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神舟夜泊东风城 神州再迎游子归——写在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平安归来之际

2024-11-05 09:24:36

来源:新华社

浩渺星河泛舟192天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11月4日凌晨,划过夜幕,成功抵达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轨期间,这个全部由“80后”组成的乘组,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指令长叶光富刷新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纪录,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一年的航天员。

此时,东风航天城秋色正浓;归来,神舟十八号乘组收获亦丰。

再踏层峰辟新天

8月8日,一场趣味“天宫运动会”在中国空间站拉开帷幕。

微重力环境下,01号选手叶光富一个背越式跳高,跳到了离地面400公里的“高度”;02号选手李聪上演“水花消失术”,向前翻腾一周;03号选手李广苏以跳远中的“挺身式”传递火炬,这个在地面只能维持一瞬的动作,在太空可以任意保持。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交流的画面。 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与此同时,第三十三届夏季奥运会在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斩获40金27银24铜,创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最佳战绩。闭幕前一天,国乒女团实现五连冠,为中国代表团斩落夏季奥运会第300金。

体育与航天,一个是人类向内的极限挑战,一个是人类向外的无限探索,却凝聚着共同的精神:超越自我、敢于拼搏。

5月28日,神十八乘组密切协同完成首次出舱活动,用时约8.5小时,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叶光富再度漫步太空,李广苏第一次体验“太空行走”。

2024年5月28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作业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体验了没有翅膀也能自由飞翔的感觉。”李广苏在茫茫宇宙中感叹。

“你在舱内不就感受过了吗?”叶光富问。

“不一样。”李广苏说。

他们二人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上面的航天员签名见证了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纪录——

景海鹏成为我国首位四度飞天的航天员,也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相互配合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我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7月3日,神十八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当李聪在舱外航天服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中国航天员已圆满完成17次出舱活动。

2024年7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上)、叶光富(下)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作业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今年,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飞入太空25周年。从无人到有人,从舱内到舱外,再到全构型的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不断书写新的历史——

杨利伟代表中国人圆了千年飞天梦;刘洋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神十四、神十五两个乘组“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模式……这一次,叶光富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一年的航天员。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神舟飞船“一年两发”已成为常态,更多纪录不断刷新。同时,“国家太空实验室”功能不断凸显,科学的无人区也迎来了更多攀登者。

随神舟十八号上行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0余天,实现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院士团队的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

“自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师吕从民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立项实施至今,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服务国计民生。

永无止境,再踏层峰。

10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工程全线正在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

无疑,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笃行何患不成功

“推返分离。”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蓝色星球已近在眼前,但在回家之前,飞船返回舱还要经受穿越黑障的考验——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温度剧增,导致气体分子与飞船表面被烧蚀的材料均发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鞘套。

这一阶段,飞船返回舱内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异常乃至中断,地面对其跟踪测量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刚进入黑障区,敦煌测控区光学组组长李生涛便准确捕捉到返回舱的实时高清图像。

神舟十五号任务时,敦煌测控区聚合雷达和光学两种手段,第一次实现在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我国测控系统不断积累技术潜力,跟测手段越来越可靠多样。

“青山发现目标。”1时07分,飞船飞出黑障。

“青山双捕完成。”东风测控站负责人罗嘉宇清亮的口令,意味着已第一时间与飞船建立双向话音通道,实时接收飞船信息。

“为了让航天员回家之路更稳,在神舟十八号搜救回收任务准备阶段,我们团队进行了20余次全流程演练,对设备的检查维护,细致到每一根线缆、每一个接口、每一块控制板。”罗嘉宇说。

“第三次预报落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的口令,瞬间传到东风着陆场。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由1支直升机搜救分队、1支载有伞降队员的固定翼飞机搜救分队、1支地面搜救分队组成的整张立体搜救网迅速收拢。漆黑的夜幕里,点点光亮向同一个经纬度坐标汇聚、流动。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此夜无月,气温已低至零下。暗夜低温使得目标搜索发现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为此,各分队都做了充足准备——

“按照使救援现场亮如白昼的思路,我们筹措了各种照明器材4型18套,在神舟十四号夜间搜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着陆现场照明保障手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王正军说。

航天员医疗救护队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御寒物资。同时对医监医保车进行维护,确保低温条件下也能够温度适宜。医疗救护队队长马海鑫提到:“为防止夜间登车出现意外,我们在医监医保车尾板贴上了荧光反光贴。”

