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中国行丨妙手千年!时光匠人背后的故事

2024-11-21 21:11:01

来源:海报新闻

记者:张大卫 仇晶 编辑:高雪婷 蔡溦

记者 高雪婷 蔡溦 辛然 报道

2023年10月,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陈培军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拥有57处世界遗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大量待修复文物深藏库房,急需高素质的文物修复师;而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18万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具备精湛修复技艺和理论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加少见。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好的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

中青年修复师挑起文物保护修复重担

可移动文物按照材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机质文物,如纸质、纺织品、漆木器等;另一类是无机质文物,比如石质、金属、陶瓷、壁画等。

杨海涛在修复彩绘泥塑罗汉像

90后小伙杨海涛是一位给无机质文物“治病”的修复师,他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让杨海涛最难忘的文物是一组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彩绘泥塑罗汉像。据杨海涛描述,殿内四十尊罗汉像均为坐姿,形象栩栩如生,做工细致到连眉毛、血管都分明可见,“就像四十个身材魁梧的僧人坐在我面前”。震撼之后,面临的就是文物修复考验。“这些彩绘泥塑的本体是泥胎的,而我们用的部分修复材料是水溶性的,稍有不慎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推进。”两年时间里,杨海涛随修复团队驻扎在当地,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冬天殿内温度在1℃左右,手冻得几乎伸不出来。夏天温度能达到38℃,一天要换两三套衣服。”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修复工作顺利完成,且该项目被评选为“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第一尊罗汉像修复前后对比图

“您一天能修多少页古籍?”

“这个要看文物的具体情况,遇到破损程度严重的书籍,一天可能只能修一页,而且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间断。”

张亚萌是一位古籍修复师,从业已有九年。分析检测、制定方案、拆书页、配纸、修补书叶、喷水压平、齐栏、捶平、打眼、订书、贴书签、做函套……古籍文物修复通常涉及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因此张亚萌经常一坐就是一天。“最难的一步是齐栏,需要一张一张地手工对齐一本书,没有任何技巧或机器辅助。”常年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张亚萌落下了一些职业病,胳膊还曾因修复文物受过伤。“时间不等人,现在只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张亚萌笑着说。

张亚萌修复的古籍前后对比图

任燕和张亚萌一样,从事纸质文物修复相关工作,她主要修复书画文物。“分析检测原材料、确认病害、除尘、清洗去污、PH值检测、揭画心、隐补、贴折条、全色、镶活、覆褙、砑活、装杆……”看起来像是i人的任燕,在谈到书画的修复时,瞬间变成了e人。任燕回忆,她修过的文物当中难度最高的是一件长14米、宽3米的巨幅书画,这幅画是吴冠中生平最大的一幅作品《树》,因尺幅大使得修复的每一步都变得非常困难。为此,修复团队量身定制了14米长的修复案台,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滑轨,方便修复人员能触及画的中间部分。任燕特别谈到,在修复高难度文物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这幅巨幅书画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这让她再次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任燕在修复巨幅书画

修复人员在滑轨上进行画心覆褙

采访中,任燕还特别提到了她手中的棕刷,“棕刷是用棕丝编扎而成的修复工具,修复书画时主要用于托合纸张、托绫、绢、刷浆及转边,书画装裱时用于黏合托纸、排刷、覆褙等。”这一看似简单的修复工具,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技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刷

老修复师回忆往昔:三年只练三个基本功

山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光同是一位有着44年从业经验的老修复师,主要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至今已修复过六七千件文物。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学习文物修复的经历,称练好基本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24岁就在省博学习修复,从学徒工做起,三年只练三个基本功,裁纸、托纸、排纸,没有接触过任何文物作品。”在他看来,练好基本功是做好一切文物修复工作的根基,不可急于求成。

张光同在修复文物

张光同感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博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他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在山东艺术学院、河北东方学院等高校教授文物修复方面的课程,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人。“过去我们是从学徒工做起,现在大学里也有了文物修复专业,培养方式发生了转变。”

