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邹骥: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发挥何种作用?

2024-10-29 21:48: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发挥何种作用?

  ——访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

  作者 王梦瑶

  去年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完成了《巴黎协定》下的首次全球盘点,向国际社会发出团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信号。但全球绿色转型仍然面临挑战。

2023年11月30日-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举办期间,在绿区的一个展区内,举办方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表达气候改善需要共同合作,人与自然需要平衡,提醒人们地球就在人类手中。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今年11月,COP29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各国将就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寻求共识。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转型是否面临安全顾虑上升的挑战?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就上述问题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当前全球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绿色转型面临压力和挑战。能源转型会否增加能源安全风险?

  邹骥:首先需要辨别对“安全”的关注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特别是当它与绿色转型和能源转型对立时。我会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回答:这是假命题。

  目前,油气等化石能源并不能代表“安全”,特别是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化石能源进口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对中国和大多数国家而言,可再生能源是可以使用的最安全的能源。虽然在建立初期,可再生能源体系面临众多挑战,但一旦建立成型,路会越走越宽阔,因为太阳能、风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正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

  在谈论安全观时,我们认为出于安全考虑需要迅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不安全因素。目前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前景,并且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并不对立,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越快,就能越早实现能源安全。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世界能源转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否发生变化?

  邹骥:中国于1992年参与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到1000美元,尚属中低收入国家。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大量建设重要基础设施,需要发展,也就需要拥有排放权。

  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0美元,人均GDP增长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完全不同。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增长的动能和支柱产业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将主要依赖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芯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持经济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增加正逐渐与排放脱钩,能源弹性和碳弹性都在下降。如今我们希望享受更好的环境,进而也更加关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

9月1日,四川成都,比亚迪展馆内的仰望U9纯电车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新能源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过去十年间,中国光伏成本降低了约80%,为中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逐步凸显。今天中国在世界能源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已非空谈,而是有企业、技术、成本,和已经实现几万亿元人民币级别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的现实。

  中新社记者:在全球绿色转型中,中国还能在哪些方面作出进一步切实贡献?

  邹骥:截至今年7月,中国风光装机合计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既定目标。中国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实质性推动作用,且应更积极地向前发展。

  “小院高墙”和破坏遏制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反而是应当合作解决日益迫切的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拥有不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绿色转型有力的践行者和实施者,有责任和能力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6月13日,航拍位于江西九江瑞昌市洪下乡的蜈蚣山风电场。魏东升 摄

  中新社记者:未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有哪些合作与讨论空间?中国在其中可以发挥何种作用?

  邹骥: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全球的一半。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需在2030年前的剩余时间内,将年均增速提高36%才能实现设定目标。报告指出,即使所有国家都全面落实当前目标,世界距离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至11000吉瓦以上的目标仍差30%。

  气候问题如此严峻,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加速相关领域发展。气候雄心不能是空中楼阁,而应建立在可行的实施基础之上。中国的光伏、风能、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奠定了全球绿色转型的产业基础。

  中国有信心,也具备条件来实现气候目标,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此作出贡献,依据科学技术原理,遵循市场逻辑,倡导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将自身利益与全球利益相融合。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巴黎协定》进程。(完)

  受访者简介:

邹骥。受访者供图

  邹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在经济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综合决策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曾担任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并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

  • 相关阅读
  • “龙马组合”赴九天 中国空间站首迎“90后”

      中新社酒泉10月30日电 题:“龙马组合”赴九天 中国空间站首迎“90后”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中国空间站,我回来了!”“我们‘90后’也来了!”  10月30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即将出征之际,神...

    时间:10-30
  • 国台办:赖清德当局虚构历史依据是典型的数典忘祖、民族败类

      中新网10月30日电 国台办3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79周年纪念日,尽管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否认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但是岛内各界和民间团体纷纷进行纪念,并呼吁恢复“台湾光复节”...

    时间:10-30
  • 国台办:多项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举办

      中新网10月30日电 国台办3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在会上介绍了近期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情况。  朱凤莲表示,大陆方面积极支持两岸文化交流,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10月23日...

    时间:10-30
  • 国台办: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坚决反“独”促统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中新网10月30日电 国台办3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近日,有岛内人士指出,台南市孔庙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石牧民利用职务之便,在孔庙导览解说上宣扬“台独”意识,质疑“孔庙要变‘台独’庙”。对此有何评...

    时间:10-30
  • 国台办:任何刻意曲解历史的言论,都无助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

      中新网10月30日电 国台办3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台陆委会、海基会否定“九二共识”的言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在会上表示,“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和重要作用是非常清楚的。  1992年10月,海协会...

    时间:10-30
  • 国台办:近2500个大陆景区对台湾“首来族”游客推出促销活动

      中新网10月30日电 国台办3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介绍,截至目前,累计有近2500个大陆景区对台湾“首来族”游客推出促销活动。  朱凤莲介绍,据了解,继大陆1200多个景区推出台胞来大陆...

    时间:10-30
  • 一年“考”两次 “神舟”行愈稳

      中新网上海10月30日电 题:一年“考”两次 “神舟”行愈稳  作者 郑莹莹 马帅莎 缪新培 郭旭鹏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

    时间:10-30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新网酒泉10月30日电 (记者 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1时,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按任务计划...

    时间:10-30
  • 蔡旭哲重返太空 家人盼平安归来等着给他包饺子

      中新网衡水10月30日电 题:蔡旭哲重返太空 家人盼平安归来等着给他包饺子  作者 陈林 崔志平 谌诗雨  30日,在蔡旭哲的家乡河北衡水深州,当电视机中传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时,此...

    时间:10-30
  • 什么是“医保家庭共济”?哪些亲属可共济?一文读懂→

      记者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今年1—9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金额达305亿元,18个省份及四川半数统筹区进一步扩大共济范围到近亲属。什么是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如何参加家庭共济?哪些亲属可共济?这超300...

    时间:10-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