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盛世修典,感知绘画里的文化根脉

2024-11-01 08:5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咫尺之图,描百千之景;渔樵耕读,绘世态人情。从《洛神赋图》到《千里江山图》,从兰亭雅集到垅上踏歌,绘画中藏着中华文明怎样的基因密码?

金秋十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之专题展览“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正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精选的220余幅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让参观者得以一站式饱览中华文明长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需要贯通古今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正是这样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盛世修典,留存传世之作。

历代名画历经岁月沧桑,有的离散海外,有的自然老化。以采集数字化高清图像的形式完成名画整理汇编,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作答。

奔波数十万公里,往来通信、信函数以万计;先后出版历代绘画全集60卷226册,收录绘画藏品12405件(套);识别一篇题跋、一枚印章的准确信息往往要查阅数万字资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编辑团队经历的千辛万苦。

这是中国首次对世界范围内留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与汇编。国际学术界评价,这是“古典艺术史不可替代的永恒记录”。这背后,是一个文明大国昂扬的文化自信。

坐在资料几乎堆成小山的办公室里,“大系”项目负责人颇为感慨,“‘大系’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做好保护、利用、研究,更好地续写‘大系’下半篇大文章。”

以图证史,水墨画卷讲述文明故事。

文史故事、典章礼仪、人物线条、山水笔墨、花鸟色彩……绘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记录文明的载体。以图证史,“大系”的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如何将图像数据转化为人工智能可调取和分析的知识?这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青年学者陈晓皎正在钻研的课题。围绕“大系”成果,浙江大学加快构建艺术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团队参与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则从“大系”中得到启示,出版了“宋画中的鸟类”一书。174幅宋画作品中,包含了67种可辨识的鸟类。陈水华得出结论,“我国宋代早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学传统。”

典藏共赏,千古丹青走近寻常百姓。

走遍千山万水,“大系”编纂完成。从编辑部走出,“大系”走进文博场馆、教学课堂、城乡社区,走向海外。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持续举办,展出作为“大系”编纂过程中档案记录的高清打样稿,近700万人次参观。2022年至今,已在英国伦敦、意大利威尼斯等地举办了11场海外特展。

绘画中如何表现丰收场景?日前,“农为邦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农耕文化特展在江西泰和县举行,《五牛图》等180件高清打样稿,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宋代妇女的着装有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中的饭店如何布局?“大系”项目专家对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小学美育课印象深刻,“传播的意义不亚于编纂,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良渚港畔,一座场馆在加紧改扩建。杭州余杭区委宣传部部长倪伟俊介绍:“这里将建成一座典藏馆,让‘大系’安家落户,实现永久展陈,持续开展研究转化。”

“大系”为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盛世典藏,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历史借鉴。中华文明的长卷,必将绽放新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法治江淮行|让网络普法插上科技的“翅膀”

      央广网合肥11月1日消息(记者费权)“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小河流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两层。”这首已远去的歌谣,唱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肥。70多年弹指一挥间,随着“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战略...

    时间:11-01
  • 成功“捕捉”黑洞、伽马射线暴……这颗卫星有7双“眼睛”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今天(10月31日)在轨交付,并正式命名为“天关”卫星。  命名为“天关”  目标是发现和研究暂现天体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于今年1月成功发射,目标是发...

    时间:11-01
  • 车上听广播难在哪儿?国家强制安装政策进展如何?来看独家调查

      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车载娱乐和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智能网联汽车开始在车载无线广播接收终端的基础上增加网络音视频接收模块,不断丰富传播形态和视听消费...

    时间:11-01
  • 中国驻荷兰使馆发言人就荷兰议会代表团窜台发表评论

      中新网海牙11月1日电 中国驻荷兰使馆发言人11月1日就荷兰议会代表团窜台发表评论,敦促荷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恶劣影响,以实际行动维护中荷关系发展大局。  评论表示,近日,荷兰议会...

    时间:11-01
  • 中方:朝俄是两个独立主权国家,如何发展双边关系是他们自己的事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张素)11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朝俄是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中方不掌握朝俄双边交往合作的具体情况。  据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对中国在朝鲜向俄派...

    时间:11-01
  • 日本和欧盟将签署“安全与防卫伙伴关系协定” 中方回应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张素)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11月1日起访问日本,访日期间,日本和欧盟将签署“安全与防卫伙伴关系协定”。另据报道,该协定主要针对中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月1日在例...

    时间:11-01
  • 福建漳州:漳台教育“云端织梦”,共绘融合发展璀璨画卷

      中新网漳州11月1日电 (郑美玲)11月1日,福建漳州市龙文区教育局开展漳台教育融合发展之“云教研”活动,牵手漳州、厦门、台湾地区的小学数学名师,深化名师间的智慧碰撞与合作,探寻闽台教育融合新航道。图为漳台...

    时间:11-01
  • 福建大田:一盏美人茶 缘结两岸情

      中新网三明11月1日电 (叶长江)11月1日,2024年海峡两岸美人茶大会在福建省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举办,近300名来自两岸的茶农、茶商参与,共叙茶缘、共话茶事、共谋茶业。图为活动现场。叶长江 摄  一盏美人茶...

    时间:11-01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有哪些亮点?领队解析多项“首次”

      中新社广州11月1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雪龙2”号11月1日从广州出发,奔赴南极。此次考察预计将历时近7个月之久,这也是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后的第一次考察,依托“三船”“五...

    时间:11-01
  • 2024“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会议西安召开 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

      中新网西安11月1日电 (杨英琦)“《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指出,各方鼓励拓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可以说,本次硬科技创新大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会议的召开是西安...

    时间:11-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