空中分队胡承贤介绍,他们进场以来已组织10余个场次的飞行训练。任务机组配备了双机长、双机械师,每架机增强配备了领航员,飞行员人均飞行3100小时以上,且都有多次搜救回收任务经历。

脚踏实地迎暖

11月4日1时24分,返回舱安然落地。“神舟十八号报告,已经安全着陆!”指令长叶光富的声音传来。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从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几百公里外,玉门关应急备降搜救队石小强,转头与队友开玩笑道:“又‘白跑’一趟!”很少有人知道,从神舟十四号任务起正式设立的玉门关应急备降场,还有一群默默守护航天员的人。他们从未见过返回舱着陆,但每次搜救回收任务都对标东风着陆场演练出动。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时无备。中国航天的“双保险”体现在很多方面。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神舟五号任务备份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陪伴杨利伟完成出征仪式。时至今日,备份航天员乘组也是惯例。神舟十二号任务起,我国载人飞船发射采用“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模式。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备份的运载火箭与载人飞船可以执行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广苏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载人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笃行不怠。

直升机搭载神十八乘组起飞,飞向附近某机场。在那里,一架专机正等候着把他们平安送到北京。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戈壁滩迎来晴朗的一天,中国航天人又踏上新的征程。

文字记者:李国利、刘艺、高玉娇

海报设计:马发展

视频记者:李国利、杨志刚、彭源、叶紫嫣、张嘉晋

统筹:杨茹、张皓凝、郑雅宁、周咏缗、王宇轩、孟洁

  • 相关阅读
  • 提升“颜值”与“价值” 贵州加大对赤水河生态修复治理力度

      中新网贵阳11月5日电 (周燕玲)“刚进行完赤水河的鱼类资源监测工作,每天能打捞到二三十斤鱼,其中不乏长江鲟、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监测情况...

    时间:11-05
  • 山东探索“森林粮库”实现路径 加快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中新网济南11月5日电(记者 孙婷婷)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赵晓晖5日表示,该省积极探索“森林粮库”实现路径,多措并举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山东支持各地利用符合...

    时间:11-05
  • 黑龙江有264.3万技能人才 力争2035年培养50名“大国工匠”

      中新网哈尔滨11月5日电(记者 王妮娜)“黑龙江省明确任务书和路线图,通过实施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促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5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名左右...

    时间:11-05
  • 10分钟缩至1分钟内 内蒙古推进口岸智慧化改革

      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5日电 (记者 李爱平)“满洲里铁路口岸优化整合车底扫描、辐射探测等设备信息采集和应用,实现对每车厢信息采集时间平均2秒内完成,整列操作时间从过去10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内蒙古自治区商...

    时间:11-05
  •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湖北咸宁:桂花在基层民主协商的土壤上茁壮生长

      中新网咸宁11月5日电 题:湖北咸宁:桂花在基层民主协商的土壤上茁壮生长  记者 武一力  时值晚秋,湖北咸宁的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桂花香。记者5日随“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

    时间:11-05
  • 中新网评:《中国人》击碎了他们的“玻璃心”

      中新网11月5日电(华同欣)暌违11年,刘德华重返台北。11月1日,一曲《中国人》荡气回肠,现场歌迷齐声合唱。沸腾的小巨蛋体育馆,让绿营真坐不住了。民进党民意代表王定宇、政策委员会执行长王义川率先发难,抹红...

    时间:11-05
  • 11月中旬择机发射 天舟八号飞行任务标识调整

      中新网11月5日电 据中国载人航天官微消息,受超强台风“摩羯”影响,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策对天舟八号任务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将于11月中旬择机发射。据此,对天舟八号飞行任务标识进行适应性...

    时间:11-05
  • 五年来江西警方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3.1万起

      中新网南昌11月5日电 (记者 李韵涵)5日,江西省公安机关“加快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五年来,江西警方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3.1万起,有效遏制全省电信网络诈骗...

    时间:11-05
  • 山西突出泉域保护 千年晋祠泉水位创新高

      中新网太原11月5日电 (杨佩佩)5日,记者从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2024年10月31日,千年晋祠泉水位超出泉口0.63...

    时间:11-05
  • 雄安新区激发“文化+”活力 赋能城市建设发展

      中新网雄安11月5日电 (赵丹媚 朱胜利 李连成)文化和科技融合,光影与城市交织,连日来,“未来之城”雄安给民众带来许多“妙不可言”的体验。  观看《硅基时代》《异星救援》《八十光分》等科幻片,感受科技与...

    时间:11-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