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赣江观澜:一片瓷如何牵动两岸情缘?

2024-10-24 12:2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景德镇10月24日电 题:赣江观澜:一片瓷如何牵动两岸情缘?

  作者 朱莹

  从事了大半辈子陶瓷业,两鬓霜白的“老瓷人”卓柏成在景德镇参访数日后说,“这里对莺歌很有借鉴意义”。

  位于台湾西部纵贯铁路线上的莺歌,被誉为“台湾景德镇”。数十名台湾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近日参加2024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暨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作品展。从瓷出发,景德镇与近千公里外的莺歌只有“一片瓷的距离”。

图为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参访景德镇。黄翔 摄

  “台湾景德镇”

  文献记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泉州吴姓人士来台,发现莺歌一带盛产黏土,遂开窑制陶。莺歌制作陶瓷的历史已有200多年。

  卓柏成是土生土长的莺歌人,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办了一家制瓷公司。当时,恰逢黄金时期:莺歌窑厂林立,当地五分之三的劳力加入陶瓷行业,瓷品外销欧美、东南亚,订单雪片般纷至,“那时候只要肯干,就能挣钱”。

  几十年间,受外部环境及新派技艺的冲击,莺歌传统陶瓷产业日渐式微。“瓷铺、工厂,从最盛时的数百家衰减至当下的几十家,陶瓷产量几乎缩减90%。”卓柏成回忆。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景德镇的圈圈年轮,皆因瓷而生。在莺歌陶瓷博物馆驻村艺术家何家妘看来,景德镇与莺歌有相似之处。

  此前,在传统产品式微、销售渠道落后、市场低价混战、民营企业出国展销困局的系统性紊乱之下,景德镇陶瓷产业也一度江河日下。

  “距离我第一次来景德镇过去了12年,这里的发展令我瞠目结舌,陶瓷厂靠什么焕发新生?年轻人为何爱上‘景漂’?怎样接住人气?”何家妘认为,工业老城景德镇的突围路径对莺歌有借鉴意义。

图为台湾艺术家参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朱莹 摄

  探寻文化根脉

  看发展、找灵感、寻文脉。连日来,台湾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漫步于景德镇街头巷陌,“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一处处文化遗存讲述着瓷都变迁故事。

  通过社交平台“小红书”,台青柚子(化名)对景德镇顶流“无语菩萨”慕名已久,她终于来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一睹真容,兴奋合影并购入文创产品。

  夜游陶溪川文创街区,台湾艺术家沉浸式感受景德镇“淘”瓷之乐。“大家都很兴奋,当晚回酒店后,我们几个人坐在酒店大堂,把购买的陶瓷放在桌子上,逐一评比分析,一直到晚上12点多。”何家妘说。

  同样来自莺歌的陶瓷艺术家曾祥轩早在去年就把作品带到景德镇“赶秋集”,他告诉记者,台湾很多年轻的陶瓷从业者面临填饱肚子的问题,“在莺歌,下午六点后街上就看不到什么游客了。陶溪川这样的空间就很好,让年轻人有销售和展示作品的平台。”

  卓柏成把陶瓷发展阶段分为手造、制造、创造、智造、AI智慧联合创造五个阶段。在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卓柏成看到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创作出瓷板画,直呼震惊,“我本以为大陆目前处在智造阶段,没想到已经在第五阶段了。”

图为22日,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上,两岸艺术家现场共同创作,台湾书画家冯宪民为作品题字。黄翔 摄

  常来常往常新

  “两岸陶瓷各有千秋,大陆有广阔的市场,陶瓷作品通常有历史文化底蕴,台湾陶瓷作品有创意,两岸紧紧拥抱、坦诚合作能发展得更好。”曾祥轩说。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台湾艺术家冯瑞伦看来,台湾与大陆共享同样的文化根基,台湾的陶瓷艺术同样传承了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陶瓷艺术家的交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切磋,更是两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何家妘决定把景德镇的发展见闻告知当地官员,为莺歌破局提供新范式。她期待两岸陶瓷艺术以后有更密集、长期性的交流,也希望台湾年轻陶瓷从业者多来大陆交流学习、发展创业。

  近年来,景德镇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平台,扩大对台工作“朋友圈”。采访过程中,不少台湾陶瓷艺术家表示有意愿来大陆发展,期待畅通两岸往来销售渠道。

  长期与台湾陶瓷艺术家打交道的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馆长李胜利告诉记者,他计划打造一个两岸交流的平台,汇集两岸优秀陶瓷艺术家作品,展销一体、推介交流,“很多台湾艺术家都对这个方案感兴趣,希望项目尽快落地。”

  中共景德镇市委常委吴财锋表示,景德镇市将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两岸同胞提供更多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机会。

  在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上,两岸艺术家现场共同创作。台湾书画家冯宪民为作品题字:盛世花开又长青,正是两岸团圆时。(完)

  • 相关阅读
  • 你们的心愿,我们都记得……

    今天(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74年前,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10-25
  • 台湾青年分享大陆逐梦之旅:心安处,即吾乡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题:台湾青年分享大陆逐梦之旅:心安处,即吾乡  作者 黄欣欣 朱贺  “‘六籽’在闽南话中音为‘落子’,我把工作室取名‘六籽’,就是希望能在大陆扎下根来。”24日在北京举行的《心安...

    时间:10-24
  • 第八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聚焦助力可持续发展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有何成效、如何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等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

    时间:10-24
  • 世界气象组织多国代表在重庆考察全民早期预警

      中新社重庆10月24日电 (梁钦卿 张旭)世界气象组织(WMO)第51期多国别考察活动24日在重庆举行,WMO秘书处代表及10个国家的气象水文部门代表出席活动。  早在2022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已发起全民早期预警倡...

    时间:10-24
  • 从无损回收到首次可复用 专家详解实践十九号卫星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马帅莎)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24日完成交付,意味着中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返回任务圆满成功。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孟令杰表示,实践十九号卫星是中...

    时间:10-24
  • 两岸广电视听业界座谈交流 共话融合发展路径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陈建新)2024海峡两岸广电视听业界交流座谈会24日在北京举行,近90位两岸业内人士交流经验做法,共话广电视听领域融合发展路径。  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崔斌箴介绍了近年来借助电视栏...

    时间:10-24
  • 台湾第二季度房贷负担率同比升3.93% 台北民众购房压力大

      中新社台北10月24日电 台当局内部事务主管部门24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台房贷负担率为46.02%,较第一季度上升1.72%,同比上升3.93%,各县市以台北市70.69%为最高。  该部门网站信息指出,上述房...

    时间:10-24
  • 中俄海警将进一步深化合作 提升两国海警远海联合行动能力

      2024年10月21日,中国海警局与俄联邦安全总局在北京举行中俄海警第二次高级别会晤。  双方共同回顾了2024年两机构合作成果,充分肯定了双方《关于加强海上执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以来的积极成果,对中俄海...

    时间:10-24
  • 台湾高中及职校药物滥用情况呈上升趋势

      中新社台北10月24日电 据台湾媒体24日报道,“台湾地区医疗院所通报药物滥用件数”最新统计,至今年7月,岛内吗啡、大麻、摇头丸使用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学生药物滥用情况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今年1月至6月,...

    时间:10-24
  • 两岸同胞谈宗亲文化:知来处才能明去处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李百加 朱贺)“那天不知道磕了多少个头,但一定是我这辈子磕得最多的。”在大陆出生成长的北京市台联原副会长郑大24日在北京讲述了回台湾寻根的故事。  当天,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台联...

    时间:10-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