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一座重工业城市的生态蝶变

2025-01-16 05:48:00

来源:人民日报

  矿坑里“长出”风景区,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新能源车辆替代柴油货车成运输主力,勾画绿色交通新图景;臭水沟变身清水河,装点市民幸福新生活……在河北省邯郸市,一幅绿色发展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邯郸是一座重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老钢铁、煤炭基地之一。近年来,邯郸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城市迎来生态蝶变。

  减排降碳

  环保绩效升级,运输结构优化

  仅几年时间,位于邯郸武安市的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排污量发生显著改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分别下降78.13%、83.3%、75%。

  变化从何而来?“来自环保绩效创A级!”普阳钢铁环保部部长李剑春说。

  A级,是环保绩效评级的最高等级,代表同行业环保治理最好水平。

  邯郸市工业企业多,排放量大。自2022年起,全市相继推动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减排降碳,以环保绩效创A级倒逼企业加快提升环保治理水平。

  创A怎么创?邯郸市环保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到企业现场“把脉问诊”,一对一为企业定制方案,提供适用技术。

  普阳钢铁大力开展末端治理,先后实施了全厂废气收集系统优化改造、高炉热风炉烟气脱硫技术改造、轧钢加热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改造等一系列工程。

  “以前,公司白灰厂区一度污染严重,粉尘四溢,物料装车端口呛得根本站不了人。如今我们加装自主研发的科技吸尘设备,降尘率达99%,实现了‘运料不见料’。”李剑春说。

  2023年、2024年,在通过全省创A认定的名单中,邯郸市分别增加12家、14家企业,新增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从普阳钢铁下线的线材、板材等钢铁产品,搭上电动重卡,从厂区驶出,奔向用钢企业。

  “公司已投用248辆纯电动重型卡车,与柴油货车相比,尾气排放实现零污染,还可降低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李剑春说。

  据统计,邯郸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占全市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51%以上,其中重型柴油货车占比26%左右,对环境影响不可轻视。

  邯郸大力调整运输结构,推动重型柴油货车运输新能源替代。“我们积极搭建新能源化运输场景,目前,邯郸市内主要产钢地武安市至主要用钢地永年区、成安县的新能源运输比例均已达到100%。”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清龙说。

  精细治理换来蓝天增多。经初步核算,2024年,邯郸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8天,同比增加30天。2024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69,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低。

  矿山修复

  开展综合治理,端上绿色饭碗

  过去,采矿带来的污染给邯郸市丛台区陈窑村村民陈喜堂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煤灰到处飞,家里一年四季不敢开窗。”

  窗外不远处,就是太行山余脉紫山,这里距邯郸市中心约15公里。因矿产丰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紫山中心区内先后出现40余家煤矿。哐哐当当、轰轰隆隆的挖山采石声,常年响个不停。

  一时获利,遗患重重:长期粗放开采,致使山林损毁、地表沉陷、生态恶化;设施落后的煤矿企业,又带来粉尘飞扬、车辆遗撒等二次污染。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时代以来,邯郸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打响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攻坚战。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治理,邯郸打破自然资源、林业、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壁垒,综合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周边环境提升等多项工程。

  “我们先后清除小煤矿、煤场、石料厂200余家,紫山约6000亩的受损山体全部实现治理修复。”邯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涌说。

  巧引周边流域河水,邯郸为紫山“重披绿衣”:先后植树逾80万株,增绿6500多亩,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6%。

  2022年,紫山山脚下,300亩的梯田花海景观亮相,成了网红打卡地。2024年,紫山林区又种植了300余亩林下作物,既可观赏,又助增收。

  曾经“千疮百孔”的紫山,如今变身紫山生态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陈喜堂带领20多人开展园区管理,种树栽花,吃上了“生态饭”。

  还林于山,还绿于民。在邯郸,矿山荒山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故事接续上演——

  磁县申家庄煤矿整体退出煤炭产能,用活红色老区资源,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峰峰矿区将矿区生态修复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结合,治理面积达10平方公里,建成响堂山森林公园和占地600余亩的清泉公园;

