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何以天津

2024-10-18 19:29:16

来源:新华网

海河畔的夜

是流动水波中的盛宴

五大道的洋楼

可以用光影晕染光阴

煎饼果子的香

是舌尖的享受也是心底的情结

相声包袱里

藏的是“乐呵乐呵得了”的生活哲学

何以天津?

来来来

这就跟您说道说道……

01

“日与夜”

早餐是天津人一天的精气神

放眼望去

各式的早点铺和街边的小推车

总是挤得满满当当

煎饼果子、炸糕、嘎巴菜、

豆腐脑、卷圈、云吞、面茶……

选项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吃嘛好?”“嘛都好吃!”

吃饱喝足

该晨练了

天津的各大公园里

硬核“整活”时刻到

藏龙卧虎的“民间奇人”们

以不同的“高端”锻炼方式

让天津的公园

成了“网红打卡地”

“说学逗唱整杂技上绝活

天津掰掰没点本事不敢出门”

今年8月,市民在天津市城市绿道公园步道上散步。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接得了地气

也有的是洋气

当素有“万国建筑博览苑”之称的

五大道开始沐浴着阳光

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

英格兰田园式、中西合璧式……

千余栋小洋楼

雕花的栏杆

彩色的玻璃窗

最是“上镜”的时候

城市建筑的百年风华都凝聚于此

也彰显著天津兼容并蓄的性格

目不暇接的近代名人故居

藏着多少风云际会的故事

各类新颖的美食和文创小店

引得无数游客流连

如今

更多小洋楼资源正在被盘活

将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夜幕降临

游客仍在排队登上“天津之眼”摩天轮

在海河三岔河口

跨河而起的“天津之眼”

是当代天津的旅游地标

乘坐摩天轮升到最高处

可以俯瞰天津璀璨的夜

今年8月,游客乘坐海河游船游览天津夜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02

“河与海”

都说

一座有魅力的城离不开一条河

九水出燕山太行

流入津沽大地

它们便共同以“海河”之名

流入大海

作为天津的“母亲河”

海河是天津文化的发源地

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顺着海河一路游览

可以尽情品味“一桥一景”

感受到天津百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欣赏到这座城市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游船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航行。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还有一条河

与天津的兴盛息息相关

作为“运河载来的城市”

从历史流向未来的千年运河

塑造了天津的性格与样貌

诉说着漕运盛衰的历史

运河还将“水路”变成“画路”

让笔法细腻、寓意吉祥的

杨柳青年画销往全国

杨柳青年画主题灯光布满在天津杨柳青古镇步行街上。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天津不仅有河水的蜿蜒

还有海浪的奔腾

天津是渤海湾畔的“明珠”

是“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上

首批沿海开放之城

今年5月,“梦想”号邮轮停靠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向海而兴

迎潮而上

天津港作为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

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

已从百年大港转型为

智慧之港

绿色之港

往来穿梭的邮轮

是中国拥抱世界的步伐

03

“旧与新”

游人在天津古文化街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天津古文化街

又称“津门故里”

作为天津这座城市的“原点”

1404年12月23日

天津在此片设卫筑城

如今

长达600多米的主街上

中华老字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家林立

在新业态、新功能的滋养下

传统的老街“活起来”

引得来此“打卡”的人们三步一驻足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左二)为徒弟赵宝阳讲解手工麻花的制作历史。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

还拥有许多个“第一”

第一台电视机

第一块手表

飞鸽自行车

牡丹缝纫机

鸵鸟墨水……

这些新中国的“第一”

和家喻户晓的生活用品

都诞生于天津

从特色美食

到工业产品

各类“老字号”成为时代“弄潮儿”

天津没有止步于过往的璀璨

而是阔步追逐新的明天

立足京津冀

面向国内外

天津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深挖特色资源

彰显城市魅力

创新推动城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国庆,读者排队等待进入位于天津意式风情区的钟书阁书店。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打造北方国际邮轮旅游中心

擦亮“洋楼”历史文化名片

做强“乡村经济”

……

今年国庆假期

天津接待游客总量1837.7万人次

较去年国庆8天假期接待游客总数

增长225.28万人次

增幅为14.0%

热门商圈、沉浸式剧场、老字号店铺……

人头攒动

尽享国际范、文艺范、新潮范

一艘海河游船航行通过天津中心城区金汤桥水域。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这是天津

人们口中的“哏儿都”

“哏儿”得俏皮率真

那份诙谐幽默的背后

是这里的人们

对生活的热爱和赤诚

这是天津

中西文化融汇

传统与现代交织

这座城市的气质里

有的是活力、开放、包容

日与夜,河与海,旧与新

介奏似天津!

  • 相关阅读
  • 聚焦“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即将在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即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旨在汇集全球智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

    时间:10-19
  • 中欧美丽乡村论坛在浙江德清举办

    论坛现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中新网湖州10月19日电(王逸飞 李军)10月18日,以“共话共促中欧和美乡村发展建设”为主题的中欧美丽乡村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办,来自11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以及企业、非...

    时间:10-19
  • 《“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系列手册》在杭州发布

      中新网杭州10月19日电(鲍梦妮)10月18日,杭州市国际商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在浙江杭州成立,现场发布《“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系列手册》(下称《手册》)。发布现场。 鲍梦妮 摄  《手册》首批涉及中国、印度...

    时间:10-19
  • 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位持续走低 官方部署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19日从中国水利部获悉,10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水利部及赣鄂湘等省积极应对,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据水利部门监测,18日8时,干流汉口、...

    时间:10-19
  • 经济运行积极变化提振发展信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市场普遍认为超出预期。中国经济直面挑战,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从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可以读懂我国...

    时间:10-19
  • 非洲农业专家:需向中国学习如何“自给自足”

    中新社三亚10月18日电 (记者 薄雯雯)非洲水稻中心总干事巴布卡尔·曼内(Baboucarr Manneh)日前在三亚向中新社记者表示,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如何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依靠非洲人养活非洲人,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曼...

    时间:10-19
  • 外国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入境游客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到达大厅设立的摊位前驻足,了解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摄沿着北京中轴线,游览古建筑群;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距离参观兵马俑;在丽江古城,感受多彩民俗风情……一段时间以来...

    时间:10-19
  • 新漫评:它的手伸向哪里,动荡就出现在哪里

    近日,韩朝关系骤然紧张,朝鲜半岛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放眼世界,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至今,已造成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与此同时,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遭遇袭击,引发国...

    时间:10-19
  • 列国鉴·加拿大 | 记者观察:离美国太近,好吗?

    新华社渥太华10月18日电(记者林威)如果不翻开历史,很难想象“邻国+铁杆盟友”的加拿大曾是美国的敌人和最大威胁。如今,加拿大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严重依赖美国,也因为地理上的接近性而享受美国提供的低成本安全...

    时间:10-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