,后来又被视为爱国者——这是非常现代的观点。“为什么两千年来人们总是缅怀屈原,原因就在于他代表了这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份的核心,更广泛地说,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就是我们纪念屈原的原因,他是所有这些美德的象征。”

  柯马丁表示,屈原这一形象也会在其他文化中引起共鸣,主要关乎其所代表的观念——品德高尚、受过教育、忠于君王又遭受苦难等等。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同样精彩的故事。屈原所代表和象征的内涵,在其他文化中同样有意义。

  从19世纪末起,《离骚》陆续有了德文版等多种欧洲语言译本。2018年,柯马丁与柯睿教授(Paul Kroll)、宇文所安教授(Stephen Owen)举办专题研讨会,并将会上相关论文集结出版;去年,柯马丁和宇文所安出版了关于屈原和《楚辞》新研究方法的著作,在这一研究领域迈出新步伐。

  柯马丁对早期中国文学的研究一方面基于中国的考古,另一方面基于比较性研究,从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所形成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他不只关注中国文学,还接受其他文学传统的训练,因此非常重视在人文学领域运用国际性和比较性的研究。他表示,未来关于屈原的进一步研究就会以比较的、国际化的方式进行。(完)

  • 相关阅读
  • 潜心科研 守护花开(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提到云南的特产,鲜花必然名列其中。在云南,大街小巷可见鲜花、可闻花香。2023年,云南鲜切花年产量达189.7亿枝,全球约1/3的商业观赏花卉品种都出自这里。作为一名研究花卉近30年的科研工作者,我有幸与花为伴,既...

    时间:10-09
  • 石榴数据线丨人气旺 业态新 活力足 国庆假期新疆消费市场活力满满

    国庆假期,新疆各地商超打出“文娱+消费+惠民”组合拳,成功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为假日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政府和企业的各项促销措施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带动天山南北人气、商气、烟火气持续升温。...

    时间:10-09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通讯:中国出境游提振新西兰旅游业

    新华社惠灵顿10月8日电 通讯:中国出境游提振新西兰旅游业新华社记者卢怀谦 李惠子“新西兰有很多电影《指环王》外景地那样独特的壮美自然风光,又与中国季节相反,风格迥异,我们想和儿子一起体验特别的经历。”正...

    时间:10-09
  • 记者手记丨从大众关厂看欧洲经济之困

    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8日电 记者手记|从大众关厂看欧洲经济之困新华社记者康逸 单玮怡近期,在有“欧洲首都”之称的布鲁塞尔街头,记者亲历了一场大规模示威。参与者告诉记者,示威的目的是声援当地面临裁员风险的奥迪...

    时间:10-09
  • 国庆黄金周近百万人次旅客入境澳门

    中新社澳门10月8日电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约99.3万人次旅客入境澳门,日均约14.1万人次入境,较2023年同期日均客量上升22.9%,亦超越2019年同期日均旅客量。其中,中国内地旅客逾82.6...

    时间:10-09
  • 千里追寻守鹿人 恪守初心方始终

    今年国庆期间,昌都市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四川成都游客张伟力无意间在网络上了解到向秋拉姆与马鹿的情缘故事,怀着对马鹿的好奇以及对向秋拉姆50年如一日照顾马鹿的敬意,张伟力一行专...

    时间:10-09
  • 学习进行时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重温“七个着力”

      策划:张芮绮 金佳绪 刘 淼  设计:杨 宽...

    时间:10-09
  • 十个维度看中国|清明上河“图”中游 感受河南“焕新度”

    提起河南,你会想到什么?是厚重、历史、文明起源,还是国潮、创新、文旅出圈?地下是气象万千的大遗址考古坐标,地上却是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从《唐宫夜宴》到考古盲盒,从华夏古乐到数字展陈,河南博物院频频打造...

    时间:10-09
  • 数说国庆假期消费亮点:热门城市与小城共繁荣,数字消费引领新潮流

    央视网消息: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消费市场亮点纷呈,热门城市人潮如织、“宝藏小城”持续破圈。丰富的文旅活动进一步带动消费热潮。这个国庆假期,不少人选择5—7天的中长途游。出行平台大数据显示,异地外省游...

    时间:10-09
  • 这就是流动的中国

    国庆黄金周,不断刷新的出行、文旅、消费数据,让网民感叹,这就是流动的中国!流动中国,充满活力、蕴含张力——流动中国,“中国红”闪耀,释放文旅新动能——流动中国,是文化与经济交融,流量亦是增量——流动中...

    时间:10-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