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首超1.4万亿斤,沉甸甸的丰收答卷(经济新方位·特别报道)

2024-12-14 08:3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

  科 技

       科技正成为“三农”发展最大增量。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 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和使用国。2023年,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超75.7亿亩次。高端智能拖拉机、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等高性能农机(具)广泛应用;丘陵山区玉米播种机、轨道运输机等实现“有好机用”;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农机装备打破国外垄断。

  高标准农田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不断改善。据了解,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各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把更多符合条件的农田改造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筑牢“藏粮于地”的物质根基。

  农业农村人才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乡村人才队伍质量结构持续改善,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投身乡村、逐梦农业蓝海。2012—2023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320万人,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良 种
  我国加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阶段性任务落实落地。全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85%。一批高水平种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种业领军企业成长壮大,产学研用一体化育种创新模式持续完善。

  绿色优质农产品
  我国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增强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应用,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城乡居民的餐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国纳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4.5万家、联合社达1.5万家。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持续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国积极培育壮大数字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能。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提高现代化水平,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约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

  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首次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再创历史新高。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1.4万亿斤,是季季接续的努力。每年的粮食生产分为夏粮、早稻、秋粮三季。今年,三季的成绩单都可圈可点。看夏粮,产量2997.8亿斤,比上年增加74.8亿斤,近9年中增产最多;看早稻,产量563.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560亿斤以上;看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效明显。

  1.4万亿斤,是高位增产的丰收。2015年至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首超1.4万亿斤,这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意味着预期目标顺利完成。粮食总产量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是政策措施有力,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今年,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一系列强农惠农举措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是科技支撑给力,激活单产提升关键变量。今年,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接续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启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创高产关键技术推广,加快高性能农机装备升级……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提高了10公斤,单产提高幅度为近五年最大。从全年看,预计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是各地落实党政同责、环环相扣,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亿万农民辛勤耕耘、苦干实干。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共同推动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高位再增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应当看到,尽管粮食产量已站上新台阶,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确保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让大国粮仓更加稳固。

  (本报记者  朱  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4日 05 版)

  • 相关阅读
  • 神舟十九号乘组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2月17日21时57分,经过9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再次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  据介绍,神...

    时间:12-17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中新网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7日21时57分,经过9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

    时间:12-17
  • 王毅出席亚信第七次外长会议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以视频方式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七次外长会议。  王毅说,25年前,亚信首次外长会议在阿拉木图召开,发表《亚信成员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

    时间:12-17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时间:12-17
  • 11月中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亿元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17日从中国应急管理部获悉,11月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亿元(人民币,下同)。  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各有关成员单位,对2024年11月中国自然灾...

    时间:12-17
  • 国台办:乐见包括上海居民在内的大陆居民早日恢复赴台旅游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7日表示,我们乐见包括上海居民在内的大陆居民早日恢复赴台旅游,民进党当局应尽早撤除对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的禁限阻挠。  有记者问,上海市副市长华源17日在2024...

    时间:12-17
  • 国台办:“双城论坛”给两市民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2024上海台北城市论坛”17日在台北落下帷幕。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当天在北京表示,此次论坛在深化两市合作上取得新成果,给两市民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  朱凤莲说,上海台北城市论坛自201...

    时间:12-17
  • 两屏三区、两轴多点 青海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中新网西宁12月17日电(记者 张添福)记者17日从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海不断构建“两屏三区、两轴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青海省...

    时间:12-17
  • 西班牙驻华大使:西中合作拥有无限可能性

      中新网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薄雯雯)“从经济交流、文化合作,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西班牙与中国的合作拥有无限可能性。”西班牙驻华大使贝坦索斯17日在北京如是说。西班牙驻华大使贝坦索斯17日在北京出席由中国...

    时间:12-17
  • 中方回应欧盟无端制裁中国企业:立即停止对中方甩锅推责

      中新网布鲁塞尔12月17日电 中国驻欧盟使团17日回应欧盟无端制裁中国企业,敦促欧方立即停止对中方甩锅推责、污蔑抹黑,立即停止损害中国企业和公民合法利益的错误做法。  有记者问,12月16日,欧盟宣布第15轮对俄制裁,...

    时间:12-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