张光同在给学生们上课

山东“定制”文物全科人才,助力基层文保事业发展

山东是文物大省,文物保护任务繁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和考古队伍建设,填补基层文物保护人才缺口,2024年4月,山东省推出文物全科人才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点向省内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这批学生每年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通过高考招生录取,本科4年学习考古学专业理论知识,成长为具备实操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能够胜任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们可走出校园,深入田野参与考古工作。并且我们的考古工地是对社会开放的,很多附近的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乡村干部等来参观我们的工地,每年大概接待上万人次的访客。”

学生们在进行田野实习

唐仲明对考古学专业的发展变化感触颇深。“过去考古学专业是一个相对小众、冷门的专业,全国从业人员仅几十万人。很多同学是调剂过来的,现在考古学专业基本第一志愿就会招满,有一些同学还主动地从别的专业转过来。”

陈尚霄入学时在山东大学留影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2024级新生陈尚霄是第一批通过文物全科人才计划进入山大的学生,她表示自己本身就对考古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山大师资力量雄厚,且“毕业即入编”,这三点因素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陈尚霄曾借助假期时间参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是相比于一些大博物馆,县城里的博物馆知名度低、人流量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大学四年增加了一项规划:“我加入了新媒体中心,想在大学期间多学习新媒体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借助新媒体提高县级博物馆的知名度,让更多文物走进大众视野。”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经过文物修复师的修复,他们才能重获新生,中华文明才能代代相传。如今,文物修复师和文物全科人才正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助力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合作单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 相关阅读
  • 台胞刘德文“灵魂摆渡”大陆老兵 盼两岸越走越亲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电 (黄欣欣)“两岸民众本就是一家人,一定要多多交往、越走越亲”,台胞刘德文21日在北京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上表示。11月21日,台胞刘德文在北京举办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上发言。 黄欣欣 摄  当日...

    时间:11-21
  • 登广告吁救台湾教育 区桂芝指现行课纲绑架所有师生

      中新社台北11月21日电 (记者 路梅)21日起,一则呼吁救台湾教育、废除现行课纲的广告出现在台北多处捷运站及公交车上。发起人之一、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语文老师区桂芝表示,现在的台湾,意识形态凌驾教育,对教育造成伤害,现...

    时间:11-21
  • 东西问丨刘志强: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为何受到世界关注?

      中新社长沙11月21日电 题: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为何受到世界关注?  ——专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11月18日至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

    时间:11-21
  • 东西问丨杨国荣:中国传统哲学蕴含何种人权思想?

      中新社上海11月21日电 题:中国传统哲学蕴含何种人权思想?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  作者 高志苗 樊中华  18日至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时间:11-21
  • 东西问丨意大利汉学家梅毕娜:人权理念研讨有何现实指向?

      中新社长沙11月21日电 题:人权理念研讨有何现实指向?  ——专访意大利汉学家、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梅毕娜  中新社记者 徐皇冠 文龙杰 刘双双  对中华典籍中人权理念的国际研讨,是关注历史...

    时间:11-21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揭晓 共塑两岸摄影中华语境

      中新社杭州11月21日电 (郭其钰)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颁奖典礼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开幕式21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两岸的一幅幅摄影作品立足弘扬中华文化,旨在打造两岸摄影的中华语境。  摄影是世界...

    时间:11-21
  • 73分钟凑5000万交保,台湾绿营官商“家底”有多厚?

      凑足5000万元新台币(约等于1112万元人民币)的现金,需要多长时间?  深陷民进党官商勾结风暴的台湾商人给出答案——73分钟。  这是近日岛内媒体争相报道的“台湾速度”,不免让人想起今年8月,民进党籍海基会原董事...

    时间:11-21
  •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全球市场七成!睫毛“眨”出百亿元大市场

    新华社济南11月21日电(记者冯媛媛、朱晓光)“颜值经济”悄然兴起,让眼妆的点睛之笔——假睫毛,受到越来越多爱美人士的青睐。你可能不知道,起步于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的假睫毛产业,如今已成为平度市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到10...

    时间:11-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