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安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2024-12-09 08:3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安徽考察调研,对民生福祉念兹在兹——

2020年8月,在位于合肥市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今年10月,在安庆桐城市六尺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安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以科技“含新量”,激发生活新动能

11月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发布,安徽居全国第七位;珠海航展,不少大国重器、明星装备都是“安徽造”;11月13日,合肥正式发布规划,计划未来3年构建城市空中交通载人运输网络……

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空天信息……前沿领域捷报频传,尖端成果纷纷涌现。创新,在安徽已经成为一种驱动力量、一种鲜明气质和一种生活方式。

科技为民,让生活更美好。

走进位于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你会改变对“玻璃”的认知。一块比A4纸还薄的玻璃,竟能做到百万次弯折不破损,如今这项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产品广泛应用在最新款折叠屏手机和汽车卷曲屏上。

国内最薄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最轻的空心玻璃微珠……在这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传统玻璃正被施以“科技魔法”,变身新材料,切实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服务百姓生活,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安徽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激发美好生活新动能。

U盘大小的高性能激光传感芯片模组,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大幅降低家庭火灾报警设备成本;一种夜晚自发光植物,白天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晚上则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光,化身天然的小夜灯……“皖字号”科技创新成果,向民生领域渗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场景丰富,让创新动力更充沛。

早高峰时段,合肥市包河大道高架桥上车水马龙,桥上各处的68个传感器,正实时搜集各项数据,传回后方的智慧监管中心。

给桥梁戴上“健康手环”,让它“开口说话”,正是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一部分。这一工程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进行实时监测,为守护城市安全运行建起一个立体化监测网络。

始于合肥的探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现了“从一域探索向全国推广”,在全国60多个城市落地。而负责研发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变,直接孵化“金娃娃”企业16家。

科技改变生活,生活催生创新。在安徽,科技进步的魅力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正在带来高品质生活。

创新生态,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人称“千载诗人地”的池州,如今有了一张新名片——“航天城市”。走进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枚直径3米多、全长50米的“智神星一号”火箭正待组装,明年上半年有望实现首发。

引入链主型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既开辟了发展赛道,也拓展了就业空间。据介绍,池州已签约落户商业航天项目4个,总投资111.2亿元,正在对接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20家。产业落地,无疑将提供大批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

事业能留人,产业可聚才。安徽通过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推进创业安徽行动,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场景良性互动,浓厚的科创氛围、创新气息,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奔赴而来。

一个指标很有说服力:作为曾经的劳务大省,安徽近年来人口净流入态势明显,去年合肥市人口增加21.9万。人口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人才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生态“含绿量”,塑造生活新空间

铜陵市狮子山独立工矿区居民安成美,今年1月份乔迁新居后,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菜市场干净又整洁,离家步行只需5分钟;上下楼乘坐崭新的电梯,再也不用爬楼梯;医院、学校走着就能去……

随着资源枯竭、矿山关停,因铜而兴的城区发展活力渐失,生态问题凸显。安成美清晰记得,当初一家人住在老楼里,附近地质灾害频发、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落后。

一边修复生态、整治环境,一边新建家园、打通路网,同时引进产业吸纳就业,如今的狮子山独立工矿区重焕生机,正向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嬗变。

安徽山川秀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长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巢湖、太平湖烟波浩渺,“三山三江两湖”构成精彩的山水版图。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诗意栖居的幸福空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现实考题。

狮子山之变是一个缩影。安徽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四廊两屏”重点工程建设,让生态屏障更牢固,让生态福祉更厚实。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江淮儿女的深情。淮河穿蚌埠城而过,是蚌埠人的“母亲河”。

但曾经母亲河“病”了,给城市带来的也是“痛”。防洪排涝能力弱,常常泛滥成灾;生态环境恶化,“临河不见河、近水难亲水”。

2022年,蚌埠启动“靓淮河”工程。一方面切滩、拓槽、疏浚、清淤,让主河道由原来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500米,复现“一条大河波浪宽”盛景;另一方面重新改造利用堤坡、滩地、河岸等近水区域,骑行道路、沙滩、栈桥、亲水平台一应俱全,大河沿岸化身“城市客厅”“市民公园”。

蚌埠靓淮,淮亮蚌埠。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居住、商业、产业类收益超70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座百余年来因水而兴的工业之城,开启了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的发展新阶段。

在新安江,皖浙两省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正着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在长江,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实现“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在巢湖,系统实施“五大工程”“四源同治”,巢湖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东方白鹳舞翩跹……

两组数据,直观展现了保护之效和发展之变——

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3,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9%;长江干流安徽段、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流总体水质均为优。

过去10年,安徽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近30%,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保护好山好水,发展向绿而行,绿美江淮“千里画卷”徐徐展开。

以治理精细度,增强生活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创新社会治理。

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改革创新传统的安徽,熔铸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转化,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等特色做法,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考验着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11月8日上午,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的石城广场上,一场社区招聘会正在进行。家住附近的求职者,不仅可以直接与前来招聘的企业面对面沟通,还可以扫码注册小程序,通过手机就可以接收附近的工作岗位推荐。

