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中国经济怎么看

任 平

2024-11-11 10:3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大家普遍关注热议。

  从中,有人只看到了问题。分季度看,5.3%、4.7%、4.6%的经济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单看第三季度,7、8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由此便对经济增长前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等怀有疑虑。

  更多的人既正视了困难,更看到了有利条件和因素。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4.8%,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个别经济体增速虽然相对较高,但其经济总量和增量与我们不在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不妨再来看看,一段时间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的围堵打压持续加码,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

  二是内需不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稳投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面临销售疲软、效益下滑、市场预期走弱等情况。

  四是一些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有的地方化债难度较大,有的基层财政困难,有的企业出现裁员降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放缓。

  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当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沉着应对,特别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决策、果断出手,及时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着力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效果正在显现。9月以来,工业、消费、投资和股市、楼市等领域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变化越来越多,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改善,不少经济指标增速回升。

  总的看,我们顶住下行压力、克服困难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调整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由探底到筑底再到回升的演变迹象越来越明显。

  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加快落地,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将不断增多,四季度经济运行大概率呈回升向好态势,全年有望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金砖国家推动。彭博社认为,中国仍将在未来五年成为全球增长最大贡献国。

  “要登绝顶莫辞劳”。当此之际,我们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经济形势,纵观全局、把握大势,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应对问题和挑战,全力以赴把经济搞上去。

  (二)

  应对新情况,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正常波动,当多一份平常心。看增速,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虽有波动,但幅度不大,仍在“5%左右”的预期目标附近。看增量,同比增速虽有所回落,但第三季度经济总量仍比去年同期高12934亿元。

  推动结构调整,当多一份进取心。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6.6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化解转型阵痛,当多一份自信心。前三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5%;集成电路产量、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6%、22%;新能源汽车产量、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1.7%、12.5%……这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有力表现,让我们更有定力。

  全面看,有两面;两面看,就全面。

  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好、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增长空间大等优势依然存在。

  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从发展方式转型,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变革、发展动能转换,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转型阵痛躲不开、绕不过。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坚定迎难而上、再铸辉煌的决心和信心,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决不能因为有困难和挑战就半途而废、回头倒退,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

  从根本上说,打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关键在科技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创新发展正展现出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

  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正处于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必然会遭遇各种阻碍遏制。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勉励科研工作者“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各项措施正加紧实施。去年我国研发投入R&D经费的总量首次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既急不得,也等不得,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抓下去,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突破“卡脖子”问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三)

  越是挑战严峻,越要一鼓作气越沟迈壑,看准了就抓紧干。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扩内需增量政策重点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费上,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出台有力有效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一揽子增量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具有很强针对性。

  “两重”“两新”加快推进,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等形成化债“组合拳”为地方发展减负担、增动能,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机制……一揽子增量政策既注重解决当下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着眼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逻辑性。

  加强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消费、收入分配等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用好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统筹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工作衔接……一揽子增量政策坚持系统施策、长短结合,充分体现系统性。

  加快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加快推出,发挥着引领作用。

  9月份,工业、服务业、消费、预期等指标好转,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1%,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5个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环比增长0.2个百分点……

  10月份,房地产市场交易趋于活跃,多个指标在较长时间同比下跌后出现正增长。其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分别增长14.1%、47.3%,其他很多城市商品房网签成交量也在不同程度增长。自2007年以来,“银十”成交量首次超过“金九”。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作用下,市场活跃度快速回升、企业经营预期较快改善、内需潜力有效激发、工业服务业增速加快。

  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强信心、促增长效果持续显现,金融市场迅速反应,股、债等市场反应都比较积极正面。

  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吃劲的时候更需要稳住劲。当不得“疯牛”,要当“慢牛”。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中国经济一定能稳扎稳打、行稳致远。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关键时期、关键一年,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最需要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足干劲。风雨无阻向前行,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1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30秒可供水扑救超40米建筑 一起看北京中轴线上的防火“黑科技”

    救援力量,如何3分钟抵达故宫的任意角落?相对高度45.7米的万春亭,如何实现30秒供水扑救?现代消防设施如何与古建筑完美融合?在今年的“119”消防日,总台记者带您探访北京中轴线上的“蓝色守护”,看看大型古建筑群...

    时间:11-09
  • 踏上红色土地丨船工后代眼中的“长征第一渡”

    于都河畔,船工后代李明荣老人站在“长征渡口”前,讲述着父亲李声仁为红军渡河掌船的往事。“渡江一般都是在晚上,半夜饿的时候,就把米从口袋拿出来放到嘴巴里嚼,嚼碎以后舀几舀河水咽下去。苦一点、累一点,比起...

    时间:11-09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西部篇|手撕金属,从哪来?

    新华社兰州11月8日电(记者范培珅、王铭禹、刘雅萱)秋末冬初,西北渐冷。走进“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大型辊轧机反复作业,超薄纯镍带材闪着银色光芒缓缓下线。“这款超薄镍带厚...

    时间:11-09
  • 独家视频丨歼-35A来了!震撼原声、高清大图带你直击现场

    今天,万众期待的中国新型隐形战机歼-35A出现在珠海金湾机场上空,并进行了首次场地适应性训练。(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李宁 吴天白 陶嘉树 陈羿伽)...

    时间:11-09
  •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明年“六一”起施行!学前教育法来了

    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障学前儿童合法权益,对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学...

    时间:11-09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河南淅川:渠首柑橘丰收满园“金”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地处秦岭余脉,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十分适宜柑橘生长,是远近闻名的“中原柑橘之乡”。当地种植柑橘生态高效林果,产出的柑橘果靓皮薄、酸甜多汁,每到成熟...

    时间:11-09
  •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中国永远是美国企业的重要市场

    作为拥有200多家在华经商美国会员企业的组织,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已连续七年参加上海进博会。日前,总台央视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中美商贸合作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他表示,进博会不仅为他们搭建起了...

    时间:11-09
  • 第七届进博会|新华社经济随笔:7年进博,让世界读懂中国经济之美

    新华社上海11月8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7年进博,让世界读懂中国经济之美新华社记者韩洁、周蕊相约上海,博览世界。自2018年以来,每年如期而至的进博会,成为中国与世界不变的约定。行走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偌大的...

    时间:11-09
  • 世界古典学者: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意义重大 -

    中国日报11月8日电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5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有哪些深意?听听世界古典学者们怎么说。...

    时间:11-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