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拉新十年 | 跨越万里的梦想之旅 哥伦比亚青年邂逅中国地铁

2024-11-18 19:10:18

来源: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中国和拉美虽然相距遥远,但共同的梦想和追求将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年是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目前,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一个个互联互通项目的落地,已成为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在南美国家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两年来,该项目“运维骨干培养计划”共计50名学员在中国西安进行专业培训。

哥伦比亚青年如何在中国实现职业理想和抱负?一起了解这场跨越万里的“地铁之约”。

跨越万里追寻“地铁梦”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是迄今为止拉美最大的特许经营项目,同时也是哥伦比亚第二条、首都波哥大的第一条地铁线路。2019年,由中国港湾和西安地铁组成的联营体竞标成功,预计将在2028年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10月,40名哥伦比亚青年来到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为期12个月的中文、地铁理论及实操技能培训。这是迄今为止哥伦比亚最大的专业赴华学习团。

这些年轻人都是哥伦比亚著名高校的工程机械、城市交通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虽然并不是第一次离家,但去往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进行长达一年的学习,他们除了期待,内心也有些许紧张。中国是什么样的?在那里的学习会顺利吗?很快,他们就自己找到了答案。

“大家好,我叫林娜,一年前我们来到中国学习地铁的运营和维护,欢迎来到中国”;

“大家好,我叫林帅,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享受生活,一年很短暂”;

“大家好,我叫唐李奥,中国和哥伦比亚是一家人,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大家好,我叫马鲍罗,我会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从左至右依次为:马鲍罗、唐李奥、林帅、林娜

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培训课上,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运维骨干培养计划”首批来华培训学员的出现,让新学员们倍感亲切。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运维骨干培养计划”第二批学员、机械工程师杰西卡

杰西卡:“幸运的是我们是第二批,拥有第一批10 名工程师的相关经历作为经验。他们给予了我们极大支持,给我们讲了饮食文化,以及如何适应中国的生活。我们正在很用心地学习中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之后要上的那些专业技术课程。”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运维骨干培养计划”第一批学员、机械工程师马鲍罗

机械工程师保罗•马丁内斯去年9月份来到西安学习,有一个中文名字——马鲍罗。他是波哥大地铁项目首批外派中国的学员,未来会成为本国第一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人,又是第一次来到遥远的中国,很多个“第一”,让马鲍罗既倍感骄傲,又充满期待。

马鲍罗:“在哥伦比亚我们没有地铁,我们到这里要学习很多哥伦比亚没有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教(其他)哥伦比亚人,这个机会非常好。我觉得西安地铁是最好的!因为每个地铁站都修得很漂亮,服务非常好,非常干净。波哥大地铁(一号线)和西安地铁会是一样的,我很期待! ”

整洁干净的西安地铁站

马鲍罗在进行实操培训

初到西安,马鲍罗和同学们被西安地铁宽敞明亮的车站车厢、疾驰而过的地铁车辆、安全有序的客流引导吸引,理论学习中,信号控制、轨道维护、车辆检修,每一个专业名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学习起来也格外认真。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老师们带着他们去广州、武汉等轨道交通发达的城市实地探访学习,了解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此后,他们还在西安地铁进行了实操培训。现如今,马鲍罗已经可以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在他看来,地铁运营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故障。

马鲍罗:“因为驾驶一辆地铁还是挺容易的,你其实只需要推动那个手柄,按那几个按钮就可以驾驶。但是遇到故障的时候,每一个人他处理的情况是不一样,这取决于他的灵敏度以及他对故障处置的一个机敏性,这个是非常难的。 ”

对马鲍罗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学习在哥伦比亚从没接触过的轨道交通技术和地铁运营的确很不容易。但通过这一年来的实操和理论学习,第一批10名哥伦比亚学员已经全面了解了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维修维保和故障处理能力。

