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数字助力,将南京城墙搬上“云端”(华夏博物之旅)

2025-01-11 08: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瓮城东侧的南京城墙。

  图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

  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瓮城东侧的南京城墙。
  图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江苏南京城墙博物馆内展出的九级责任制铭文城砖。

  图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

  江苏南京城墙博物馆内展出的九级责任制铭文城砖。
  图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图表数据来源: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

  图表数据来源: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现长25.091公里的南京明城墙,竟然是一件“展品”。在江苏南京中华门瓮城旁、秦淮河边,有一座L形玻璃建筑,“消隐”在古城墙下,这就是由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升级”而来、于2022年建成开放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城墙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南京明城墙历史长、规模大、原真性好,也因四重城垣的完整结构和依山建设的特殊格局,成为南京的文化名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华介绍,南京明城墙由南京城墙博物馆统一管理,是博物馆最大的一件“展品”。

  是城墙也是展品,展览设计巧布局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负一层,常设展厅“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文明见证、军事防御、遗产传承5个方面,向参观者讲述着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700多块明城砖成为主要展品,它们组成了一面城砖“墙”——这是以“呈墙”为设计理念,将博物馆建筑与遗产本体镶嵌融合,甚至还将制砖的砖窑也“搬”进了博物馆;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盘令人震撼,通过沙盘与地图、投影的光影交错,可以清晰看到城墙环绕之内由街道、桥梁、楼馆等组成的“流动”画卷;“城墙记忆”更是温暖人心,百余名专家、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口述在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形成持续更新的“记忆数据库”……

  最“重量级”的展品,当数矗立在外的南京明城墙。结束馆内参观后,沿着三段坡道爬到高约12米的顶层景观平台,参观者就能够与南京城墙13座城门之一的中华门瓮城基本“平视”。

  博物馆还根据城墙本体的建筑特点,在沿线中华门藏兵洞、明故宫遗址等遗产点设置了多处展览空间,打造出南京城墙“沿线展览聚落”,展览内容既与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互相呼应,又与南京城墙遗产点全线环环相扣。

  要保护也要发展,城墙用上新科技

  为了呵护650多岁的南京城墙,这里用上了一系列新科技。2020年,南京启动城墙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在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的震动、裂缝、风化等情况,并将监测图像接入拥有8个子系统、57个功能模块的监测预警信息中心。南京城墙博物馆负二层的监控中心大屏上能够动态显示现场照片,同步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城墙的预防性保护管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介绍,自投入使用以来,监测预警平台已排查出上千个风险点,筑起了一道文物安全防线。

  从2022年开始,南京城墙博物馆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将城墙搬上“云端”,建设“云享城墙”数字化展示与互动平台。马麟介绍,“云享城墙”借助数字孪生、3D建模等科技,串联各遗产点的航拍实景,让参观者滑动指尖,就可以云游城墙,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跨时空共享。

  探过去更望未来,共同守护“民城墙”

  在南京明城墙保护工作中,群众参与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展多种社教、研学活动,包括用多媒体触屏体验城墙的建造、用印章“模印”铭文等,帮助市民和游客了解城墙,激发群众守护城墙的积极性。

  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历史,更是人们共同参与、分享记忆的空间。“明城墙也是‘民城墙’。”马麟介绍,从2016年起,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公益活动,连续8年面向全社会征集散落城砖的线索,并对提供线索的市民进行奖励。目前,通过社会线索征集,累计收集的城砖超过50万块,被用于城墙本体的修缮维护或科研展示,对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1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江苏扬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打造“三个扬州”

      中新网扬州1月12日电 (朱晓颖 崔佳明)12日,江苏省扬州市市长潘国强在扬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扬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三个扬州。1月...

    时间:01-12
  • 福建省政协委员建言多措并举助力打造福建特色新质生产力

      中新网福州1月12日电 (杨伏山 李斌)福建省政协委员、中仑科技集团董事长杨清金12日在福州举行的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建言献策,提出从科技成果转化、数智化发展、高质量“出海”三个方面入手,助力打造福建特...

    时间:01-12
  • 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特供酒”案件380余起

      中新网1月12日电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2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环食药侦部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创新、主动、规范、协同、精细、务实的新警务理念为牵引,深入开展“昆仑2024”“夏...

    时间:01-12
  • 报告分析全球科技人才分布版图重塑 中国快速崛起

      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科技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格局历经深刻变革。  《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态势报告》以“中国视...

    时间:01-12
  • 昆明深化工业强市战略 国际通道作用日益增强

      中新网昆明1月12日电 (陆希成 白玲)12日,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昆明市市长刘佳晨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昆明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工业经济实现新跃升,国际通道作用日益增强。1月12日,昆明...

    时间:01-12
  • 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1月11日,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中国新闻》报 任德辉 摄)  1月11日,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主委刘忠范、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

    时间:01-12
  • “京台会·新时代两岸融合讲坛”在京举办

      1月9日,由全国台湾研究会、北京市台联共同主办的“京台会·新时代两岸融合讲坛”在北京台湾会馆开讲。  中央台办、全国台联、全国台湾研究会、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北京市委统战部、民革北京市委会、北京市台联、...

    时间:01-12
  • 新疆公布2024年考古“成绩单” 新老项目均有新收获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12日电 (苟继鹏)记者12日从正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获悉,2024年,新疆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35项,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5项,新老项目均有所获。11日至12日,2024年...

    时间:01-12
  • 印度尼西亚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会见刘振立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 据中国国防部网站1月12日消息,1月9日、10日,印度尼西亚国防部长沙夫里、国民军司令阿古斯在雅加达分别会见到访的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刘振立。  印尼方表示,印尼与中国文化相...

    时间:01-12
  • “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树立典范”

    “希中两国在文化考古领域的合作十分重要。”希腊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爱琴海学院考古和艺术史实验室主任乔治·瓦沃拉纳基斯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希腊...

    时间:01-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