  复兴区、武安市等主城区西部县区,坚持区域化、系统化生态修复,高标准构筑起以大磨山、园博园、康湖、九龙山等为主体的“邯西生态屏障”。

  邯郸在河北省率先实施矿业权减量化管理,对经营管理粗放、环境问题突出的采石场、小灰窑实施全面停产整治,出让期满一律关闭,依法依规坚决关停取缔,同时推动矿山整合重组。全市露天矿山数量已由2016年初的118个减至目前的14个,近年矿山总体治理面积约2.1万亩,恢复可耕种土地近5000亩。

  水体治污

  重现清水绿岸,扮靓生态家园

  滏阳河,邯郸的“母亲河”,从主城区穿流而过。如今,滏阳河畔的南湖沙滩公园游人如织,餐饮、游乐项目红红火火。

  而在前些年,随着工业企业增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滏阳河、沁河、渚河等7段水体不同程度由“清”变“黑”,沿岸村民苦不堪言,有的因此搬家离开。

  近年来,邯郸把水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的民心民生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邯郸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系统性治理,针对7段污染水体,共清理河道淤泥201.61万立方米,减轻了河道内源污染;新建、修复污水管网220.9公里,从源头严格管控污水向河湖排放;升级市内垃圾转运站62座,有效防止侵占河道;排查入河排污口1226个,建立起“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了长治久清。

  同时,邯郸构建“水旅融合、宜居宜游”的生态系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滏阳河入南湖口处,建起占地66亩的南湖沙滩公园,方便游人亲近自然;河段内规划设计多座鸟岛,为鸟类繁衍栖息预留自然空间。

  水变清了,人回来了。“野鸭、白鹭多了,搬走的村民也搬回来了,有在沙滩公园摆摊经营的,有开起饭店招待游客的。环境美,才有吸引力!”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有鹏说。

  河岸边,多了希望的田野。“我们种下甘蔗、莲藕、黄金水稻等,环境美了,农业观光、研学项目等也有人气,村集体收入年增加30余万元。”王有鹏说。

  邯郸水环境实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全市各国省考断面中,优于Ⅲ类的优良水体比例2016年仅20%,2020年上升至60%,目前已达87.5%。沁河(复兴区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生态环境部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以来,河北省首个入选的案例。

  “我们将持续推动水资源的高质量使用和水生态的高质量修复,久久为功,深入践行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生态力量。”邯郸市委书记李晋宇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6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公安机关多举措守护校园安全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张天培)记者从公安部获悉:2024年,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入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推动各项安全制度和校园安防措施落地见效,全力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2.4亿学生提供...

    时间:01-16
  • 服务区充电桩多,还有移动充电设备(2025春运一线)

      郑汉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在长兴服务区充电。  本报记者 罗阳奇摄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郑汉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在长兴服务区充电。  本报记者 罗阳奇摄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1...

    时间:01-16
  • 教育部组织高校毕业生促就业行动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丁雅诵)为推动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寒假窗口期,进一步优化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组织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  通...

    时间:01-16
  • “十四五”以来我国退化草原面积缩减近7亿亩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董丝雨)记者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草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年均种草改良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退化...

    时间:01-16
  • 2025年全国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李龙伊、贾二兵)2025年全国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5日在京召开,安排部署今年两次征兵工作。  据悉:上半年征兵从2月15日开始,至3月31日结束;下半年征兵从8月15日开始,至9月30...

    时间:01-16
  • 多部门印发方案要求依法依规实现数据价值开发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王云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

    时间:01-16
  • 国企联村,助力产业振兴(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共同组建公司,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携手打造乡村游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与商超结对合作,促进农产品拓销路、提质量……近年来,湖北武汉实施“国企联村”行动,鼓励引导市属国有企业与乡村...

    时间:01-16
  • 去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增长9.5%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韩鑫)记者15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2024年全年,我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8条,新增运营区段27段,新增运营里程748公里。2024年全年实际开行列车4085万列次,完成客运量322....

    时间:01-16
  • 29小时回乡路,2700公里山海情(新春走基层)

      1月14日,2025年春运拉开帷幕,厦门北站人头攒动。  身着新衣、拎着年货,马明荣在检票口前翘首以盼:“工作赚钱建新房,过去一年收获不少。”身背双肩包、轻装上阵的柴舜耀在旅客中格外显眼:“年货发...

    时间:01-16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全船贯通

      图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图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本报上海1月15日电 (记者沈文敏)1月15日上午,第二艘国产大...

    时间:01-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