哥伦比亚地铁青年爱上中国

学员们边学边练,也掌握一些中文。在电子工程师唐李奥看来,中文学习成果让他颇有成就感。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运维骨干培养计划”第一批学员、电子工程师唐李奥

唐李奥:“这一年来最大的挑战毫无疑问是语言。中文学习肯定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这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另外就是文化,我每天都在学习更多的中国文化,在不断地适应。这一年来最让我开心的事,或许就是能够去了解中国文化,能够去知晓中国背后所承载的伟大历史,还能见识到大城市、大型建筑以及基础设施等。每次我在中国旅行,这一切都让我惊叹不已。 ”

在中国学习生活了一年多时间,这些哥伦比亚年轻人对中国逐渐熟悉起来。从初来时只会说中文“你好”,到现在关于轨道交通专业的中文名词脱口而出,有时还会蹦出几句关中方言,甚至几天不吃口“三合一”拌面就馋得慌……

这些海外学员专业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越来越喜爱古都西安的生活和文化。

唐李奥:“我觉得西安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有很多特别漂亮的地方,这些地方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也在这座城市遇到了特别友善的人。相信我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去过的地方、结识过的人,还有他们对待我的方式,都将是我一生铭记且珍视的。 ”

和唐李奥一样,马鲍罗也已经完全爱上了西安这座城市。他说,一年前初到西安,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词——美丽。很多人穿着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展现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当这一切与建筑物的灯光以及宏伟壮观的气势相结合时,就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更让马鲍罗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马鲍罗:“和哥伦比亚不同,这里在组织管理方面要求很严格。中国人知道如何调配员工,以便能在规定日期精准地完成所有的业务操作。在加班问题上也很严肃认真,把完成任务置于最优先位置。哥伦比亚人已经习惯了按预定时间准点到达,但是中国人则习惯提前几分钟到,会提前准备。”

马鲍罗说,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他期待将在中国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家乡,也憧憬着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早日建成。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效果图

电子工程师唐李奥也同样满怀期待。他说,希望中国未来会为自己的国家带去更多经验和技术,推动哥伦比亚的交通发展。

唐李奥:“我认为中国未来带给哥伦比亚的,应该是出行便利性方面的经验举措等。比如高铁、道路建设、城市内部桥梁的建设,这真的很了不起,它们能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所以如果说有什么是中国应该带给哥伦比亚的,那就是出行便利性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效果图

“我觉得我们的心很近”

林娜是10名外籍学员中的一位女学员。对于女生从事轨道交通运营工作,她觉得“很酷”。她说:“我很期待有一天能坐在驾驶室里开动地铁,但我知道,在这之前还要掌握很多知识。”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林娜也会拿出手机复习知识要点,她甚至还利用2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一套线上测试。她说,自己和同学们回到哥伦比亚后,需要统筹安排好一条地铁线路的所有相关事宜,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胜任工作。

林娜:“我想把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带回哥伦比亚,因为他们建造地铁的技术很棒。我在中国吃到的辣椒很好吃,我也想跟我的家人分享。”

对于很多初到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辣椒一定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刚到西安没多久的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运维骨干培养计划”第二批学员杰西卡在接受采访时,就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辣味印象深刻。

杰西卡:“中国美食很辣,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虽说辣,但真的特别美味,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特别浓郁可口。对我来说,适应这种辣的食物需要一个过程。除了辣椒,我觉得中国的建筑很有特色。我们最近参观了西安钟楼,感受到中国建筑所呈现的历史感。”

虽然离家万里之遥,但杰西卡对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她和同学们在西安的学习,将采取“企业+高校+专家”的多元化学习模式,通过实操和理论学习,来全面了解并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知识、操作方法。

杰西卡:“我觉得自己能成为佼佼者,来到这里真的特别荣幸。对我们国家来说地铁是一个梦想,我们要在这里学习高科技技术和地铁相关知识,带回波哥大并让梦想成为现实,也就是让我们的城市拥有地铁。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都清楚自己身负的职责。 ”