此外,依托网格化管理,社区党员、干部随时收集岗位信息和就业意愿;通过设立在社区或商超、银行的就业驿站,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就业体系,打通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就是如今在安徽普遍推广的“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品牌,它聚焦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借助信息化赋能,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结合”服务模式,提供常态化就业服务。

一项服务模式创新,同时探索求解社区劳动者就业难、小微企业招工难、基层治理难等问题,凸显着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意义。

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智能化水平,是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的重要途径。

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马鞍山市公安局行政审批科科长谢静现场演示了如何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点击“政民通·马上办”桌面交互终端,选择业务,“刷脸”核验,证明出具,整个过程用时约40秒。

办证明“无感”,幸福更“有感”。无证明办理,既便利了办事企业和群众,也节省了审核查验的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几乎让办事窗口前排大队的现象成为历史。

数据多跑路,群众就少跑腿,其中的关键是打破数字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截至目前,马鞍山共打通27个数据接口、23类电子证照接口,实现50类证明材料免提交,免提交率超90%。

科技赋能,无疑大大提高了治理效能。但要“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不可或缺,永不过时。

走进合肥市的中铁臻庭小区,宽敞明亮的住宅楼、修葺一新的健身步道、随处可见的绿植让人眼前一亮。

深入了解一番,这个小区更是不一般:4栋安置楼设计了11种不同的户型,尽量满足差异化、多样化需求;老年人较多,小区就增设了许多适老化设计,比如在儿童活动区设置老年人座椅,降低窗户把手方便开关……

很难想象,这样高品质的小区,是由老旧小区改造而来。而且,小区内500多户居民实现原地回迁,交付时间还较原计划提前了6个月,有何秘诀?

居民自治起到了关键作用。拆不拆,怎么建,居民说了算。由11名居民组成的居民征迁自治小组,参与征迁、建设、安置、治理全过程。

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还能住进这样的房子,以前哪敢想!”合肥仪表厂退休工人田宗金,住进了三居室的新房,脸上洋溢着笑容。

发展永无止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推进改革,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吴焰、刘维涛、邹翔、徐靖、罗阳奇)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09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外交部:台湾没有什么“国防部”

      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黄钰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台湾“国防部”称,在台湾周边海域发现中国军舰和海警船。中方对此有何评论?中国是否在台湾周边进行军事演习?  毛宁:首先...

    时间:12-09
  • 中方:望各相关方尽快找到恢复叙利亚稳定的政治解决方案

      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黄钰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已经结束,新政府即将成立。中方如何评论叙利亚局势?是否会和新政府建立联系?  毛宁:中方密切关注叙利亚...

    时间:12-09
  •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将于2025年1月6日至8日召开

      新华社权威快报|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将于2025年1月6日至8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会议同意明年1月6日至8日召开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记者:黄玥、王明玉  设计:苗夏阳  新...

    时间:12-09
  • 东西问·名家坊|聂卫平:为什么在AI时代,人类仍需要围棋?

      中新社成都12月9日电 题:为什么在AI时代,人类仍需要围棋?  ——专访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聂卫平  作者 贺劭清 陈选斌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是当今世界最久远、最复杂的智力博弈活动之一,被公认为代表人类最高智慧...

    时间:12-09
  • 东西问|石井刚:作为懂中文的学者,想把中国的新词介绍到日本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作为懂中文的学者,想把中国的新词介绍到日本  ——专访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东亚艺文书院院长石井刚  中新社记者 崔白露  今天,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越来越多国际学者将...

    时间:12-09
  • 相互参观军舰、文体交流…… 俄海军舰艇编队完成对青岛友好访问

      今天(12月9日)上午,俄罗斯海军护卫舰编队圆满完成对青岛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驶离青岛某军港。  上午8时许,俄罗斯“佩琴加”号中型海洋油船,“阿尔塔尔·琴坚扎波夫”号、“凛冽”号、“响亮”号护卫舰依次离港,北部...

    时间:12-09
  • 重庆綦江统一战线 :“綦事我在”助健康,百姓“医”路现坦途

      中新网重庆12月9日电题:重庆綦江统一战线 :“綦事我在”助健康,百姓“医”路现坦途  作者 马佳欣  治,还是不治?  查出患了胆结石后,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利群村62岁的朱国荣纠结了一年多:妻子患病在家,又没有子女在...

    时间:12-09
  • 吴泽桐任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中新网珠海12月9日电 (记者 邓媛雯)8日下午,珠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一次会议。  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吴泽桐为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决定吴泽桐为珠海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决定任命乔雷为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

    时间:12-09
  • 中国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明确家庭暴力证据标准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9日从中国公安部获悉,《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旨在进一步发挥家庭暴力告诫制度作用,积极干预化解家庭、婚恋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制...

    时间:12-09
  • 中国最高法发布惩治“蝇贪蚁腐”案例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法院9日发布依法惩治“蝇贪蚁腐”典型案例,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  本次发布的6个案例分别系发生在住房保障、教育招生、医疗保险、...

    时间:12-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