中国正在推动哥伦比亚多年以来的“地铁梦”真正实现。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2028年竣工后,哥伦比亚首都市民就将享有和西安一样便利的公共交通。

机械工程师马鲍罗说,哥伦比亚和中国,已经因为地铁拉近了距离。

马鲍罗:“哥伦比亚和中国很远,因为我坐飞机坐了36个小时,但是我来到西安,学习了很多,我觉得我们的心很近。”

素材来源 |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财富故事》

策划 | 王鑫

联络 | 邓雪梅

图片 | 郭升 李扬

记者 | 王鑫 葛鹏 侯潇扬

签审 | 王倩

监制 | 蔡耀远

  • 相关阅读
  • 东西问·荐书丨用一本书了解巴西的“前世今生”

      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 题:用一本书了解巴西的“前世今生”  作者 崔白露  说起巴西,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对巴西的第一印象,可能会是广袤神秘的亚马孙雨林,拥有顶级球星的“足球王国”,热情奔放的桑巴舞,或是展现...

    时间:11-18
  • 入驻“天宫”超半个月 神十九乘组高效开展各项在轨工作

      央视网消息:上月底,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入驻“天宫”,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快速适应了失重环境。日前,细胞学研究等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如期推进,空间站监测维护、突发情况处置模拟演练等在轨工作也高效开展。  天地联...

    时间:11-18
  • 中欧班列丨以线织网,驶向美好未来

    新华社杭州11月18日电(记者卜寄傲、魏一骏)11月,中欧班列迎来了两件“大事”: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义乌中欧班列迎来开行10周年节点。它们意味着,中欧班列的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随着轰鸣的汽笛声,一辆满载着各色货物...

    时间:11-18
  • 各地打造新场景升级文旅体验 特色旅游人气旺

    央视网消息:初冬时节,各地创新升级文旅体验,特色旅游人气十足。内蒙古:火山地质公园打造新玩法眼下,内蒙古拉开冬季旅游序幕,让游客尽情体验北国风光。位于乌兰察布市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分布着30多座火山,被誉为天然的“...

    时间:11-18
  • 多彩海报丨向“新”而行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在即,广邀全球各界有识之士,齐聚江南水乡。今年峰会有哪些全新亮点?一组多彩海报带你看。...

    时间:11-18
  • 入驻“天宫”超半个月 神十九乘组高效开展各项在轨工作

    央视网消息:上月底,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入驻“天宫”,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快速适应了失重环境。日前,细胞学研究等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如期推进,空间站监测维护、突发情况处置模拟演练等在轨工作也高效开展。天地联动 模拟...

    时间:11-18
  • 老街区里潮流新|哪些“出圈”老街区 藏着天津的幸福味儿?

    因河而建,向海而兴。河与海在此交汇,赋予了天津这座城文明和繁荣。河之隽秀,海之磅礴。河海文化潮起潮涌,成就了这座城的星辰璀璨。昔日“河中舟樯林立、岸边楼台掩映”的盛景依稀可见;今日,河海津韵交相辉映,又怎一个“美”...

    时间:11-18
  • 乌镇时间丨智慧水乡见证,互联网改变世界,“枕水乌镇”成为“云上乌镇”

    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澎湃,让科幻走向现实。又是一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11年光阴,成就11次跨越——每年在峰会上展示的前沿科技,正一点一滴深度融入当地百姓生活。在这里,出行有自动驾驶车辆,看病可以到互联网医院……...

    时间:11-18
  • 产业旺 “丰”景好 地方“小特产”打造成增收“大产业”

    央视网消息:11月份开始,云南红河州蒙自市的蓝莓进入了果实成熟期,陆续上市。在蒙自市草坝镇蓝莓种植基地,一棵棵蓝莓树叶绿果紫,长势喜人。采摘工人忙碌于果树之间,将成熟的蓝莓摘入篮中。截至目前,蒙自市蓝莓种植面积达3.2...

    时间:1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